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文》辑补九篇
2022-10-15罗伟峰
罗伟峰
(上海师范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 200234)
由李修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主持编纂整理的《全元文》促进了元代文史研究。但李修生指出,《全元文》的编纂不像《全唐诗》那样有许多前人成果可以利用,“因此困难程度也更大,《全元文》将出现的问题会很多”,因而“计划在全书编纂校点工作完成后,与编制本书各类索引的同时,再编一部《全元文补正》,附于全书之后”[1]4。由此可见,编纂者对《全元文》可能存在的不足有充分的预估。笔者阅读文献时发现几篇《全元文》失收文章,亦不见于各家补遗之作。故而录出,并略作整理、疏证,以期对《全元文》的修订有所补益。
1 乔思庸《赵城县重修庙学记》
天下庙祀夫子,以其道天地、德日月,不如是,不足以报之也。自鲁哀公有天不憖遗一老之诔,而始庙于阙里。汉令郡县立学,唐以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而遂庙于天下矣。赵城于霍为属邑,士风敦雅,学者辈出。自大德坤道失宁,庙基于东桂林里,尔来六十余年矣。岁改月化,渐致凋剥,廊之下仅蔽风雨,言之可为于邑。至正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达鲁花赤野仙帖穆尔仲和、县尹赵公世端、典史韩郁、文学掾李睿相与协议。二公久蓄于心,又见李文学诚恳形于动止,县侯同曰:“是可后哉!”即命工役刬去朽敝,鸠工构木。虽当剧务之日,有不恤也。又虑人之不急于事也,乃移县治于神门下,所需钱币一不及民,盖县偕尹仍出三千缗以倡其事,于是上下懽呼奔走趋事。一王衮冕致美,承尘于上,王像尊严;两庑二十有二楹,几至倾圮,皆举正,丹粉其壁,而七十子环坐矣。门窗对列,轮奂一新。讲堂近东可二十举武,分楹为三,皆易旧制。学舍增区,师弟子讲肄有所。是岁九月望日,工告功成。越明年正月,予以正学适沁,文学李公邀诣大成殿下,俯仰之间,快人心目。令尹刘公伯源来励学,会于学舍,咸曰:“是可纪也。纪之岂惟有迹,其实亦足为后来之劝也。”予虽辞,弗获。夫以夫子之道其天地、德其日月也,道脉昌于万世。虽用事之际,而有若人能新其庙宇,固昭吾夫子天纵圣德,然非文学一念之诚,不能以始其事,非二公宣力,又不足以劝其功而毕其美也,遂为之记云。
按:此文辑自成化《山西通志》(1)本文所据成化《山西通志》乃中国台湾“国家图书馆”所藏明成化十一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民国抄本即从此本出,版刻模糊漫漶之处,抄本亦空之,本文以“□”代之。卷十三。乔思庸,《全元文》无立目。据康熙《平阳府志》卷二十一,乔思庸为霍州(今山西霍州)人,曾任隰州(今山西隰县)学正[2]458。此文乃乔思庸为赵城县(治所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东北)重修庙学所写记文,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文中“大德坤道失宁”指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洪洞大地震,震后,庙学被迁至东桂林里;经过近60年的光阴,“岁改月化,渐致凋剥,廊之下仅蔽风雨”,至正十七年(1357年),地方官员倡议重修,九月十五即告工成。文章除表彰地方官员兴学之功外,对庙学重修经费来源及修成后之规模设置皆有记述。
2 王思诚《重修晋祠记》
按:此文辑自成化《山西通志》卷十四。王思诚,《全元文》无立目。王思诚,字致道,兖州嵫阳(治所在今山东兖州)人,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元史》卷一八三《王思诚传》载:“召修辽、金、宋三史,调秘书监丞。”[3]4211曾参与《宋史》纂修。此文题作《重修晋祠记》,但仅对晋祠的颓圮之状略有记述,重修之具体情形毫未着墨;从内容看更像一篇祭文,文末“伏惟尚飨”明确提示了这一点。
3 帖陆迩补花《重修祝融庙记》
祝融古官也,立之以王火。颛顼氏之子黎为之,盖以能于火也。然考之史,黎之在当时,非特能于火,且有平土之功,是以后世三皇之祭,则以配;神农土谷之祭,或又以配社,示不忘本之意也。筑坛立庙,在在皆然,而辽阳之民复别立庙以祀之,是何异于他郡也邪?按《九域志》,辽阳城乃颛顼之子,祝融所建也。以有功于民,血食在兹。观夫城之周围,高山峻岭、深谷陡崖,其险固殆非笔舌所能陈者。易曰:“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义大矣哉!则辽城之建,其取于时义也大矣,其为民虑也远矣。民之受赐也,与他郡异矣。民之受赐既异于他郡,民之报本安得不异于他郡哉!且州有怪风剧雨、水旱灾沴,祷之辄应,民不夭厉、年多顺成。功德庇庥,万世永赖。宜乎复别立庙,以时祭享,而不忘也。至正癸巳,监郡铁穆迭儿文耀、节度使奥屯埴钧夫等春行视农,有事于庙,爰思本原曰:“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庙宇之制,宜广宜饰。今则赤白狭萎,不足以揭虔安灵。而又梁桷陊剥而不治,仪像点昧而就灭。祈民日慢,祥庆弗臻。我等既承王命而守其土,不即不图,咎其可辞?”乃命革故为新,众工趋事、无怠无惑,而又悯以河南兵兴之故,戒使勿亟,恐劳民伤财也。明年甲午五月,始克成。为间凡四,而规矩中度,塑像凡五,而尊卑适宜。门窻壁饰,举无可非讥者。昔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孔子讥其不智。斯庙之改作,不惟无不智之讥,而又见其有事神之诚矣。我皇元以重农为国本、以明礼为家法,而于圣帝明王、忠臣烈士,惓惓然命有司以时致祭。矧祝融乃圣帝明王之配,非忠臣烈士之流,天下有司,固所当祭。而有司于辽阳者,尤所当祭也。于戏!有事神之文,有感神之实,而后质诸鬼神而无愧,其文其实固有以验天方。今之有司以继以承,又有以启夫将来者云。
按:此文辑自成化《山西通志》卷十四。帖陆迩补花,生平不详,《全元文》无立目。此文记述了辽阳重修祝融庙一事。“按《九域志》,辽阳城乃颛顼之子,祝融所建也。”查《新定九域志》“辽州”条载:“祝融祠,《城冢记》:辽阳城,祝所筑。”[4]604由此可知,文中所云“辽阳”即辽州,元时属晋宁路,治所在今山西左权县。祝融一般配飨三皇或社神,但辽州为其单独立庙,帖陆迩补花认为,祝融将辽州城建于险要之地,得以避免许多侵害,故别立庙以祀。至正十三年(1353年),监郡铁穆迭儿文耀、节度使奥屯埴钧夫倡议重修祝融庙,次年五月完工。
4 赵□《改正翼城县缪事》
灌人泽西来,南望析城,所在汤祠君多。翼城,叔虞始封之地。西北隅有宇,俗者承传为汤王行宫。天圣间文潞公宰是邑,以为事出不经,理无常祀,即葺而新之,为孔子庙,有记载之详矣。县署潞公轩尚在,吏民犹知敬摹,想有遗爱焉。余按事毕,步于庭,见东庑有为户关,视之,纸钱罗列,询其吏,乃萧、曹之位。余谓萧、曹虽会其时之可为,亦古之贤相,岂□钱者邪?神如在,固已罪汝;如不在,故无能为祸福也。汝曹爱慕,当书二公之传于壁间,诵而思之,亦尚友之志,岂可作俑戏邪?立命撦去。南屋又一泥像剥落,衣以纸服,吏云:“此本署地祇。”余顣然曰:“又戏之甚也。果有知,县吏护遣久矣。既无知,徒惑人意。泥,士出也,复于士可乎?”(笔者按:此处“士”,疑为“土”之讹)命舁去,介诸水滨。环视庭槐余十阖,駞干虬枝、蔽日阴瓦,固谓从者曰:“此非渔浦,听讼之庭,辩曲直也,所去不端之木,改禃径直之材,固不鸡(笔者按:似为“难”之讹)也。数十年间可无一人经意邪?”县尹闻其言,即日伐之。
至元十四年秋,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赵君,巡按过翼,公余因睹前事之谬,遂改而正诸遗文。平水县尹赵君闻之悲,求其文刻之于石,庶乎不泯,去邪树正,刚直之风,亦县尹赵君区区好事之心云。县吏刘英谨识。
按:此文辑自成化《山西通志》卷十五,《全元文》失收。作者名字残缺,由刘英跋文可知,作者至元十四年(1277年)时任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文章记述了作者巡按至翼城县(治所即今山西翼城县),见到县吏供奉萧何、曹参及所谓地祇,下令去之;又认为县庭乃听讼、辨别是非曲直之地,下令伐去不端直的树木,改植“径直之材”。讲求实事、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士大夫形象跃然纸上。
5 周伯琦《通鉴续编序》
史学尚矣,纪事肇于《书》,编年创于《春秋》,具载类分昉于迁《记》,而历代则之,各有全史。《书》简而核,《春秋》正而严,诸史博而该。宋司马文正公睹诸史之汗漫,而有国家者不能以尽究而劝戒也。遍全帙,研稽事实,慎撮机要,铨次年月。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讫于五代,自成一书,名之曰《资治通鉴》。文公子朱子取其成书,芟繁厘枉,一以《春秋》为法,书年以正统,书事以提纲,又疏其详而目之,犹夫三《传》之叙列也,名之曰《通鉴纲目》。于是天统以明、人纪以修,尊卑高下之分、刚柔善恶之别,昭乎万世矣。然而前乎威烈者未有编次,后乎五代者未有论述,前旷后缺,疑信厖昧,君子病之。近世浙东大儒金仁山氏,由威烈王而上溯其年代,始陶唐氏,悉本诸书,名曰《通鉴前编》,而陶唐之前茫焉。四明陈君桱子经甫,世其史学,尊承先志,纂辑前闻。凡方册所载,若盘古氏至高辛氏,考纪其概,为第一卷,以冠金氏之所述。又摭契丹辽氏建国之始,并于五代,为第二卷。宋有国三百二十年为二十二卷。其建号也,系于甲子,逮太平兴国四年混一中原,始大书其年代为正统,至国亡止。而辽、金之事附见之,一以《通鉴纲目》为法。盖地有偏全而统无偏全,势有强弱而分无强弱,总之为卷,二十有四,名之曰《通鉴续编》。是编也,不惟缵其前人之业,成一家之言。实有以继夫朱子之志,为万世之计矣。有志于史学者,诚能以朱子《通鉴纲目》为主,取金氏之《前编》暨陈氏之《续编》合而观之,则自开辟以来,历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至于今,上下数千年,治乱兴废之迹,洞彻无间。如岷江之流达于东海,崑仑之气贯于五岳也。扶阳抑阴之道、陈善闭邪之义,皆隐然见于书法,其于名教岂小补哉?曩予为太史时,诏修宋、辽、金三史,与待制王理辈首议统纪不合,私于避忌者从而和之,如出一口,予遂移疾,力辞不就。其书虽成,布在人间,而公论有所不可掩者,子经论著,殆与予合,岂可谓世无其人哉?子经是编既成,兵难大作,几不能生,事定而其稿幸存,若神明祐之者。积岁苦贫,不能脱稿。今行中书省宾佐海陵马君玉麟国瑞甫,好古君子也,令长洲时访子经,得其稿,以禄米致笔札、饮食之资,聚诸生之能书者编录之,始成全书焉。松江贰守昭阳顾君逖思邈甫将锓梓以广其传,请予序之。噫!此予同志也,又将奚辞?尝闻元公周子之言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夫孔子之《春秋》,希天也;朱子之《纲目》,希圣也;陈氏之《续编》,希贤也。与人为善,二君有焉。子经之大父讳著,字子微,宋秘监知台州,精于史学。晚岁隐居,撰《历代纪统》以淑子弟。父讳泌,字汝泉,尝为校官,有名,又传注《纪统》千百言,至子经盖三世矣。予弱冠客杭,与汝泉友善,今观子经所成如此,使人叹羡不已!子经又尝集前代事迹为笔记百卷,与此互相发明,其绩学讨论非一日,夫子所谓“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不其谅哉?是为序。至正廿一年,岁在辛丑,孟夏鄱阳周伯琦伯温书。
按:此文辑自国家图书馆藏元顾逖刻本《通鉴续编》(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书号:07383)卷首。《全元文》据顺治十八年刊《重修奉化县志》录文[5]537-538,题作《通鉴外纪序》,文字缺漏、舛误殊甚,有必要重新辑录。此文是周伯琦为陈桱《通鉴续编》所作序文,认为其“不惟缵其前人之业,成一家之言。实有以继夫朱子之志,为万世之计矣”。主要从该书对辽、金、宋正统问题的处理着眼。元末纂修辽、金、宋3史,采取“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6]224的方式,实则将正统问题暂时悬置,这是3史纂修成书的重要前提;但这一做法遭到不少非议,周伯琦修史时“与待制王理辈首议统纪不合”,后“移疾,力辞不就”,没有参与3史纂修。陈桱此书以宋为正统,而“辽、金之事附见之”,周伯琦大力揄扬。文中对《通鉴续编》编纂刊刻过程也有记述。
6 陈桱《通鉴续编自序》(2)原文无标题,此为笔者所加。
余读历代史,辑事之大者为笔记百卷。或见之曰:“子立志勤矣,然周威烈王而下,至于宋兴,其取舍之审,有逾于司马公《资治通鉴》者乎?况朱子《纲目》笔削之慎耶!泝而至于唐尧,则金先生《前编》方为世所重,子书无乃复乎?”余曰:“吾备吾翻阅而已,岂觊与诸书并传哉!虽然,盘古至高辛,传疑之言,近理有征者,不可不知也。契丹国俗慕华,其国所志者,不可不存也。宋三百年之治乱兴亡,新史繁而寡要,观者思约而未得也。吾不易旧文,直书见义,仿佛《通鉴》而规模《纲目》,述近理而删繁辞,使志学之士开卷而上下数千年之事得以概见,可乎?”曰:“此则是也。”乃取笔记盘古至高辛为《通鉴世编》一卷,唐天复至周亡,辽、夏初事为《通鉴外编》一卷,宋有国至归于大元为《通鉴新编》,《新编》廿二卷,总之为廿四卷,合名曰《通鉴续编》。惟其不敢取《前编》《纲目》二书以入其中,故于《世编》之末则举历代有国之先后以见意焉。其谓之“续”者,取连续之义耳。若曰续先儒之笔、窃褒贬之旨,则非知我者矣。至正十年,岁在庚寅,夏六月甲子,四明陈桱题。
按:此文辑自国家图书馆藏元顾逖刻本《通鉴续编》卷首。陈桱,《全元文》无立目。陈桱,字子经,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此文乃陈桱自序。文中,陈桱谓《通鉴续编》乃删削自己读历代史所录笔记百卷而成。当时有人质疑,认为其取舍笔削不能超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内容上又与为时所重的金履祥的《通鉴前编》有重合之处。陈桱回应,并无与上述诸书并传之意,供自己翻阅而已。这只是一种说辞,真正目的文中已有叙述——“不易旧文,直书见义,仿佛《通鉴》而规模《纲目》,述近理而删繁辞,使志学之士开卷而上下数千年之事得以概见”。陈桱还解释了“续”字。这篇文字实为书名释义及著书目的的自白。
7 赵贽《贡礼部玩斋文集序》
玩斋贡先生昔授经宣文阁下,仆时始至京师,以诸生礼见,得执笔墨,承事左右。凡先生之著作无不饫观而熟味焉。门人豫章涂颍、会稽何昇尝为辑录,成编列卷数十,侍讲金华黄公、宣慰武威余公、御史临川危公皆为之序。其后,先生以使节廉问闵海,仆适从以来南,暇日辄窃录其歌诗数百篇,藏诸箧笥。门生乃穆泰、阳綗、桂郁、郑贯等请刻梓以传。呜呼!诗道至宋之季,高风雅调,沦亡泯灭,殆无复遗。国朝大德中,始渐还于古,然终莫能方驾前代者,何哉?大率模拟之迹尚多,而自得之趣恒少也!间尝观诸二三大家之作,犹时或病之,况其他乎!先生之诗雄浑而峻拔,精致而典则,不屑屑于师古,而动中乎轨度;不矫矫于违俗,而自远于尘滓。才情周备,声律谐和,斯盖所谓自成一家之言者也,胡可掩哉?若夫朝廷之制作,金石之纪载,则具有全集在焉。至正乙未冬十又一月壬午朔,门人邯郸赵贽书。
按:此文辑自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贡礼部玩斋集》(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书号:07736)卷首。赵贽,《全元文》无立目。《玩斋集》作者贡师泰,字泰甫,宣城(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区)人,《元史》卷一八七有传。据此文可知赵贽为邯郸人,曾受学于贡师泰。文中赵贽高度评价了贡师泰的诗作成就。
8 钱用壬《玩斋诗集序》(3)原文无标题,此为笔者所加。
《玩斋诗集》者,中书户部尚书宣城贡先生之所作,而其门人谢肃、朱鐩所汇而萃之者也。先生蚤侍先文靖公游京师,入胄监,而声华赫然,为六馆诸生之冠。当是时,文靖方在朝,而诸先生若草庐吴公、松雪赵公、四明袁公、巴西邓公、清河元公、雍虞公、石田马公、豫章揭公、庐陵欧阳公,先后以道德文章鸣海内;而先生遨游其间,讲明论议、涵濡渐渍,所得者深、所蓄者大,其学该博而闳衍、其识高明而超卓、其才瑰奇而雄伟、其气刚大而振发。故其于诗也,得乎性情之正,止乎礼义之中。博而不冗,约而不啬;直而不倨,切而不泥;舒而不缓,奇而不险;深而不晦,优柔而不迫;和平而不躁,雄放杰出而不荡以肆。如江河荡潏而莫测其涯也,如风霆变化而莫见其迹也,如云霞卷舒,出没晻霭、千态万状而莫可名言也,诚所谓一代文章之宗匠者!用壬曩岁辱在翰林,先生时为兵部侍郎,间出平生所为诗文,亡虑数千百篇,谨受而读之。欲为次其简编,以成一家之言,而亦得讬名于不朽。则先生以都庸使者持节南迈而不果矣。其后用壬以使事还江东,遭时孔艰,流离颠沛,声迹之邈不相闻者且数年。今年春,先生将漕闵广粟道,出海昌,值海上有警,而遂留居焉。用壬日陪杖履、散步林皐,从容进曰:“先生昔所示文若诗,敢请以毕前志。”先生喟然叹曰:“自丧乱以来,图书散失,吾文稿之所存者,十亡一二。今吾老矣,追思盛年之所作,殆不可复已然,吾胸中之耿耿者犹在。虽狐客远寓,而感时抚事,未尝不行之咏歌也。”因发箧中所藏,前后得四百余篇,批阅数四。于是知先生之学益至而识益远,才益广而气益充,非仁义道德之素积于中,历困穷患难而不动其心者,安能若是也哉!亟欲类之成帙,适有校艺江浙之行,又不果。既归,则其门人谢肃已序次之矣。惜乎!用壬不能辑录于未散失之前,而肃也,乃能掇拾于已遗落之后。非惟有愧于先生,而亦有愧肃矣。然而,肃是编之成,独非用壬之志之所存乎?用敢序于篇端。至正十九年秋八月望日,诸生桐川钱用壬谨书。
按:此文辑自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贡礼部玩斋集》卷首。钱用壬,《全元文》无立目。钱用壬,初名治,字成夫,桐川(今安徽广德)人,至正十四年(1354年)进士。文中,钱用壬提到早想为贡师泰编次诗文集,遇事未果。至正十九年(1359年),二人再次相遇,贡师泰之诗文经动乱后剩下400余篇,由其门人谢肃编成文集。
9 谢肃《贡礼部玩斋文集序》
至正五年春,宣城贡先生以翰林供奉出为绍兴推官,而文声政誉赫然倾动乎东南。东南之民既德之,士而志于学者亦皆争出门下,惟恐在后。于时,肃年尚少,沉伏下里,虽不获仰承绪风余论,往往闻大夫、士有诵先生诗若文者,则必录而识之,以自致其忻慕之心焉。又六□□始就学郡庠,则先生已去郡,值朝廷修黜□□法,而大臣有荐先生在绍兴治理为两浙第一者,遂以召复入史馆矣。自是参赞经筵,司□国子,以敭历于省台之间,而治声大振,播于人人。闻于朝廷,朝廷之倚任日益以重,而海内之人识与不识咸望先生之大用于时也。如肃者,既抱其忻慕之心,至是则重自叹曰:“先生今天下人豪也,肃安得一受指教,以足平生之志愿哉?”又八年春,肃以游学来杭,适先生退自政府,始得谒拜于吴山舍馆,先生受而不拒,列于弟子员后,使十余年欣慕之心一旦倾写,庸非幸欤?未几,朝廷诏先生以户部尚书总漕闽广道,出海昌,值海上有警,因留居于州之北门,凡七阅月,而先生起居食息之顷,肃未尝不在侍也,说经之暇,间授肃以作文赋诗之法,肃既籍记之,复退取先生诗文之稿而读焉,见其名“友迂”者,则武威余公序之;名“玩斋”者,则金华黄公序之;名“东轩”者,则新安程公序之。其论夫行于今而传于后者,何其详且备耶!然考其卷帙,则错乱无几,问之先生,则知皆残缺遗亡于流离患难之余矣。亟与新安胡彦举、钱唐刘中、海昌朱鐩力加搜访,或索之记忆、或求之卷册、或录之金石,得古赋、歌诗、论辩、书启、记序、表状、碑志、赞颂、杂著凡若干卷,而学者尤以未之快睹为慊焉。于是先取诗歌大小三百余篇善写成帙,题曰“玩斋诗集”。且复于同志曰:“先生之诗,本之以精博之学,发之以雄伟之才,资之以高明之识,备是三者而不苟于作,故作则沛乎其莫御。方其意之运也,如老将赴敌,某执弓矢、某执干戈、某执旗鼓,俾各从其所令,合以正而胜以奇,奇正相因,循环莫测,而节制斩然,不乱及其辞之措也。如大匠作屋,鸠众工而聚群材,某为梁、某为栋、某为椽桷,俾各精于所事,迨夫屋之落而环视之,则门庑堂室,秩乎其序;黝垩丹漆,焕乎其文,而莫有见其攻琢之痕、绘画之迹者,惟其运意措词各玅其玅,故虽纵横上下、出入驰骋,而万变不穷也,凡其宦辙所历,若皇都上京、大河以北、长江以南、九州万里之外,其趍朝扈驾,则有际遇之深、恩锡之重;其出使友命,则有咨诹之勤、靡及之叹;其孤客远寓,则有游从之适、登临之胜。是以文物礼乐之光华、民风俗尚之美恶、名都重地之壮观,与夫忠臣烈士之节概、蛮夷下国慕义而来王者,一切可以形之咏歌,则莫不即时而纪事、讬物而引兴,与从官大臣、文儒逸士,相为倡和,而其音节体裁,举皆清俊,奇古雄浑,雅健有典而有则,固非风容色泽流连光景者可同日而语也。盖自风雅以来,能集诗家之大成者,惟唐杜文贞一人而已,继文贞而兴者亦惟我朝雍虞公一人而已,试以道园所录,合先生是编而并观之,则未知其孰先而孰后也。虽然,即其诗又乌足以知先生哉!先生说经,必极圣贤之指要,使学者深领其意而后止,为文章必出于己而无愧于古。作者在官,政必欲上尽其道而下怀其德,虽古循吏有不及,至于出处大节,俯仰无愧,每谓禹、稷、颜回同道,而孔明之烦,未尝不与渊明同其静,此则先生素所自养而穷达一致者也。故或扫室焚香,抱膝危坐而终日不动;或露晨月夕,宇宙轩豁,则散策海上,逍遥间旷而默识,夫造化之玅,以自适其天下之乐,则浩然之在胸中者为何如,而视功名文学直其末事尔,功名文学犹视为末事,矧所谓诗歌者耶?而肃等汲汲于此,则固弟于之宜为然,先生所作,率多黼黻国家太平之美,逎今编肄于干戈危急之秋,毋亦思治之义也。遂书以为序。十九年夏五月甲子朔门人上虞谢肃拜手谨序。
按:此文辑自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贡礼部玩斋集》卷首。谢肃,《全元文》无立目。谢肃,字原功,号密庵,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此文叙述了谢肃自幼对贡师泰的仰慕及列于门墙的经过,后有7个月贡师泰“起居食息之顷,肃未尝不在侍”,得窥师泰之学。后来他发现贡师泰之文集“考其卷帙,则错乱无几,问之先生,则知皆残缺遗亡于流离患难之余矣”,与友人加意搜访,编成文集,并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