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榆未晚,情系音教 一位亲历者的音乐教学改革之探

2022-10-12文字吴钰

音乐爱好者 2022年9期
关键词:上海教材音乐

文字_吴钰

知道包菊英老师年近耄耋,然而初见,她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多少有点出乎意料。1961年,她踏上教育岗位时还是位十七岁的少女,至今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工作时间已逾一个甲子。从一期课改时首次编写上海版的高中《音乐欣赏》教材,到深度参与二期课改,协同制定《上海市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编写多套音乐教材,又在近期二期课改的深化阶段按照国家新课标的要求,编写高中音乐教材,成为上海为数不多的教改全程亲历者,她对上海音乐教育的过去与现在有着自己的感悟。因此,我们的谈话从音乐课程改革说起。

一期课改:开拓音乐素养,领时代之先

今时今日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中国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面临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和人文面貌日新月异,如何对人才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如何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已逐渐成为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人们渴望改变,且充满热情。

01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音乐》(上海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02 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全国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改革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研究、专业技术开发,必须多部门配合,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上海的教育水平在当时有极大的基础优势,因此一期课改水到渠成地在上海率先开展。1988年3月,上海市第一期课程改革开始。课改后的课程在理念、实践、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均有重大突破,“素质教育”的提出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率先探索研究性活动课程,并不再以单一的标准考察学生。

“上海的音乐教育改革一直比较领先,从百年前学堂乐歌的早期探索,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无不领时代之先。”一期课改中,上海的音乐教学撷取了很多国外教学法的精髓,如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编创音乐类游戏,让学习更有趣味;除传统的歌唱教学外,还加入了音乐欣赏、课堂小乐器等开拓性内容。上海出现了“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教师。

“上海音乐教学改革之所以能蓬勃开展,究其原因,在于其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专业团队:领头人是上海市音乐教研员郁文武,还有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院长、廖乃雄教授及崔启珊老师等专家团队鼎力支持。”包菊英回忆道。当时上海凭借优质的人才资源,成立了多个音乐教学研究组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举。研究人员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法综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带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比如现今颇受教育界认可的‘唱游’,就是以陈蓓蕾老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创建的,它是更适合国情的‘唱游教学法’。由陈学娅主编的《唱游》教材荣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二等奖。时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评价一期课改中步子跨得最大的课程就是‘唱游’,因为它改变了教学模式。”

“一期课改中,我在市教研员的推荐下,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一起编写了高中《音乐欣赏》教材,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和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的教材从音乐的功能性、社会性、创意性、表现性等高度进行编写,有很大突破。”包菊英说。音乐教材的编写已经开始注重音乐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不局限于音乐本位。

上海市中小学艺术领域拓展型课程教材“美丽中国”系列与影视艺术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

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创“教育特区”新路径

在1998年开启的二期课改中,上海课程教育体系完成了更大的突破性变革。成为“教育特区”。这意味着上海率先获得了制度优势和保障,得以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和引领者,努力寻找中国教育改革的新路径。那时上海正处于时代发展前沿,海纳百川之地,开放的环境、雄厚的师资、包容的氛围,使教育改革走上坦途。

2001年,上海的二期课改基本完成了三十四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指导纲要》和各种学科教材等一千五百多种文本的编制工作。按照“成熟一门,推出一门”的原则,新课程在全市中小学课改基地学校试验推广。

作为《上海音乐课程标准》制定组的核心成员之一,包菊英与团队成员一起搜集资料,参考更多国外教育发展情况,经过细致研究后,制定出自身的学科《行动纲领》,对音乐教育提出了“四个学习领域”:感知、表现、鉴赏、创造及相关的四个能力。“把知识技能提高到能力的高度。学生不仅要了解怎么做,更需要了解行为背后的逻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老师亦是如此,除了了解教学内容外,还要了解如何教、为什么这么教,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包菊英表示,二期课改后的教学目标是全方位的,但落实在实践中并不枯燥,综合性的教育孕育着更多可能性。教育理念更进一步,不仅重视教学本身、音乐本身,更关注“人的培养”“个性的陶冶”,将音乐作为人的基本素养,助力孩子在未来走得更好更远。

包菊英说,“‘以学生为本’是二期课改最主要的理念”。学科架构中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意味着老师的教学要有创造性。

“例如,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学习形式主要在于教师主导下的传授。二期课改后,学生可以和教师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音乐作品,如何处理歌曲,并对作品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学生成为思考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自主的展示。”包菊英表示,如此教学其实是很有难度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意味着会有各种‘突发情况’。如何及时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纠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应该如何评价?如何针对不同个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01 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中的《歌唱》与《音乐编创》

02 左:“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音乐鉴赏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右:上海市高中教材《音乐欣赏》1997版(上海音乐出版社)

“教学师资确实有点跟不上。”包菊英提到,上海不乏教学技能突出、音乐知识完备的优秀教师,但就教学理念来说,并非人人都能把握。尤其是老师本身对作品的理解深度、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差距较大。

起初,一些教学法也产生过争议。有专家批评活动过多、人文性太强会弱化音乐学习,认为这脱离了音乐本体等,因此而褒贬不一。但最终,潜移默化、培养综合艺术素养的理念获得广泛认可,这也体现了上海教育的前瞻性。

教学反馈中,包菊英看到了师生之间许多意想不到的对话。一次,她作为教研员旁听《瑶族舞曲》的教学,老师当堂精心讲解,一一列举相应的民族舞蹈动作和演唱情境,孩子们都兴趣十足,感慨民族音乐真好听!

“小孩的思维更加活跃,有时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是很让人感动的。”包菊英对此十分欣慰,“我们培养了音乐爱好者,也希望让音乐在终身教育中起到一些作用。比如音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教学、陶冶和渗透,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意识到民族音乐的动听。”

二期课改中,依据“一纲多本”的方针,上海的音乐教材呈现多样化。包菊英参与了多个版本的编写工作,与团队成员一同竭力把课标的理念融入教材,强调了“中国式音乐教材”的概念,从内容、呈现、设计等各方面强化传统文化、民族音乐的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文化自信。“在编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的想法是材料不能太多。必须是优秀且经典的,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师生可以在更多领域将其纵深并延展。比如一段音乐可以用来吹奏、演唱、编舞蹈、编故事、编音乐剧……多维度进行深度挖掘。”

教育改革给上海带来的成果是显著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上海的音乐课在全国教学比赛中获得无数奖项。2021年,在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评选中,上海的二期课改音乐教材有五个版次获得了奖项。

高中《音乐》教材全国首发,引领更多城市

风起再扬帆,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二期课改的深化阶段。从2018年开始,教改开启了新的航程。

“在现今的全国课程标准中,把过去‘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三维目标提升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表达、文化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学业任务除了歌唱、吹奏、编创、欣赏、表现,出现了更多与社会生活、组织活动相关的内容。”包菊英认为好的教育理念,更需要考虑如何落地,这样才能使其发挥最好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师生的负担。

目前,在二期课改的深化阶段中,还提出教学的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单元化主题等策略,也着重强调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音乐更要重视人文性,比如作曲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其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题,以及音乐作品在听众心中唤起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如何影响学生的心性品格。每首能编入教材的作品,都经过反复甄选,保证教材的专业水准和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育而言是头等大事。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更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产生重大影响。包菊英一直记得,要为孩子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即使教材编撰完成,也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她每年都会参与教材的检查和修改,每隔三五年还有重新修订。

2018年,上海一改过去二十多年使用的高中《艺术》教材先例,提出完成十二本高中《音乐》教材编纂的任务,分为六本必修、六本选修。编写团队在主编余丹红领导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的主持下,历时一年多,完成了新教材的编写。

“从来没有这么密集地工作,以前总是半年做一册,现在一年多做十二本:鉴赏、唱歌、舞蹈、戏剧、合唱合奏、视唱练耳、乐理……真是奇迹。”包菊英回忆,新教材既要在紧迫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又要体现创新和趣味,没有现成的文本可依。“我们希望提升音乐学习的品位,不仅仅是学几首歌,所以难度真的大。”

虽然包菊英退休后从未中断教材编写工作,但是高中教材的编写也是新的领域。她唯一的想法就是竭尽全力帮助余丹红主编和团队成员把教材编好。她负责了其中两本教材的编撰,并承担了副主编的重任,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团队中的年轻成员,为其他成员传授教材编写中的门道。

如今,这套教材已经于2021年秋进入上海市普通高中课堂,更于今年秋季进入青海省普通高中课堂,助力青海省的音乐教育事业更大发展。

对话包菊英

○ _ 吴钰

● _ 包菊英

○ 您在参与教材编撰的时候,是如何搜集资料、自我学习的呢?

● 早期写教材的时候,电脑尚未普及,都是我手写之后再叫女儿打字。现在网络上到处都能查到的资料,我以前都是到九江路人民广场附近的音乐书店去寻觅的。彼时,每个礼拜我还会去那里淘唱片、买专业书,唱片动辄一两百元,工资几乎都花在这上面了……

现在我的家里堆满了音乐类、教育类、儿童心理学、美学、辞典等藏书。此外,我还在上海图书馆办有两张借书证,不过一旦碰上好书,还是会忍不住买回家。现在为了编写教材,我学会了打字、上网、剪辑视频、制作PPT。当下查阅资料都要借助网络视频,比如我在为舞蹈挑选一段配乐,可能就要看几十段视频才能选好。

○ 您本人为何选择从事音乐教育,数十年坚持在一线?

● 我太喜欢音乐,太喜欢孩子了。少年时代我在师范学校接受了音乐教育,觉得音乐的和声太美了;工作后参加了上海市教工合唱团,每星期都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顶楼活动。我在做语文老师时,也兼教音乐课,空下来就在学校里弹风琴。一开始没有谱子,我就借谱子手抄。后来得到机会前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又在四十岁那年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全日制本科,毕业后再继续攻读教育管理硕士班,从此走上音乐教育专业岗位。我喜欢在一线教学,大学毕业后我在任教研员的同时还兼任大专班的课程,教视唱练耳、曲式、钢琴伴奏等科目,还到中学里兼课。虽然很忙,但这对我自身能力的提升非常有益。

包菊英专著《外化于形 根植于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 您认为音乐学习讲究天赋吗?

● 很多老师喜欢强调天赋的问题,但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教材不能建立在天赋的基础上。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普及,让大多数人都能合格、获得提升才行得通。如果教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这其实就是不合格的教材。目前各学校的音乐课课时很少,所以对学业能力提出要求要适当。我们将高难度的内容都放在了教材的拓展部分,建议老师进行分层教学,这其实也是上海教材的一个亮点。

的确,天赋影响了初始的尺度,而后天培养则能决定孩子上升的高度。我经常给孩子举例子:优质的种子不浇水、不除草,能发芽吗?但一般的种子,经过细心栽培,也能长成小花小草。而学生是否有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关键仍在老师,要有好的方法、教具、教学方式,很多或许没有很高天赋的孩子,也能慢慢对音乐产生兴趣,气质和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 课改过程中,学生表现有何差异?

● 应该说现在学生的整体素质已经越来越好了,但差异也非常明显。以前学业负担没有现在这么重,唱的歌也简单,学生们的水平和能力都差不多。现在有的家长希望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送孩子去校外学习乐器、唱歌等,这些孩子就有很高的技能。但有些孩子音乐启蒙较晚,由此表现出更明显的个体差异,使课堂教学很难顾及每一位学生。这个问题也与音乐作品有关。当下,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倾向性与我们很不同,所以我们很希望专业作曲家能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多多创作适合课堂教学的优秀歌曲,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共同提升素养。

○ 课改几十年来,教师整体素质有什么变化呢?

● 最大的变化就是现在的教师都具有某项专业技能,尤其是声乐。从小学钢琴的教师也很多。但有一点也应该承认:老师也需要老师,年轻老师也很渴望专家型教师的帮助。许多老师音乐专业能力非常强,但却不知道怎么教学生。音乐技能和音乐教学是两码事,教研员就是负责教会老师如何教学的。有的老师虽然钢琴、唱歌某项专业技能好,但有知识短板,如基础乐理差,五线谱翻为简谱时不会定调性,或对音乐作品结构搞不清等诸多问题。总之,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与教学应变能力仍待提高。

○ 您怎么看现今的网课学习?

● 疫情下的网课是无奈之举。

没有老师现场指导、缺乏和同学的交流,课堂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有经验的老师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看出他们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好的教育应该是用一百个方法去教一个学生,而不是用一个方法去教一百个学生。学生各有特点,他们的脑海中随时会浮现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要有针对性地予以反馈和解决。反观网课当下,大多都是学生适应老师。师生互动减少,学生接受情况,未必能及时了解,因此效果会不大令人满意。

包菊英

当然,网课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比较自觉的学生在家专心学习。

○ 您最希望孩子从音乐教育中收获什么?

● 我最希望孩子能从音乐学习中获得快乐。

现在的孩子课余学习的内容太多,家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是否快乐确实很难说。但我发现他们有一刻是快乐的,那就是考级通过了。所以我是鼓励孩子考级的,一是孩子有成就感,二是通过考级,他们能精弹一首曲子,磨练技术水平,全面提高专业音乐素质。

我希望孩子能从音乐学习中获得快乐,这不是浅层的快乐,是刻苦学习收获成功后的喜悦。在学校的课堂上,作为基础教育,孩子不要磨练得那么痛苦。在教材的编撰中,我们也强调关注学情,以学生为基点,而不是纯粹从专业技能角度编写教材。

“心系音教六十春,桑榆晚晴情更深”,结束谈话后,我深切感受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在教坛深耕多年的老前辈,再加上当代年轻人热心奉献,继续在音教园地上默默耕耘,才使上海结出如此丰硕的教改之果。

猜你喜欢

上海教材音乐
上海电力大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上海之巅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