APP下载

傍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

2022-10-18王麒颖姜华刘传立

颈腰痛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肌群针刺有效率

王麒颖,姜华,刘传立

(琼海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海南琼海 571400)

傍针刺法是针刺疗法的一种,相对于传统针刺,在施针旁多斜刺一根毫针,两针相合,增加活血理气、祛瘀通络的效果,在各类痹症中具有一定的运用效果[1]。本研究将该针刺方法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CS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牵引等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傍针刺法治疗,取坐位或健侧卧位,暴露颈部,并用对颈部皮肤进行75%酒精常规消毒。选择C5~C7颈夹脊施以傍针刺法,采用0.30 mm × 40 mm毫针直刺约0.5~1寸,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共3~5次,得气后留针;分别在直刺外侧水平0.5~1寸斜刺1针,针尖朝向正刺针尖方向,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共3~5次,得气后留针;每次治疗留针30 min,1次/d,每周3次,隔天1次,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L-6、TNF-ɑ以及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评价综合治疗效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划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6、TNF-ɑ、S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3项血清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观察组中,临床治愈3例,显效19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中,临床治愈2例,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7.78%。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血清指标比较

3 讨论

针刺是中医治疗颈腰痛相关疾病的常用手段,其中傍刺针法主要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证,而CSR病位较深、久治难愈,无论颈部还是上肢症状基本与影像表现相符,适用于旁针刺法的治疗[3]。

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牵引等常规治疗,也是较为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案。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傍针刺法具有一定的疗效促进作用。首先,傍针刺法具有针刺治疗效应。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能够促进外周血中前列腺素E2、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水平降低,达到提升痛阈、减轻疼痛的目的;同时,针刺具有扩张局部血管、淋巴管的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水肿,且促进淋巴、血液循环也能够加快局部炎症代谢物质的排除,减轻神经根刺激,减轻疼痛[4-5]。另外,傍针刺法还能够通过施加毫针斜刺的方式加强局部治疗作用,达到增强活血舒筋、调和气血的功能[6]。中医《灵枢·官针》记载: “……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大致意思是,对于长期、持续且病位深的痹证,单针刺疗效局限,而傍针刺法能够起到针对性加强疗效的作用[7]。

炎症是CSR病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IL-6、TNF-α是人体内重要的炎性因子,对炎性调节、免疫反应具有重要作用;SP是中枢、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肽,外周SP释放成为了神经性炎症的介质之一[8]。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血清IL-6、TNF-ɑ、SP水平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3项血清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傍针刺法能够降低炎症反应。笔者认为,除了针刺本身的治疗机理外,还与旁刺以及穴位选择有关。本研究选择的C5~C7夹脊穴下方主要为斜方肌等肌群,这些肌群提供颈部上下屈伸运动的动力,也参与颈椎稳定性的维持。针刺颈夹脊穴能够刺激上述肌群,且直刺加旁刺的施针方式能够加强这种刺激作用,即缓解肌肉痉挛,加快神经根周围炎症的吸收;同时,也通过更强的松解作用减轻周围组织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最终缓解CSR临床症状[9-10]。

猜你喜欢

肌群针刺有效率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标枪运动员躯干旋转肌群训练研究
很有效率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五招简单练习 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