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榆树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2017-04-05李朝晖王丽敏

防护林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白榆杂交育种杂种

李朝晖,王丽敏

(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我国榆树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李朝晖,王丽敏

(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我国的榆树杂交育种和优良类型选择工作主要集中20世纪70-80年代,共计选出14个优良系号:鲁榆(杂)一号、鲁榆(杂)二号、鲁榆(选)一号、巴白×孟177-1、巴白×清钻76-1、巴白×清钻76-5、兰白×巴红皮76-3、兰白×清钻76-3、孟3×清钻77-1、巴白×孟377-1、孟1×黄77-2、孟县白榆1号、孟县白榆2号、孟县白榆3号;划分出6个种源

榆树;良种;选育

榆树属榆科榆属,全球约有8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其中,我国有20~25种。榆树在美国主要用作行道树,以抗榆荷兰病无性系良种选育为主,我国主要以用材良种选育为主。

1 榆树的特点

榆树具有喜光、深根性,对土壤要求不严,生长迅速,材质坚硬等优点。是园林绿化,工业用材及家具、地板、工艺品制作等方面的优良用材或绿化树种。而且分布广、寿命长、适应性强,耐寒耐旱,抗高温、抗盐碱,因此,还是优良的生态环境保护树种。榆树还具有生物量大,碳储量大,碳密度高的特点,所以榆树也是优良的碳汇树种。榆树的叶、果实、树皮可以食用,在历史上的粮荒年份,曾挽救过大量的生命,因此,榆树在我国还被誉为“救命树”。[1]

2 我国榆树育种现状

我国榆树较大规模的良种选育工作始于1972年,至1987年基本告一段落。以选育干形通直、生长迅速,抗性强(抗榆紫金花虫)的优树或杂种为主。

原山东林校庞金瑄先生于1972年率先开展了榆树良种选育工作。利用白榆、春榆、青榆(裂叶榆)、琅玡榆、毛榆、欧洲白榆、毛果旱榆、美洲榆、多脉榆、黑榆、黄榆(大果榆)、沙泡榆等十几个种进行了近30个杂交组合的试验,先后获得杂种苗5 000余株,经过10余年的试验研究,最终选出白×毛果旱[鲁榆(杂)一号]、白×春西31[鲁榆(杂)二号]和泰山1号[鲁榆(选)一号]3个优良系号。其中鲁榆(杂)一号干形通直、树冠窄,平均单株材积超过对照70%以上,高、径比对照高出20%左右,是其选育最好的一个系号。鲁榆(选)一号材积显著超过对照,最高超过对照25%,树高超过对照15%左右,胸径超过对照4%~11%,考虑到它树干通直,侧枝细,因此认为其为一个优良系号。鲁榆(杂)二号单株材积超过对照17%~47%,高超过对照13%,胸径则比对照略小。虽然这一系号生长量较小,但它的干形通直,树冠窄,所以也可作为一个优良系号。而且这3个系号的出材率也显著高于对照。[2]

河南省农林科学院林研所的王铁章先生紧随其后,于1974年开展了榆树杂交育种工作。从获加县太山公社选出的钻天白榆、细皮白榆、溥皮白榆、槐皮白榆、小叶白榆、龙爪白榆的优树上采集花枝进行白榆不同类型间的杂交育种试验。他认为白榆种内杂交育种,具有广阔前景。白榆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种内分化为许许多多的群体,各个群体内又有许多不同的优良单株,因此在杂交亲本的选择上是严格的,这就为产生种内群体间和每个群体内的优良单株间的杂种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其对杂交育种方法及注意事项也给予了较详细的说明。[3]最终河南省选育出孟县白榆1号、孟县白榆2号、孟县白榆3号,3个优良系号。[3]

内蒙古林科院的张永成先生等,于1976-1987年间也进行大量的榆树杂交育种工作。分别收集了北京、南京、浙江、安徽、山东、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等省及内蒙古各盟市生长的白榆、美洲白榆、灰榆、大翅黑榆、春榆、黑榆、黄榆、杭州榆等14个种,22个白榆产地类型。在对树种特征、特性和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了杂交育种研究,共进行169个杂交组合,以及99个组合的育苗造林试验。他们认为,以白榆为母本与黄榆、灰榆、欧洲白榆、春榆、兴山榆、琅玡榆、醉翁榆、红果榆均可杂交,杂种表现较好的孟县钻天白榆×大青山黄榆、白榆×灰榆等组合。北京黄榆与灰榆、美洲榆与白榆可以杂交,其杂种表现一般。白榆种内不同产地或不同类型间的杂交,可配性极高,杂种表现极好。如巴盟白榆×清水河钻天白榆、兰旗白榆×巴盟红皮榆、兰旗白榆×清水河钻天白榆、孟县钻天白榆×清水河钻天白榆等8种组合及其优良单株表现均好。此外,白榆与黄榆或白榆不同产地或不同类型杂交所得杂种,不仅生长快而且抗旱力最为显著。到1987年选出8个优良榆树杂种。分别为:巴白×孟177-1、巴白×清钻76-1、巴白×清钻76-5、兰白×巴红皮76-3、兰白×清钻76-3、孟3×清钻77-1、巴白×孟377-1、孟1×黄77-2。还特别对孟县钻天白榆×大青山黄榆给予了格外观注,该杂种既有母本生长快、干形通直的特点,又表现出了黄榆抗旱耐瘠溥的特性。[4]

中国林科院林研所顾万春先生等,于1977-1985年进行了全国白榆种源试验和种源选种研究工作。经过8年的研究,认为白榆种群遍布半个中国,连续分布,性状变异梯度有其相对稳定的趋势,并划分了6个白榆种源区。

综上所述,我国的榆树杂交育种和优良类型选择工作主要集中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而且是几家单位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共计选出14个优良系号。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余年的时间仅选育出了用于园林绿化的金叶榆以外,未见有新的用材榆树良种选育的报道,而且也未见有利用上述选出的优良系号为亲本进行新的杂交育种和进一步选择的报道。

3 前景展望

榆树特别是家榆(白榆)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种群数量和生产力巨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景观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除园林绿化有少量应用以外,榆树在很多地区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原因是缺少性状优良的品种或类型,林业生产部门基本不用其营建用材林。如黑龙江西部地区也是家榆的适生区,但普遍存在树干弯曲、出材率低等缺点,而引进的河南白榆在个别低温年份会发生整株冻死的现象。因此,各地区特别是高寒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地区特色的榆树良种选育工作。随着天保工程的进一步实施,采伐量的日益减少,木材的需求将被迫转向人工用材。榆树这一具有巨大经济、生态、绿化及碳汇价值的优良树种将会再次被重视。

[1] 黄成就.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庞金瑄.榆树杂交育种研究报告[J].山东林业科技,1984(4):1-12

[3] 王铁章,张庆连.榆树杂交育种初报[J].河南农业科学,1979(2):20-22

[4] 张永诚,王玉珏.速生榆树杂种的选育[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0(1):1-5

S792.190.4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9.040

1005-5215(2017)09-0113-02

2017-07-10

李朝晖(196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白榆杂交育种杂种
湖羊及其杂种生产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差异研究
枣规模化控制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锦带花杂交育种及新品种选育
玉米—大刍草杂种F1籽粒品质杂种优势分析
黄秋葵与红秋葵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岁岁花朝与旧暮
固原市原州区白榆荒山造林技术
不同氮效率茄子基因型及其杂种F1的氮素吸收特性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重点讲解与难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