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叶榆在临夏的适生性研究

2022-10-13罗春霞冯光英李小娟

甘肃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金叶抗寒性生长量

罗春霞,冯光英,李小娟

(临夏回族自治州林木种苗服务站,甘肃 临夏 731100)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东隔洮河与定西市临洮渭源县相连,西北部靠积石山与青海省循化县毗邻,西南部和南部依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临潭、卓尼县接壤,东北部濒黄河、湟水与兰州市西固区、红固区、青海省民和县为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1′~103°43′,北纬34°37′~35°12′,南北长约140 km,东西宽近104 km,国土总面积8 165.80 km2,境内地形属陇西黄土丘陵地貌类型,山恋起伏,沟壑纵横,河流交错,复杂的地貌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多种立地类型。根据地貌特征,临夏州地貌类型划分为山区、缓坡丘陵区、梁状丘陵区、梁峁沟壑地区、川塬区五种类型。临夏州地形从西南向东北递降,最高海拔4 636 m,最低海拔1 563 m,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 000~3 000 m之间。

金叶榆是近年各地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彩色树种,以其叶色金黄、亮丽的观赏效果得到人们的喜爱。其两大特点,一是叶色金黄亮丽,二是抗旱、抗寒性强[1]。为了提高临夏州绿化、美化水平的需要,于2017年春季开始引进金叶榆,后对金叶榆在临夏的生长特性、抗寒性、抗病虫害能力方面做了探讨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试验点分别设在临夏县北塬乡前石村、娄高祁村和和政县城化石馆前滨河路绿化带。各试验点自然概况如下:

北塬乡前石村试验点位于东经103°11′,北纬35°37′;海拔2 030 m,年降水量501.8mm,蒸发量年均1327.6 mm,平均气温7.3 ℃,≧10℃的积温2 230 °C,极端高温37.8 °C,极端低温-28°C,无霜期150 d左右,早霜出现在10月中旬,晚霜出现在5月中旬。试验地属北塬灌区农耕地,土层深厚,在生长季具灌溉条件,土壤为垆土类黄麻土,pH值7.8,有机质含量1.18%,含氮量0.10%,含速效磷0.0012%,含速效钾0.012%。

北塬乡娄高祁村试验点,自然状况与前石村基本相同。

和政县城化石馆前滨河路绿化带试验点在和政县城化石馆前绿化带,位于东经103°5′,北纬35°7′海拔2 100 m,春季多雨雪,夏季短而少高温,并多暴雨和冰雹,秋季降温快而又多雨,冬季长而干燥,年降水量639 mm,蒸发量年均1 573 mm,平均年日照为2 457 h,年平均气温5.2℃,全年无霜期133 d。属临夏州典型的高寒阴湿地区。

1.2 研究方法

1.3 试验材料

北塬乡前石村实验点、和政县城化石馆前滨河路绿化带实验点材料为2017年3月下旬从临洮引进定植的2年生嫁接金叶榆。北塬乡娄高祁村实验点材料为2017年4月上旬从宁夏银川引进的1年生嫁接金叶榆。另外,北塬乡前石村点还有2017年—2019年以本地白榆为砧木嫁接的1~3年生金叶榆作为对照。见表1。

表1 引进金叶榆1年生枝条生长量、冻害情况调查表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生长量、抗寒性分析

首先进行生长量分析。从表1看出,金叶榆在北塬乡前石村试验点、北塬乡娄高祁村试验点、和政县城化石馆前绿化带试验点三地3 a的平均生长量分别是71 cm、0.6 cm、84 cm、0.6 cm、64 cm、0.4 cm,虽然地点不同生长量有所不同,但最小生长长度在64 cm以上,粗度0.4 cm以上,说明金叶榆在此三地生长良好。另外,就某一栽培地而言,地点不同生长量有差异,但每年的生长量都在递增,这说明金叶榆生长良好。

抗寒性分析。从表1看出,金叶榆引进栽培的三个不同地点,第1年在海拔较高的和政县城化石馆前滨河路绿化带试验点1年生枝的副梢受冻,其他两点均无受冻情况,第2、第3年和政县城化石馆前滨河路绿化带试验点也无受冻情况,其它两点仍无受冻情况发生,说明金叶榆有较好的抗寒性[3]。在和政县城化石馆前滨河路绿化带试验点,栽培第1年1年生副梢之所以有受冻情况,可以认为栽培的第1年苗木根系还未能充分扎根、发达,使的植株整体抗寒性变差,而和政县城化石馆前滨河路绿化带试验点相对其他两个点冬季气温低所致。

综合金叶榆生长特性和抗寒性,金叶榆在引进地生长良好、安全越冬,完全适应这些地方的栽植。

2.2 抗病虫危害分析

抗病虫危害调查是以当地白榆为对照进行调查的。调查发现金叶榆的病虫害危害种类、危害程度基本与白榆一致,在金叶榆上没有发现白榆病虫害以外的其它病虫害。金叶榆的主要病虫害有病害2种、虫害3种。其分别是腐烂病、灰斑病和金龟子、榆尺蠖、榆白长翅卷叶蛾。其中,腐烂病、灰斑病和榆白长翅卷叶蛾受害程度与白榆相比明显,金龟子、榆尺蠖不太明显。腐烂病、灰斑病和金龟子、榆尺蠖、榆白长翅卷叶蛾对金叶榆的危害症状和程度:腐烂病有两种,一种是干腐,不流水,另一种是湿腐,有渗水或流水现象。4月中下旬,干腐病病灶部位成椭圆形水渍状下陷,并附着有黑色的孢子点。干腐病主要表现在一年生枝上,也有2~3年生枝上的。湿腐病的发病期与干腐病相同,发病时病灶部位渗水或流水腐烂。湿腐病主要发生在胸径2.5 cm左右的白榆主干上,尤其在外地白榆上尤为严重。腐烂病,无论是干腐病,还是湿腐病,发病表现期均在春季,但感病期都在上年秋季的9—11月间。腐烂病发病较轻时,病斑部位经1~2年的生长时间可自行愈合,发病较重环绕一周时,导致枝条或植株当年死亡。

灰斑病危害叶片,7月中旬开始发病,8—10月份为发病盛期。危害严重时可导致较小植株的叶片全部焦枯脱落,严重影响苗木的观赏效果和正常生长。

金龟子、榆尺蠖。金龟子、榆尺蠖危害发生在6月份。危害症状是蚕食叶片。危害嫁接的1年生金叶榆,可连续吃光一株或几株的叶片,严重影响被害植株的生长,但虫口密度非常低,可用人工消灭。

榆白长翅卷叶蛾。榆白长翅卷叶蛾幼虫危害严重时,初期可把叶片的叶肉部分全部吃光,只剩网状的蜡质层,后期,吐丝粘着四五个叶片在其中化蛹,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树木叶片焦枯变黑脱落。危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些病虫害发生后,及时进行了生产性防治,防治效果良好。防治方法是:防治腐烂病,先用刀把病株病灶部位的腐烂部分刮去,并刮至健康的树皮上,后用10%的碱水或1%退菌特、5%托布津涂抹伤口,一般涂抹1次,就可治愈。灰斑病在发病前半个月,用65%的代森锌500倍液、40%的代森铵400倍液或1:1:150的波尔多液,每半个月喷一次,共喷3~4次,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金龟子、榆尺蠖的防治,在6月中下旬危害初期,用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绿色威雷400倍液和80%敌敌畏,每隔7 d喷一次,喷2次就可全部消灭。榆白长翅卷叶蛾的防治,在7月下旬,用1%苦参碱可溶性剂1 000~1 500倍液或1 000~1 500倍液2%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1%甲维盐,喷雾2次,可达到良好的效果[4]。

综上所述,从抗病虫害的角度看,金叶榆在临夏州也是适生的。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3个试验点金叶榆连续3年的生长量、抗寒性、抗病虫害性能的观测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3.1 生长量方面

金叶榆在北塬乡前石村试验点、北塬乡娄高祁村试验点、和政县城化石馆前绿化带试验点三地3年的平均生长量分别是71 cm、0.6 cm、84 cm、0.6 cm,、64 cm、0.4 cm,虽然地点不同生长量有所不同,但最小生长长度在64 cm以上,粗度0.4 cm以上,说明金叶榆在这三个地生长良好。说明金叶榆在临夏地区有良好的生长势。

引进的金叶榆因采接穗的需要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剪,由此对新梢生长量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适生性。

3.2 抗寒性方面

抗寒性分析中,在海拔2 030 m的北塬乡前石村试验点、北塬乡娄高祁村试验点及海拔2 100 m和政县城化石馆前绿化带试验点,综合金叶榆的生长特性和抗寒性,在引进地生长良好、能够在海拔2 100m及以下的地方安全越冬,完全适应这些地方栽植。

临夏州是相对高海拔地区,在抗寒性调查的地点是2 100 m,从海拔高度看布点有欠缺,抗寒性的调查有待再设海拔更高的地点。

3.3 抗病虫害方面

金叶榆有病害2种、虫害3种。其分别是腐烂病、灰斑病和金龟子、榆尺蠖、榆白长翅卷叶蛾。金叶榆病虫危害种类、危害程度与乡土树种白榆基本一致,另外再无白榆病虫害以外的其它病虫害,并且这些病虫害能够有效防治。

从2017年3月底引进金叶榆后,用3年的时间对引进的嫁接苗木和利用本地白榆砧嫁接的金叶榆进行了病虫害种类及危害情况方面的观测调查。从每年和总的3年观测结果看,金叶榆的病虫害主要集中在腐烂病、灰斑病和金龟子、榆尺蠖、榆白长翅卷叶蛾等病虫害上。从危害程度看,金龟子、榆尺蠖、榆白长翅卷叶蛾、腐烂病、黑斑病每年都在发生,但危害程度都很小,及时防治就可控制。黑斑病的发生与每年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有很大关系[5]。金叶榆病虫害种类及危害期与本地白榆的病虫害种类及危害期相同,在金叶榆上没有发现危害本地白榆以外的任何病虫害种类。综上所述,从抗病虫害的角度看,金叶榆在临夏州也是适生的。

猜你喜欢

金叶抗寒性生长量
豫南地区青钱柳生长节律研究
西番莲不同种质资源抗寒性测定
湘北绿桐I号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黄檗家系幼龄期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丝巾
丝巾
磁过滤技术改造
低温胁迫对不同豇豆品种抗寒性生理特性的影响
不同育苗密度对无患子苗期生长的影响
吉林西部几种耐盐碱经济树种低温冷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