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2022-10-13陈梦黄艳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

陈梦 黄艳珊

摘要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高中毕业后留校教语文,坚定一辈子做语文教师的信念,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把握机会,努力钻研,兢兢业业为祖国的语文教育辛勤耕耘。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陆继椿得到领导与导师的悉心栽培,坚持在“背课”教学实践中学习教书,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勇敢探索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竭力推行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一课一得”教育思想和“双分”教学体系,实现了专业能力的卓越发展,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 陆继椿 语文名师 专业发展

陆继椿(1937-)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学语文名师。他早年求学发奋图强、积极进取,高中毕业后留校当语文老师,矢志不移一辈子做语文教师,工作以后刻苦钻研、辛勤耕耘,专业成长迅速,上世纪80-90年代勇挑语文教学改革重担,退休以后继续为新世纪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初为人师:通过“背课”学会教书

1956年,陆继椿考入华东师大附中念高中,得到叶百丰、王树琪、张瑜三位语文名师的悉心教导,更有幸成为三位名师的得意门生,从此与语文结下不解之缘。1959年,陆继椿高中毕业,因病不能参加高考,于是留校做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初为人师,陆继椿完全没有教过书,应该说一穷二白,资历最浅,是学校年纪最小又没有念过师范的老师。校长陆善涛先生鼓励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学习怎么当教师。陆继椿刻苦学习,花了三个月时间自学速成师范。为了站稳讲台,陆继椿下了一番“背课”的苦功夫。他去听老教师的语文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把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上课过程和步骤都记录下来,理出线索来,要求自己当天必须按照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线索,复述整个上课过程,甚至模仿老教师上课的语气神态。然后,他取各家之长,用于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

通过“背课”,陆继椿慢慢学会教书了,半年后就上了公开课。从不会教学到上公开课只用了半年时间。他的语文课很快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上海市教研室教研员杨质彬老师很好奇这位年轻的留校语文老师,要听他的课。陆继椿讲解课文《丹娘》,杨质彬老师听了之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很有潜力。杨老师的鼓励对刚入职的陆继椿来说非常重要,这激发了他的自信和热情。后来,他上了一系列的公开课,得到了很多好评,在教学实践中练好了讲课的基本功。

陆继椿高中毕业留校教书,虽然起步的基础不够厚实,但积极上进,奋发进取。在他看来,要想做教师就要坚定一辈子。有了信念,才会有追求、有动力。同事、领导对自己的鼓励是动力,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特别是历届毕业生对自己的反馈,都是他潜心教学的最大动力。

二、专业成长:在领导与导师的栽培下努力提高能力和素养

陆继椿能够顺利走上讲台,离不开学校领导和导师的悉心栽培。他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刻苦钻研,两三年就成为了非常优秀的老师。他在接受访谈时说:“当一个好教师不是一下子冲动的,而是慢慢的过程。到了一定阶段,你在受到鼓励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必须当好教师的感觉,然后就变得主动了。”

华东师大附中校长陆善涛对陆继椿特别关心,长期跟听他的课,一听就是一个、两个礼拜,甚至连续一个月,每次听完课后给予精心指导,指出其中的优缺点,鼓励他加强锻炼,期待他快速成长。陆校长对陆继椿的专业成长指导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陆继椿刚入职时,陆校长听他上公开课,听完课就与他交谈,主要是要看看他能不能把课文讲清楚,是否达到了一个教师起码的要求;一年后,陆校长又来听陆继椿的课,不仅要求他把课文讲清楚了,而且帮他分析讲课的生动之处,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了两年,陆校长再来听陆继椿的课,听了足足一个月,与他交流更多了,希望他讲出自己的风格。从能够讲清楚到讲生动、再讲出自己的风格,这三个阶段大概花了陆继椿两年不到的时间。

为了弥补不能上大学的遗憾,陸继椿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本科课程,业余时间经常去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旁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1963年,陆继椿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班进修学习,再次成为著名学者叶百丰教授的弟子。叶百丰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古文功底培养,提倡“讲一口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好字,背一百篇古诗文”[1]。在叶教授的严格教导下,陆继椿的毛笔字书写技能、文言文鉴赏能力和古文写作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两年研究生班进修结束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教书、读书、写书,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2]。

三、反思沉淀:不断反思教学并努力提高写作能力

陆继椿认为,上课必须要备好课,备课必须要钻研教材。课本是一课之本。虽然老师可以旁征博引,但必须吃透课文本身,备课要求其深、求其广,但教给学生不一定要全盘托出。老师只有全面把握,才能更好地选择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教材中各种各样的文章都有,所以老师的写作功底很重要。

陆继椿是一个特别善于思考的好老师,经常对语文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他感觉到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没有一个作者是要写给老师教学用的。作者写文章有自己的目的和对象,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教学目的,二者好像存在着矛盾。把作者原来写的文章变成中学语文课文后,语文老师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这是一个难题。他总是在思考解决教学本身的难题。

在陆继椿看来,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面面俱到的语言综合体,但语文老师上课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总体把握、突出重点,解决怎么从语言综合体中举例来培养学生的听说写能力,一环扣一环地达到教学目的。他在访谈中说到:教学总是讲究实效的,不能说把这篇文章讲完了,一切就已经结束了。老师要考虑到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得到了什么?有没有实际效果?充分考虑学生究竟得到了多少东西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陆继椿后来就提出了“得得”教育思想,就是不管你怎么教,学生得到了才算是老师完成了教学,学生没有得到就是老师的教学没有完成。可见,“得”的教学理念不是陆继椿突然之间想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后感悟到的。

优秀的语文老师最应该解决如何處理教材、如何教的问题、如何来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陆继椿曾经说过一句话“教师要为学生服务,一切教育要以学生为走向”[2],所以教材要为教学服务。教材为教学服务,不是说把教材面面俱到地去做解说,然后学生面面俱到地去接受。每个阶段的教学都是有目的的,每本教材在整个学习阶段处于什么地位,老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什么东西,语文老师都必须认真思考。

写作是陆继椿的兴趣爱好。他尝试创作散文、小说、诗歌和剧本,并且积极投稿到报刊公开发表。他上高中时就做了语文老师的得意门生,写作方面比较自觉,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1958年,他获得了华东师大附中征文比赛的一等奖。后来,他成为了《解放日报》的通讯员,经常写一些有关学校发展情况的通讯稿,同时经常在上海的《青年报》上发表小文章。当了老师以后,陆继椿看到语文课本中各种各样的文章,深刻体会到如果老师自己会写文章,备课就比较容易与课文作者在思想上引起共鸣,比较容易看出课文作者的匠心所在。于是,他下功夫练习写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种文章,也发表了很多作品。上个世纪60年代《文汇报》“教师笔记”专栏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他写的。

陆继椿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文学创作,以焦裕禄为题材写了一个剧本《人民的儿子》,后来在上海工人文化宫演出过;他还写了《教师的眼睛》,讲的是一个教师怎么样教学生;学雷锋的时候他就写《接过雷锋的枪》。正是因为有了深厚的写作功底,陆继椿备课时总是自己钻研备课,花大功夫去读课文,提前把课文读懂,做到对课文非常熟悉,然后找参考资料再进行借鉴完善。这种用自己的深刻感受准备出来的语文课有特色、有深度、有亮点,也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发展成名:持续坚持开展语文教学改革

1976年,全国基础教育亟待振兴,党中央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陆继椿备受鼓舞,自感责任重大,决心“从现在开始,要从实际出发,想尽一切办法,把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教好!”[3]1978年,《人民日报》刊登吕叔湘先生的《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批评当时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少慢差费”问题,尖锐指出中小学生花费“十年时间,二干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4]。陆继椿积极响应,勇挑重担,用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行动来回答“吕叔湘之问”。同年12月,他在长春召开的全国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发言,提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从此开启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征程。

陆继椿不断反思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日日夜夜乐在其中。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他编写出一套全新的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主张对中学生“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简称“双分训练法”),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提出“一课一得,得得相联系”的教学思想。1981年,他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双分”教学研讨会。会后,陆继椿进一步完善“双分”教学体系设计。他认为,“要使学生初中阶段语言过关,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科学的语言训练的系统”[5],选好课文编写适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陆继椿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深入开展教研教改,在多家期刊杂志陆续发表评论文章近百篇。他在《用“得”的教学思想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等文章中,对语文教学的“序”和“得”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在他看来,语文教学应该走科学化道路,“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有效转化。”“整个教学过程是教一点,学一点,懂一点,会一点;只有懂了,会了,才算是‘得了”,教学要有“序”进行,“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6]。

在上世纪80一90年代,陆继椿竭力推动“双分”教学改革在全国试点,连续10余年不辞辛劳组织召开“双分”教学研讨会(1989年除外),由全国各地承办先后召开了十二届研讨会,开办试验班累计4000余个,印制论文材料2000余份。1995年,他在专著《语文教学新探》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改革是时代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走科学化道路,要树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质量观,语言训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

就这样,陆继椿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把语文教师职业融入自己的事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追求,在明知任务艰巨,没有一分钱科研津贴、科研资源严重不足的艰苦条件下,仅凭自己的事业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上世纪80—90年代创造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奇迹,为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看来,“只要教师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就会对每个学生的进步有信心;只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他们扬长避短,确实能够人人成才”[7]。

总之,陆继椿为教育事业辛勤付出数十载,硕果累累,成就卓著,影响巨大。陆继椿以卓越的语文教育教学成就实现了自我的人生追求,为新时代人民教师的专业发展树立了典范。

[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科研能力提升项目“中国当代中学语文名师专业发展研究”(编号:2021ZDJS0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2][7]陆继椿.脚步坚实好攀登[J].人民教育.2011(17):50—55.

[3]陆继椿.我对“吕叔湘之问”的回答——关于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思考与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7(35):8—12.

[4]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C].人民日报(理论版),1978年3月18日。

[5]陆继椿.“得”的教学思想与“双分”实验课本的修订[J].语文学习,1990(11):2卜23.

[6]陆继椿.用“得”的教学思想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J].现代教学,201 0(9):27—28.

[作者通联:陈梦,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黄艳珊,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立足校本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