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外科送检血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2022-10-14彭晓飞陈凌娟
彭晓飞,陈凌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广东 清远 511518)
外科是以手术切除、修补为主要手段的专业科室,因治疗手段的有创性,感染发生风险较高,会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若外科感染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抗菌治疗,病原菌在血液循环中持续存在,会不断损害患者机体脏器功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抗菌药具有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核酸复制之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但随着抗菌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逐渐上升,导致临床用药难度增大。血培养是微生物感染诊断及监测危重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判断和治疗血流感染的有效依据[3]。研究发现,掌握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对于临床及时、有效控制感染具有指导意义[4]。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外科住院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信息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外科住院血流感染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共收集血培养标本100份,排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重复分离菌株,共分离出菌株112株。
1.2 仪器与试剂
全自动血培养仪(型号:BST/MDS 100)及配套血培养瓶、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型号:VITEK 2)及配套药敏分析系统、药敏纸片(英国Oxiod)。
1.3 方法
(1)病原菌分离及鉴定:将血培养瓶置于全自动血培养仪中,待仪器阳性报警后,将血标本染色,并放入培养箱中孵育24h,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测定和鉴别病原菌,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2)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所配套的药敏分析系统、纸片扩散法检测主要病原菌对头孢唑林(KZ)、头孢呋辛(CXM)、头孢他啶(CAZ)、哌拉西林(PIP)、头孢曲松(CRO)、复方新诺明(SXT)、亚胺培南(IMP)、左氟氧沙星(LEV)、环丙沙星(CIP)、庆大霉素(CN)、青霉素G(PG)、红霉素(ERY)、万古霉素(VAN)的耐药性。
1.4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情况
100例患者中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7株,占59.82%,以大肠埃希菌24.11%(27/112)、肺炎克雷伯菌17.86%(20/112)为主,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7.14%(8/112)、阴沟肠杆菌6.25%(7/112)、鲍曼不动杆菌4.46%(5/112);而革兰阳性菌38株,占33.93%,以表皮葡萄球菌15.18%(17/112)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82%(11/112)、屎肠球菌6.25%(7/112)、人葡萄球菌2.68%(3/112);真菌7株,占6.25%,包括白假丝酵母4.46%(5/112)、其他1.79%(2/112)。
2.2 主要病原菌耐药性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KZ、PIP、CXM等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对PG、ERY、CIP等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见表1。
表1 主要病原菌耐药性 [n(%)]
3 讨论
血流感染属临床较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外科患者是发生血流感染的高危群体,主要由于外科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加之受插管及侵入性操作影响,会将正常部位的定植菌群带入其他部位,增加血流感染发生风险[5-6]。针对血流感染,临床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而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有效开展感染尤为重要。
研究发现,定期送检血培养在诊断、治疗血流感染患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7-8]。本研究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7株,占59.82%,以大肠埃希菌(24.11%)、肺炎克雷伯菌(17.86%)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38株,占33.93%,以表皮葡萄球菌(15.18%)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KZ、PIP、CXM等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对PG、ERY、CIP等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提示医院外科送检血标本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且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对此临床需加强监测病原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原因在于外科患者受手术操作、插管等因素影响,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机体免疫力降低,血流感染发生风险随之增高,临床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并广泛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以达到控制血流感染的目的[9-10]。同时,外科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病原菌种类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KZ、PIP、CXM等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主要由于以往临床多凭借经验选用抗菌药物,而KZ、PIP、CXM是临床抗感染常用药物。随着KZ、PIP、CXM等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增强,甚至出现对多种药物产生较强耐药性的现象,增加临床治疗难度。本研究发现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IMP耐药率较低,故临床可将其作为治疗血流感染的药物。表皮葡萄球菌多存在于人体皮肤、阴道等部位,是血培养中常见污染菌,对传统抗菌药PG、ERY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对VAN耐药性较低。临床需重视血培养、菌株鉴定和药敏分析,加强对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分析耐药性规律,并根据结果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以免滥用抗菌药,从而在确保治疗效果理想的同时,控制耐药菌株泛滥。
综上所述,医院外科血流感染患者送检血标本中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临床需重视细菌鉴定,掌握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规律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以积极控制外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