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
2022-10-12迟宇
迟 宇
(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 , 辽宁 盘锦 124000 )
隐匿性骨折为一种常规手段检查难以发现的骨折类型,该种骨折患者局部具有症状,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在影像学中清晰显示,因此在疾病的早期发现中具有一定难度。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而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发生率也较高[1]。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发生后局部出现疼痛明显,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在疾病影响下仍然工作和生活就会使得骨折疾病发展,损伤周围组织后会带来其他并发症,影响患者后续的生活甚至造成残疾[2]。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医疗影像技术也获得长足发展,核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CT技术获得长足发展,准确性以及敏感度等均提高,根据以上情况本次重点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诊断疑似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诊断,具体分析两者检查的准确性与作用价值。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50例疑似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患者接受检查的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其中男性以及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31、19例,年龄28-56岁,平均为(42.1±2.1)岁,受伤至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检查时间为1-3天,平均为(2.02±0.95)天。致伤原因:车祸16例,摔伤10例,跌到20例,其他4例。所有患者同意本次检查方式,在检查前签订相关知情协议书。(1)纳入标准:①有明确外伤史;②首诊DR平片骨折征象不明显,临床检查显示可疑骨折;③受伤至入院时间≤7天;④首次外伤后无再次损伤史;⑤患者和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2)排除标准:膝关节骨折史或手术史者;关节畸形者;无法配合治疗及检查者;受伤治疗禁忌证;凝血功能异常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严重贫血者或营养不良者;合并其他位置骨折者;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
2 方法:(1)多层螺旋CT诊断。扫描检查时对仪器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层厚为0.6mm,层距水平为5mm,工作电压为120kV,工作电流为110mA,重建间隙程度设定为50%。对受伤部位以及周围进行断层的扫描,扫描检查完成后,将数据通过传输至后台工作站。(2)核磁共振成像诊断。TIW1参数设置:TE以及TR分别为20ms以及600ms,T2WI的TE以及TR分别为100ms以及4000ms,STIR序列扫描中,TE以及TR分别为90ms以及200ms,对目标骨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软骨部位进行全面的扫描,扫描层距以及层厚分别为1mm、3mm[3]。
3 诊断指标:所有图像和数据为2名临床经验丰富医师单独阅片,结果不统一时第3名医师加入从而获得统一结果。观察2组的检查时间、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对比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收集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统计两者联合诊断结果,并与两者单独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统计不同类型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与术中探查符合率,对比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符合率差异。总结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4]。
5 结果
5.1 检查操作时间:多层螺旋CT的检查操作时间为(13.5±2.4)分钟,核磁共振检查操作时间为(20.0±2.1)分钟,数据对比差异显著(t=3.050,P=0.010)。
5.2 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比较:50例患者中经手术及病理结果显示41例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9例为非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多层螺旋CT检测灵敏度为70.73%(29/41),特异性55.56%(5/9)、准确率为68.00%(34/50);核磁共振成像准确率为灵敏度为95.12%(39/41),特异性88.89%(8/9)、准确率为94.00%(47/50),多层螺旋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显著低于核磁共振成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69,P=0.018;x2=6.258,P=0.013;x2=5.268,P=0.014)。结果见表1。
表1 2组准确率、特异性以及灵敏度对比(n,%)
5.3 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结果统计: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检出阳性者41例(假阳性1例,真阳性40例),阴性者9例(假阴性1例,真阴性8例),联合诊断灵敏度为97.56%(40/41),特异度为88.89%(8/9),准确率为96.00%(48/50)。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024,P=0.011;x2=5.854,P=0.016;x2=6.174,P=0.009)。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与核磁共振成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2,P=0.519;x2=0.182,P=0.831;x2=0.326,P=0.499)。
5.4 不同类型骨折影像学诊断与术中探查符合率比较:50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术中探查证实,41例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其中22例为隐性骨皮质下骨折,13例骨皮质骨折,6例骨软骨骨折。多层螺旋CT共检出33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其中确诊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者共29例。核磁共振成像共检出40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其中确诊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者共39例。多层螺旋CT检出隐性骨皮质下骨折16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72.73%(16/22);多层螺旋CT检出骨皮质骨折10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76.92%(10/13);多层螺旋CT检出骨软骨骨折3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50.00%(3/6)。核磁共振成像检出隐性骨皮质下骨折22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100.00%(22/22);核磁共振成像检出骨皮质骨折12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92.31%(12/13);核磁共振成像检出骨软骨骨折5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83.33%(5/6)。隐性骨皮质下骨折(72.73%,16/22)、骨皮质骨折(76.92%,10/13)、骨软骨骨折(50.00%,3/6)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术中诊断符合率均显著低于核磁共振成像(100.00%,22/22;92.31%,12/13;83.33%,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23,P=0.014;x2=4.536,P=0.019;x2=6.023,P=0.010)。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隐性骨皮质下骨折(100.00%,22/22)、骨皮质骨折(100.00%,13/13)、骨软骨骨折(83.33%,5/6),与术中诊断的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23,P=0.014;x2=5.748,P=0.017;x2=6.023,P=0.010)。
5.5 膝关节隐性骨折核磁共振成像表现:(1)隐性骨皮质下骨折。关节完整,骨皮质不连续,斑片状/地图样/线样信号(大范围),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STIR高信号影;边界模糊。(2)骨皮质骨折。骨髓高信号,而T1WI、T2WI低信号,对比明显,低信号带中断。(3)骨软骨骨折。骨性关节存在塌陷,多层次/连续性中断, 部分患者伴有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T2WI等/稍高混杂信号,STIR高信号影。
讨 论
人体关节比较复杂,其中膝关节是一处较为重要关节,其为一种滑车关节,具有较高损伤机会,并且关节短为疏松骨,外界暴力侵犯后容易出现骨折[5。随着交通业以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提升。膝关节骨折后如果骨折范围小或者情况不严重,则初期患者症状不明显,采取体检以及X线检查不能及时发现,而后续活动增加后,受压力大,隐匿性的骨折不能及时发现,并且持续发展后加重患处的磨损,从而导致多种不可逆后遗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直视下观察骨折情况可采取关节镜或者手术,以上获得的数据比较明确,但是具有加大创伤性,患者接受程度较低,需要开发一种安全的检查方式,提升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出率[6]。
多层螺旋CT检查的技术原理为电磁波辐射进行分析,该种技术获得明显的提高,使得其在骨科等多个科室中均有广泛的应用。该种技术操作时运动伪迹比较少,且获得的空间具有较高分辨率,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骨折局部进行观察,利于临床判断[7]。多层螺旋CT仪器所使用的电流毫安数较高,并且功能大,能够获得稳定的图像,因此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利用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可以通过建立直观的三维图像进行分析骨折局部情况,该种情况可全面对骨折部位进行分析,提升诊断的准确率。但是由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人的骨折面透亮程度比较低,骨折线不够明晰,所以对于隐匿性骨折的诊出率较低,其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核磁共振的检查原理是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的信号经过图像重建从而获得清晰的图像,该种检查技术检查过程中无伪影产生,在骨骼以及软组织的识别中具有较高精准性[8]。螺旋CT虽然能够解决重叠问题,其成像的是利用比较传统的方式,主要利用人体对于X线吸收分布以及差异进行区分,病变明显情况下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病变不明显,病变部位以及正常组织相似情况下获得的图像差异不显著,特异性差。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识别率较高,轻微的病变即可显示出异常,不同情况下组织的图像等情况均有较大的差异,能够有效地提升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核磁共振检查是一种无电离辐射的检查方式,其对于人体的影响比较小,可进行多次重复的检验,检测安全性高。本次临床研究中螺旋CT的检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核磁共振检查,但检查结果分析显示,多层螺旋CT共检出33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其中确诊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者共29例,而核磁共振成像共检出40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其中确诊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者共39例,且多层螺旋CT检测灵敏度为70.73%(29/41),特异性55.56%(5/9)、准确率为68.00%(34/50);核磁共振成像准确率为灵敏度为95.12%(39/41),特异性88.89%(8/9)、准确率为94.00%(47/50),多层螺旋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显著低于核磁共振成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核磁共振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更高,且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有效提升了该类膝关节骨折诊断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性,本次研究对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检出阳性者41例(假阳性1例,真阳性40例),阴性者9例(假阴性1例,真阴性8例),联合诊断灵敏度为97.56%(40/41),特异度为88.89%(8/9),准确率为96.00%(48/50),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与核磁共振成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两者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与单纯多层螺旋CT相比,诊断价值更高;因此,对于单纯多层螺旋CT或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存疑者,可采取联合诊断模式,避免漏诊、误诊。此外,本次研究对不同类型骨折影像学诊断与术中探查符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检出隐性骨皮质下骨折16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72.73%(16/22);多层螺旋CT检出骨皮质骨折10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76.92%(10/13);多层螺旋CT检出骨软骨骨折3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50.00%(3/6);核磁共振成像检出隐性骨皮质下骨折22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100.00%(22/22);核磁共振成像检出骨皮质骨折12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92.31%(12/13);核磁共振成像检出骨软骨骨折5例,与术中诊断相比,符合率为83.33%(5/6);隐性骨皮质下骨折、骨皮质骨折、骨软骨骨折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术中诊断符合率均显著低于核磁共振成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核磁共振成像对不同类型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准确性均较高,显著优于多层螺旋CT,可知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较高。此外,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隐性骨皮质下骨折(100.00%,22/22)、骨皮质骨折(100.00%,13/13)、骨软骨骨折(83.33%,5/6),与术中诊断的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诊断,但是与单纯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相比,差异较小,提示联合诊断可更好的分辨不同类型隐性骨折,准确性有所提升,诊断效果较好。虽然核磁共振具有检出率高等优点,但该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比较长,本次研究对比分析检查时间发现,多层螺旋CT的检查操作时间为(13.5±2.4)分钟,核磁共振检查操作时间为(20.0±2.1)分钟,数据对比差异显著(t=3.050,P=0.010),可知核磁共振时间较长,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需患者密切配合检查。此外,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费用高,一些基层医院难以配备,且部分患者(比如幽闭恐惧症)患者难以接受,因此临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有文献分析了针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以及 MRI诊断疾病的效果。该文献指出:观察组病患通过 MRI 中T2WI以及T1WI扫描对于隐匿性膝关节骨折疾病的检出概率均达到了100.00%。该项数据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检测率(61.9%)高,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所应用的方式诊断隐匿性骨折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性及灵敏性分别为98.7%、95.0%、 90.6%、 99.4%。以上数据均比对照组的93.9%、 33.3%、63.6%以及81.4%要高,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点代表:应用MRI对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开展疾病诊断,能够取得满意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相较于螺旋CT检查手段而言,MRI检查手段的价格比较贵。当前这种检查方式并未在我国全部基层医院得以普及,因而医生在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开展疾病诊断过程之中,仍旧首选多层螺旋CT为患者开展检查。等到对患者开展CT检查结果未能明确之后,再对患者实施MRI检查。通过这种办法有效提升疾病诊断的有效率[9]。另有学者分析了MRI针对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该学者指出:隐匿性膝关节骨折患者周边存在环绕骨髓水肿的情况,应用MRI对病患开展检查可良好显示骨髓水肿情况。其在诊断骨髓水肿有着相当高的敏感性。这一点值得医生注意。过对患者开展MRI诊断,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规避漏诊、误诊现象发生。MRI设备针对该征象诊断敏感性比较高。当患者发生损伤之后,该位置水量增多,就此引发骨髓水肿。具体表现为T2WI高信号与 T1WI低信号的特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骨骼附属组织受损以及骨骼受损断裂所引发的局部细胞外液增多。其为造成水肿出血以及充血的重要因素。但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患者同时存在肿瘤、结核以及炎症病理改变,也有可能表现出骨髓水肿的情况。基于该背景,我们不难看出骨髓水肿并非骨折的特异性症状。医生在对病患开展临床诊断过程之中有必要积极排除其他疾病[10]。在该组中,通过MRI检查半月板以及韧带的损伤率分别达到了63.3%以及50.0%。且通过MRI检查能够明确展现出关节软骨受损和软骨下皮质受损的情况,可方便第一时间指导医生对于这种情况加以正确处理,方便制定出有效的治疗疾病方案。核磁共振检查中,其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骨折关节外的变化,骨折部位细微的变化能够显示出来,并且能够从冠状面、矢状面等部位方位进行成像,对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出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其检出率以及灵敏度等均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对于多层螺旋CT检查高度怀疑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患者,可使用核磁共振进一步检查,从而提升临床检出率。但核磁共振仪器比较昂贵,检查费用高,一些基层医院不能很好的配备,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以及医院情况进行选择使用。本次研究总结了膝关节隐性骨折核磁共振成像表现,以提升临床诊断效果。本次研究总结了不同类型膝关节隐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隐性骨皮质下骨折患者,关节完整,骨皮质不连续,斑片状/地图样/线样信号(大范围),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STIR高信号影;边界模糊;骨皮质骨折患者,骨髓呈高信号,而T1WI、T2WI低信号,对比明显,低信号带中断;骨软骨骨折患者:骨性关节存在塌陷,多层次/连续性中断,部分患者伴有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T2WI等/稍高混杂信号,STIR高信号影。
综上所述,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高于多层螺旋CT,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优先选择,必要时可采取两者联合诊断模式,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误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