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霉素氨丁三醇治疗经皮肾镜碎石术围手术期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
2022-10-13谢兴年陈敏坚何惠娇
谢兴年 庞 程 陈敏坚 何惠娇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肇庆 526000)
上尿路结石合并尿路感染,可引起肾脏不同程度损伤,严重者甚至累及全身其它器官和系统,对人体造成巨大损害[1]。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频繁使用,尿路感染菌群对临床上常用的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药物耐药性显著升高,报道显示,尿路感染菌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二代及三代头孢的耐药性高达50%以上[2- 3]。近年来经皮肾镜碎石手术的大规模发展,虽然已成为上尿路结石取石的主要手术方式,但其存在的损伤、出血等手术相关风险,进一步增加围手术期尿路感染的难治性,甚至容易引起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4]。因此,如何安全有效治疗经皮肾镜碎石术围手术期尿路感染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磷霉素氨丁三醇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产生灭菌作用,其抗菌谱广,杀灭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效果满意[5]。但国内尚未普遍应用,且鲜有关于其应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围手术期尿路感染的研究报道[6]。基于此,本文就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合并尿路感染在围手术期应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控制感染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经皮肾镜碎石术围手术期出现尿路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57±10.06)岁,体质量指数(21.51±2.73)kg/m2,平均病程(6.12±3.53)周,大肠埃希菌感染2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7例,粪肠球菌感染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3.71±9.58)岁,体质量指数(21.69±2.54)kg/m2,平均病程(6.84±3.17)周,大肠埃希菌感染2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9例,粪肠球菌感染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复杂性尿路感染诊断标准[7];②年龄19~65岁;③开始干预前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治疗;④无本研究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者;②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者;③严重器质性病变;④精神病史;⑤妊娠、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江苏瑞年前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994,规格:5 mL:0.3 g),500 mg/次,1次/d;观察组口服磷霉素氨丁三醇颗粒(Zambon Switzerland Ltd,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40127,规格:3 g/包),3 g/次,每2天服用1次。2组分别于术前干预1周,术后干预1周。
1.3 观察指标
① 炎性因子: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低温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 6,IL- 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 1)、血红素加氧酶- 1(heme-oxygenase- 1,HO- 1)水平,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AE- 18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ltonin,PCT)水平。② 尿细菌培养转阴率。③ 临床疗效。按以下标准评估临床疗效[8]: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白细胞、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尿白细胞、尿亚硝酸盐、尿细菌数、血CRP、血PCT等实验室指标显著改善,尿微生物培养阴性,术后CT未见肾感染表现;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尿微生物培养未转阴,术后CT见肾轻度感染表现;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术后CT仍有明显肾感染表现。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④ 细菌学疗效: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技术指导原则》[8]评估细菌学疗效。清除:治疗后,感染部位未培养出原致病菌;部分清除:治疗后,感染部位多种原致病菌中至少清除一种,但未完全清除;未清除:治疗后,可培养出感染部位全部原致病菌种。⑤ 不良反应:观察患者干预期间患者头晕、头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40,n(%)]
2.2 2组尿细菌培养转阴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尿细菌培养转阴率为97.5%(39/40),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
2.3 2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血清hs-CRP、IL- 6、MCP- 1、HO- 1及PC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4 2组细菌学疗效比较
观察组大肠埃希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粪肠球菌清、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5。
表3 2组大肠埃希菌清除疗效比较 n(%)
2.5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4 2组粪肠球菌清除疗效比较 n(%)
表5 2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疗效比较 n(%)
表6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40,n(%)
3 讨 论
尿路结石和尿路感染均为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前者居泌尿外科住院病例首位,后者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成为临床上第二大感染性疾病,二者均为泌尿外科最常见的难治病,且上尿路结石引起的梗阻可明显提高尿路感染复杂性和复发性,增加尿路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的治疗难度[10- 11]。目前,临床上常规抗尿路感染类抗生素已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对尿路感染的治疗未达到临床满意效果。手术是目前治疗尿路结石的主要手段,随着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日益发展,其对围手术期尿路感染的控制要求也不断提高。磷霉素类制剂应用较早,但由于磷霉素针剂过敏风险高,且生物利用率低,限制了其早期临床应用,仅用于单纯尿路感染[12]。近年来,新型磷霉素类制剂应用较多,口服后在体液中浓度高、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少,且既往磷霉素类药物应用于尿路感染治疗尚不普遍,相关感染菌株对其耐药性较低,在国外已成为尿路感染的常规用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治疗后,观察组尿细菌培养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2组血清hs-CRP、IL- 6、MCP- 1、HO- 1及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2组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相当,但观察组大肠埃希菌清除率为86.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4%,提示与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比较,采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可有效提高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围手术期尿路感染的临床控制效果。李靖等[13]在研究中指出,与左氧氟沙星相比,磷霉素氨丁三醇可有效提高尿路感染菌株清除率,治疗效果明显。刘雯霞等[14]证实,与左氧氟沙星相比,磷霉素氨丁三醇对尿路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细菌学疗效,与本研究结论相符。磷霉素氨丁三醇可在细菌繁殖期抑制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菌正常生理结构,杀灭细菌。该药口服后分解成磷霉素,大部分沿血液循环系统输送至肾脏、膀胱壁、前列腺等泌尿系统主要器官处,故服用后尿液中磷霉素浓度最高。药动学显示额磷霉素氨丁三醇给药后,尿液药物浓度在2 h左右达到峰值,血药浓度在3 h左右达到峰值,膀胱黏膜中药物浓度在6 h达到峰值,持续时间达36 h,尿液药物最高,作用时间可持续48 h[15]。经皮肾镜碎石手术术前留置输尿管导管,术中经皮肾造瘘,术后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手术涉及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多个尿液存在或经过的器官,围手术期使用磷霉素氨丁三醇,能达到全面有效控制泌尿道各器官感染情况的疗效,且较为安全。
综上,与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比较,采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可有效提高尿路结石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围术期临床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且使用期间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