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2-10-12徐卓辉
徐卓辉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516000)
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属于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症状。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临床中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上升,且因为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病理症状是血管内膜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具有与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相同的发病原因,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日益增多[1-2]。有研究报道,对于糖尿病、高血脂症以及吸烟次数较多的老年人,其发生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的风险较高。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导致患者下肢血栓的形成,导致静脉狭窄和堵塞,晚期病情严重患者的血管完全堵塞后,甚至会导致截肢的悲剧发生[3]。由于该类疾病治疗较为困难,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临床的关注重点。其中,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由于具有实时、动态、高速的优点,在大规模筛查和确定下肢动脉疾病方面有价值。虽然临床中常见的影像检测对于早期检查和确定血管状况的临床价值较高,但只能大致确定血管狭窄的位置和程度,患者下肢狭窄以下的血管状况仍不能清楚显示,并且图像的质量有待提升[4-5]。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具有较高血管造影清晰度,已成为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并广泛应用于介入治疗。本研究为了探索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的实际效果,选取我院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与常规DSA技术的图像质量,验证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在我院接受介入诊疗的86例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分别应用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n=43),以及应用传统分段DSA检查(n=43),开展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应用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5例、18例,平均年龄为(62.35±6.22)岁;应用传统分段DSA检查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6例、17例,平均年龄为(61.95±6.58)岁。两组的一般资料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如跛行、下肢麻木疼痛等;对DSA技术及介入诊疗较为耐受;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手术禁忌;临床资料不完整;存在精神障碍。
1.2 方法
仪器:DSA机(飞利浦UNIQFD20单向落地式C型);造影剂:碘克沙醇;设备主要为:GE Innova3100和西门子Artis Q celling。
1.2.1 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
通过股动脉穿刺插管,为髂外动脉选择合适的造影导管,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调整C型臂位置,选择合适的操作模式。设置基本参数:矩阵信息为1024×1024;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注射参数:延时0s,以及设置合适的注射速率(6-10ml/s)、注射压力(300-500psi),造影剂总剂量不超过30ml。自动控制曝光条件,对患者的下肢进行制动,完成图像采集、序列减影图像的观察和记录。
1.2.2 传统分段DSA检查
通过股动脉穿刺插管,为髂外动脉选择合适的造影导管、合适的操作模式,完成分段多次的造影后,再选插入远端直至腘动脉膝上三分支水平,用于分段造影。选择常规正位下造影剂位,完成图像采集、序列减影图像的观察和记录。
1.3 观察指标
①将两组患者的病变程度检查和预后情况进行比较;②将两组患者的造影剂使用量、检查时间进行比较;③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包括皮疹、发热以及呕吐等发生情况;④将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优良率进行比较,由3名具有丰富经验的诊断医师进行图像质量的判断。其中,等级“优”代表减影完全无伪影,图像中血管显示清晰,图像对比度好,与临床诊疗要求的符合度达到95%以上;等级“良”代表图像中轻微可见伪影,大部分图像信息能清晰显示,满足诊断要求;等级“差”代表图像中血管显示模糊,图像减影不完整,图像移动,噪声大,感兴趣区域显示不完整,血管造影延迟时间不够。但DSA后处理技术仍能满足诊断要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将所有患者的病变程度检查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
在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所检查的43例患者中,均一次注入造影剂完成检查;在传统分段DSA技术所检查的43例患者中,需要分段多次造影;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对于属于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接受球囊扩展,或者予联合支架术等对症治疗,患者在术后的者足背部温度、足背部脉搏以及血供情况恢复良好。
2.2 将两组患者的造影剂使用量、检查时间进行比较
与传统分段DSA检查相比,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的造影剂使用量和检查时间明显更少(P<0.05),见表1。
表1 将两组患者的造影剂使用量、检查时间进行比较(x±s)
2.3 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上,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传统分段DSA检查分别为2.33%、9.30%,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存在可比性(P<0.05),见表2。
表2 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n(%)]
2.4 将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优良率进行比较
在图像质量优良率对照上,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传统分段DSA检查分别为97.67%、88.3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存在可比性(P<0.05),见表3。
表3 将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优良率进行比较[n(%)]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症状通常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长期以来,临床研究认为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是由于吸烟、糖尿病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患者的症状反应可从间歇性跛行到静处时下肢麻木、疼痛,最后发展到下肢截肢,严重影响人类健康[6-7]。近年来,影像学在介入诊疗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中起着明显的作用,可在不同程度上促进该疾病的根本性改善。现阶段,随着影像学研究的深入,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已经出现多种检查方法,其中减少辐射、无创、高分辨率成像的检查方法,在我国临床诊断环境中越来越受到关注[8-9]。但是由于CT检查会导致患者暴露在放射线中,以及多普勒超声会受到气体干扰和钙化等的影响,因此,常规影像学往往影响临床正确地判定结果。
DSA技术是仅次于CT的第二项新型的成像技术,已经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该技术在保证良好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通过应用高压喷射器,满足血管造影所需的成像剂注入速度和压力剂用量控制,并且能突出显示血管造影的血管图像[10-11]。因此,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采用DSA技术诊断准确率极高,可有效提示视野内结构密度,区分伪影,帮助诊断医师在视觉上有效地判断患者下肢血管狭窄或堵塞的病理学结构。此外,由于其具有非常好的影像质量,还可直接用于介入治疗,DSA技术有显著的临床研究价值[12-13]。然而,本研究总结发现,传统的分段DSA技术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缺点:①因为容易受到测量器的限制,为了获得全面的影像,必须增加照射次数,操作者及患者会受到更大的辐射;②随着造影剂总量的增加,可能导致患者局部血肿、皮疹、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③由于投照位置的限制,不能显示血管壁钙化斑块和与静脉外病变的大小、形状、关系,特别是偏心性狭窄[14-15]。基于此,本研究将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介入诊疗中,为观察患者的血管结构全过程提供新的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所检查的43例患者中,均一次注入造影剂完成检查;在传统分段DSA技术所检查的43例患者中,需要分段多次造影。同时,与传统分段DSA检查相比,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的造影剂使用量和检查时间明显更少(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上,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传统分段DSA检查分别为2.33%、9.30%,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存在可比性(P<0.05);在图像质量优良率对照上,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传统分段DSA检查分别为97.67%、88.3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存在可比性(P<0.05)。说明与传统的分段DSA检测相比,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只需要进行一次扫描即可同时获得具有不同能谱的多个图像组,这更好地解决了分段血管造影的实际问题,例如有限视野、药物的多次注射和分段图像的多次暴露等等[15-16]。同时可以实时观察照片图像,解决血流与照相程序、血管显示不良等问题。此外,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在发现细小、特殊以及难以找到的病变中具有较大价值,可进一步为不同病变程度的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改善患者预后[17-18]。
综上所述,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介入诊疗中,与应用传统分段DSA检查相比,选择应用DSA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在缩短检查时间、减少造影剂使用量以及提升造影图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患者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