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探索教研真谛 同频共振铸就成长之梦
——“探索小片区教研模式,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研究
2022-10-17彭秀兰
彭秀兰
(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教育部力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更好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并指出要充分发挥区域教研、联片教研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中的作用,采取有效策略弥补乡村教育短板。[1]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顺应教育改革形势,联结丰泽区群石实验小学、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成立小片区教研联合体,潜心探索资源共享、问题共研、平台共建、教育共赢的高品位办学之路。
一、背景分析明方向
(一)国家层面
当前,我国教育不均衡的情况依然严峻。面对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提出打造城乡学校共同体,把学校共同体建设上升为提振乡村教育,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全国行动。[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相应措施,提升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构建教育发展新态势。
(二)学校层面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只有每个教师都发挥最大限度的潜能,聚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发展。[3]随着学校规模发展,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合同制教师和代课教师数量增多,30 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33%,现有师资结构和业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亟需加强师资培养,加速年轻的、合同制和代课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育人水平,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
借着福建省教育厅遴选培育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校的契机,学校提出“探索小片区教研模式,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主题,并于2017 年12 月被确认为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学校秉持“用梦想打造团队、靠团队实现梦想”的原则,带领小片区共建校开展教改实验研究。
二、目标清晰有层次
在龙头校的带动下,把各自独立的几所学校直接或间接地联结起来,构建成“奥运五连环”式的小片区教研联合体。以活动为纽带,以提升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聚焦学校内涵发展,探索教科研的有效实施和教师队伍整体提高的新路径,增进共建校之间团结协作,平等、真诚地交流思想,共享智慧,促进联合教研更科学、更实效。
突破一校单打独斗的教研局限,以小片区教研平台为起点,逐步壮大队伍,扩展成多校联研的大片区,甚至是大区域教研,实现教育理念、教育资源、管理制度、特色办学、发展成果共享融合,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小学教育共同体,加速发展进程,达成“同质促进、异质互补、文化融合、内涵发展、教育共赢”的共同愿景。
三、实验研究有特色
(一)创新“382”教师培养模式
学校把教改实验的第一步确定为内部成长,夯实底蕴,创新“382”教师培养模式,即通过“三型”教师梯级培养,坚持“八个”教育科研具体措施,实现教师思想觉悟、教育情怀与业务水平、专业素养的双成长(见图1)。
图1 “382”教师培养模式
1.梯级培养强师能
(1)梯级构建。学校将毕业未满3 年的教师定位为“信任型教师”,毕业3 年以上的教师和区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定位为“骨干型教师”,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定位为“名师型教师”,采用“领导牵头、骨干引领、分层培养、分类提高”的思路,构建“三型”教师梯级培养模式。依托省、市、区各级学科带头人专业引领,以及同年段、同学科组日常帮带,增强教书育人能力,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
(2)加速成长。加大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成长力度,每一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至少要结对一位新入职或年轻教师,推进常态化帮、教作用。具体如日常勤听课、评课;师傅助力徒弟教学技能比武;师徒进行课题研究;下放结对权限,鼓励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自拜导师,自带徒弟,每人至少拜一名导师,而一位导师最多可以带5 名徒弟,师徒自由结对、自由组团;允许参赛教师自主推荐协作组成员和指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高层次联手等。多维度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模式,使教师的参与热情更高涨,工作开展更深入,协作内容更丰富,专业成长更全面。
2.教育科研八坚持
(1)坚持校本教研。坚持理论学习和日常研讨两手抓,强化以研促教,提高教师教学能力。[4]
(2)坚持灵动组团。鼓励教师个人或组团成立主题研究工作室,力求真行动、真研究、出成效,并把研究成果作为申报上级课题或主题工作室的推荐依据,激发研究积极性。
(3)坚持业务培训。秉承走出去和请进来、上级组织和自发组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教师赴省内外参加学习。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在教研时间做二次培训,把学习成果分享最大化。自发组织的培训,则是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只要有教师参加赛课,学校便邀请专家、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把脉、指导,提高教师的参赛竞争力,争取多出成绩、出好成绩。学校还邀请各级专家来校开展急救科普、信息报道撰写、手机摄影技巧及后期处理等培训,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4)坚持课题引领。学校加强教研融合,教中研,提高教师的反思与判断力;研促教,让日常教育教学更科学、更有效,让更多有思考、能创新的教师成长为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
(5)坚持共读好书。学校分别为语文、数学、科学等9 个学科及医务室购买对应的书籍近百种,营造共读好书的氛围。每学期都举办读书成果展示,如“我读书我实践”现场案例分析比赛等,将共读活动落到实处,塑造鲜活的教师形象。
(6)坚持借力成长。通过承办市、区级教师赛事和研训活动,为年轻教师搭建展示和锤炼的平台。全体教师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专家、名师风采,尽享教学盛宴,借此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加速成长。
(7)坚持过招比武。开展教学技能比拼,以赛促练,既展示教师风采,又检阅其专业提升成效。如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片段教学比赛、2022 年新课标考核等,激发教师追求成长的热情,提升业务竞争力;重视发挥高级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开展骨干教师暨党员先锋示范课,引领各层次教师红色成长。
(8)坚持智慧管理。发挥丰泽智慧平台的优势,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经验素材。教师登录智慧平台参加互动,构建动态的工作站、资源的生成站和成果的辐射源。
(二)构建“1253”小片区教研新模式
小片区教研联合体并不是几所学校简单的组合,而是要达成外在行动和谐统一和内在精神志向契合,方能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共研、文化共生、教育共赢。因此,学校与共建校齐心协力,探索、形成“1253”小片区教研新模式,推进互补融合、共同发展(见图2)。
图2 “1253”小片区教研新模式
1.一体——构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小片区教研联合体
“学习型”指把学习作为联合教研的重要抓手,通过共读书目学理论、教研磨课学经验、线上线下多形式探研、跨片区校结对等,积淀智慧,加速成长。“研究型”指联合教研不只是解决日常教学的琐碎问题,而是要从研究视角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致力于追求高层次的联合教研,真正实现问题共研,教育共赢。“创新型”指教研联合体顺应教育改革形势,突破“自己关起门来说话”的旧格局,开创小片区乃至大区域的开放互动、共享融合、高质量的教科研新模式。
2.两同——同组织管理、同教研举措
(1)同组织管理。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区级同主题的教科研活动,由共建校轮流承办,共建校对应学科教研组及一线教师实地或线上全员参加,在教与研中交流思想、共享智慧,激活教师发展潜能。
(2)同教研举措。联合体共建校统一制定语、数、综合科的教研时间,周三下午数学学科教研,周四上午综合科教研,周五下午语文学科教研。时间上保证,让线下和线上教研有效发生,促进小片区教研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3.五共——共商、共研、共读、共享、共评
(1)共商。每学期定期召开联合体工作会,由共建校班子成员及教导处、教研室主任参加会议,围绕联合体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展开讨论,制定共建方案,确定教研主题,共同探索学生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及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途径等。
(2)共研。加强联合体常规教研,共建校之间通过学科研讨群,轮流组织交流教学所惑、所得,分享优秀教育资源等,努力提升共研的广度和效度。
(3)共读。在共建校推广“共读”活动。各校每学期都为教师购买书籍,并在小片区或校内开展读书成果展示,提升教育水平。
(4)共享。凡承办大型赛事、研讨等教科研活动,均向共建校发出邀请,搭建共享平台,让共建校教师及时参与学习。共建校还借助智慧平台,对研讨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增进线上线下互邀共学,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及时广泛共享。
(5)共评
①推行优先评价机制。为了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联合教研,每学期末,联合体对在小片区教研中工作积极、表现突出的学科组、教师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推荐区级及以上评优评先、进修学习的重要依据。
②联合期末质量监测。共建校间,同学科、同年段采用同一监测方式。如毕业班模拟监测,由共建校轮流出卷,更客观地监测学期研讨效果、学生素养培养情况、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情况等,同时通过横向比较,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改进评价方案。
③拓展综合素质评价。共建校着力拓展评价内容,从教师成长评价到学生成长评价,从学科质量监测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及技能、特长的综合素养评价等。
4.三提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这是小片区联合教研的追求和目标。通过交流与融合,实现教育理念、教育资源、管理制度、特色办学、发展成果的同质促进、异质互补、文化融合、教育均衡,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办学品质、学生核心素养三方面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