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性评价在“复述”语文要素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枣核》为例

2022-10-17龚鑫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枣核表现性规则

龚鑫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复述是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将内化了的课文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的口语表达训练。这种训练不同于背诵、朗读等忠于课文原文的口头训练,更不同于一般的纸笔测验,而应是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语言实践,是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何为学生创设适宜进行创造性语言实践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是改善复述教学的重要问题。本文致力于探讨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引导“复述”语文要素的教学,使语文要素得以精准落地。

一、表现性评价的涵义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法,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被明确提出。由于其克服了传统标准化测验中过度重视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习得的弊端,强调对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青睐。著名评价权威斯蒂金斯在1987 年指出,“表现性评价是基于观察和判断的测量,要求应试者应用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并在正常的日常活动过程中或考官提供的特定结构化练习中展示出来”。[1]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开始相关问题的探究,不少学者提出自己对表现性评价的理解。周文叶认为,“表现性评价不仅是对某个学习领域、某方面能力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作与表现的能力的评价”;[2]霍力岩、黄爽在相关文章中提出,“表现性评价是按照一定标准,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表现进行的观察和判断”。[3]表现性评价发生的场域应是真实或接近真实情境的任务,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应是能展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与表现,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通过观察和判断制定标准,而任务和标准都是依据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目标所确定的。因此,“表现目标、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构成了表现性评价的三个核心元素”。[4]

二、“复述”语文要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复述”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口语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多次提及“复述”,在小学语文各学段中都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及要求,引起教师的重视与探索。但观诸教学现状,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教师观念淡薄

第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字轻语言”和“重读写轻听说的痼疾”,[5]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口语教学学习的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持;第二,“复述”的口头表达形式与书面考试的检测形式的不匹配,导致教师产生“不考则不教”的侥幸心理;第三,教师没有将“有口无心”的背诵模式与复述的创造性语言实践加以区分,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提升语文素养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学生参与度低下

第一,学生缺乏进行故事复述的支架,复述难度大,产生畏难情绪;第二,“学生复述,教师评价”的单一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使得能力欠佳而更加需要训练的学生反而缺乏参与感;第三,复述教学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没有调动学生的复述兴趣,学生处于一种被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参与度难以提升。

(三)教学与评价相脱离

第一,目前的课程标准中对“复述”的概念没有专门的描述,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复述应该达到何种程度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在语文教学中无法形成清晰的评价标准;第二,教师在学生进行复述前,没有告知学生应该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导致学生盲目地进行复述,当学生试图猜测真正的目标而又猜错时,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三、“复述”语文要素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应用

在“复述”语文要素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其操作程序可分为四步:第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评价目标;第二,根据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第三,依据目标和任务开发评分规则;第四,应用评分规则引领教和学。下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8 课《枣核》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一)评价目标的确定

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明确学习目标是确定评价目标的前提。结合课程标准与教材,可以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识记“核、妻、爹”等10 个生字,理解“牲口”“折腾”等词语的意思。

2.能自主默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3.能借助表格或示意图复述故事,并尝试续编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评价目标必须与学习目标匹配”。[6]“复述故事”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核心训练点,它能反映出的语文能力是复杂多样的,是难以单纯用客观纸笔测验来评价的。因此,将本课的评价目标确定为“借助表格或示意图复述故事,并尝试续编故事”。

(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表现性任务是为了收集学生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行为来作为评价证据,从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作业。[2]结合本课的评价目标,创设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设计表现性任务如下:

假设你是这个村庄的村民,村子里一直流传着这个“枣核”的传奇故事,你想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村庄的新村民听,你会怎么讲述这个故事呢?你还能把这个传奇故事继续讲下去吗?

任务一:独立思考,梳理故事

【任务指导语:在这个单元学习的哪些方法能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可以先借助这些方法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帮助自己更好地复述故事】

任务二:组内互评

(1)小组内每位成员都要轮流成为“讲故事的村民”和“听故事的村民”,进行互动交流。

(2)通过小组内部评选,选出组内“最会讲故事的村民”。

任务三:全班交流

【任务指导语:请每组“最会讲故事的村民”到讲台上来,给“全村的村民”讲故事。最后根据评分规则,投票选出本村“最会讲故事的村民”。】

(1)每组“最会讲故事的村民”上台讲故事。(2)投票选出本村“最会讲故事的村民”。

(三)根据目标和任务开发评分规则

表现性任务具有情境性、拓展性和丰富性,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表现也是多元化的,因此需要使用评分记录工具详细表述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标准,评分规则是一个很适用的工具。

本课对复述故事的要求是借助表格或示意图,用自己的话尽量详细地复述故事,因此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评分规则的设计:语言运用、复述内容、口头表达。三个维度下各包含两到三个二级评价点,每个评价点都根据学生的表现质量分为三个等级,并且描述每个等级中表现质量的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枣核》“复述故事”评分规则

评分规则让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有了参照依据,学生不仅能够在复述后根据评分规则,对照自己的复述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还能够在复述时提示自己怎么的复述才是符合要求的,要达到什么程度才是优秀的。例如,在完成任务一的过程中,学生可能由于阅读不够细致,遗漏了“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的原因,导致内容衔接不畅,复述内容维度做得不够到位;或是在续编故事时,可能没有考虑到故事的主人公枣核的性格特点,使故事不符合人物特点,缺乏逻辑。当复述出现某些问题时,学生可在复述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复述内容与评分规则进行对照,自行纠错;同一小组的同学则会在任务二的互评过程中,对照评分规则,对该学生的复述问题进行评价和纠正。

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笔者制作了相应的学生复述水平评价表(见表2),供学生填写。

表2 学生评价表

(四)应用评分规则引领教和学

教、学、评三者的动态平衡一直是教育者不断探求的理想状态。在表现性评价理念下,教师能够通过合理设计和应用评分规则,将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融会贯通在表现性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实现三位一体。

开发评分规则的目的并不只是制定评价工具,它同时是教师教授复述相关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提出与复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也加入开发评分规则的工作中。如:“想要将《枣核》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复述时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复述内容应该满足哪些要求?怎样复述这个故事,能够让听众感受到枣核的智慧和勇敢以及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怎样才能让续编的故事更加吸引听众?”等等。同时,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评分规则中各维度的具体含义以及各维度中不同层次指标的具体意思。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分析学生的已有基础和认知过程,同时对复述这一学习任务的特征有较深入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发和理解评价规则,并依据评价规则完成复述与评价的过程,正是学习复述的过程。例如,在完成任务三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评分规则,对每组“最会讲故事的村民”进行点评,如“你们小组成员为什么认为他最会讲故事?请根据评分规则来说说理由,其他小组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互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创造性语言实践的兴趣,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评分规则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统整。因此,对“复述”语文要素实施表现性评价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深入“复述”语文要素教学的过程。

猜你喜欢

枣核表现性规则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