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湖里区登革热本地疫情防控分析

2022-10-11陈琴英曹信金余静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登革热病例街道

陈琴英 曹信金 余静菲

1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61009; 2 厦门市湖里区卫生健康局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疼痛,重症者可危及性命。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蚊虫是主要传播媒介,人群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呈夏秋季节性流行,每年7—9月为高峰,厦门地区4—10月为流行季节,热带和亚热带流行。2019年,全球多国暴发登革热疫情,尤以柬埔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最为严重,我国登革热疫情形势较往年(2015—2018年)更加严峻,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登革热病例共22 599例,仅次于2014年的登革热大暴发,显著高于2018年(5 136例)[1]。近年我国登革热疫情本地传播时有发生,2019年湖里区首次出现本地病例。为探讨2019年登革热本地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措施,现对2019年湖里区登革热本地病例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来源201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13例登革热本地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资料,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降水天气数据资料。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9年湖里区登革热病例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效果。有关数据采用Excel 2003等软件统计处理。

1.3 相关定义 本地病例是指发病前一个最长潜伏期内未离开本市的登革热确诊病例,疫点划分:以病例居住、工作和学习等场所为中心的200m范围为核心区;核心区向外扩展200m半径划为警戒区。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9年1月20日湖里区发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月份开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出现大幅度增加,8月27日湖里区首次出现登革热本地病例,9月、10月相继在4个街道6个社区陆续出现本地病例。截至12月31日,全区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53例,其中输入性病例40例,本地病例13例,无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患者均已痊愈,同往年相比增长10倍以上。10月21日起全区未再发现新增本地病例,至11月14日,所有疫点(含疑似病例)经连续25d的疫情处置和监测后均无新增本地病例且疫点区域蚊媒密度控制达标,已全部结束处置并解除疫情。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13例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病时间在8—10月。其中8月1例(7.69%),9月2例(15.38%),10月10例(76.92%)。

2.2.2 地区分布。13例登革热本地病例分布在辖区4个街道6个社区,居住地以城中村(老旧小区)为主,其中5例居住于城中村,4例居住于老旧小区。湖里街道海天社区4例(30.77%),湖里街道后浦社区1例(7.69%),殿前街道高殿社区2例(15.38%),殿前街道长乐社区4例(30.77%),禾山街道坂上社区1例(7.69%),金山街道金湖社区1例(7.69%)。存在空间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湖里街道海天社区和殿前街道长乐社区周边。

2.2.3 人群分布。性别:男7例(53.85%),女6例(46.15%),男女比例1.17∶1。年龄14~70岁,中位年龄32岁。其中<20岁1例(7.69%),20~39岁7例(53.85%),40~59岁2例(15.38%),60~79岁3例(23.08%),以20~39岁年龄段的病例构成比最高。

2.3 临床表现 13例病例临床表现均为轻症,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12例,乏力8例,头晕6例,皮疹2例,腹痛呕吐2例,肌肉酸痛1例。

2.4 气候条件 厦门市近3年同期降水情况见表1。

表1 2017—2019年1—10月降水数据

2.5 病例主动搜索 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辖区发热患者开展主动监测,及时发现并报告疑似病例,保持监测敏感性。在核心区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对发热病例开展登革热排查。累计入户1 600户,搜索近6 000人,共发现搜索出现症状和既往病例10余人。

3 讨论

3.1 疫情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3.1.1 地理条件提供本土化条件。湖里区既往未出现登革热本地病例,但近年来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时有发生,为登革热本土化提供了条件。湖里区地处交通枢纽且人口流动性强,辖区内存在码头、长途汽车站、机场等多类型、多数量的交通场站,2019年从东南亚务工、旅游归国导致的输入性病例较往年同期相比成倍增长,为本地病例的发生提供了高风险来源[2-3]。

3.1.2 雨季增加疫情传播风险。13例发病时间集中在8—10月。这可能与气候因素有关,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的繁殖活动与气候及降雨量密切相关[3]。厦门市2019年3—8月,每月降水量持续维持在100mm以上且降水天数超过往年同期,3月、5月、8月出现3次降水高峰,1—10月总降水量和天数远超往年同期。降水量增长和长时间的雨季为蚊媒滋生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登革热疫情流行风险将增大[4]。

3.1.3 易积水环境助长疫情传播。13例病例呈现城中村或老旧小区多发。城中村、老旧小区为登革热流行提供了传播条件。城中村房屋布局密集,巷道多而窄,环卫基础设施老旧,多处沉沙井堵塞,排水不畅,卫生死角和蚊虫滋生地量多且不易彻底整治。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周边存在数量较多的小餐饮店和汽车修理厂等店面,后厨洗菜池周边、废弃轮胎堆积处等均易形成积水且难以彻底清理干净。且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居民常在楼顶和绿地露天养花种菜,在家中种植水生植物,普遍存在储水数日再浇灌的现象,未能及时清除积水和闲置容器,滋生大量蚊虫,同时其人口密度大且流动性强,均为登革热传播提供了条件[5]。

3.1.4 轻症病例延缓新病例发现。13例本例病例均为轻症病例。典型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为“发热和三红三痛”(即突发高热伴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并出现面、颈、胸部潮红),而13例病例症状均以发热、乏力等类似流感表现为主,部分病例出现皮疹,在搜索周边病例时也发现若干例轻症或未发病的既往感染者。因此未报告人群中可能存在轻症未就医患者甚至无明显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对本地疫情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风险[6]。

3.1.5 传染源不明增大防控压力。13例本地病例中,除湖里街道海天社区于病例发病时间的1个月内报告过输入性病例,其余病例居住地均未曾报告过输入性病例。除湖里街道海天社区和殿前街道长乐社区周边出现病例聚集现象,可初步判断疫源地为湖里公园因地铁施工形成的弃置湖泊和悦馨花园地下室外,其余病例所在地较为分散,难以查找初始传染源,给控制疫情扩散和长期追踪处置等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3.2 防控策略分析 区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联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3.2.1 强化组织领导,部门密切协作。成立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组建区级防控应急队伍,各部门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坚决做到布置早、防控快、措施实、效果好。

3.2.2 精准研判疫情,每日追踪动态。建立了疫情日报告制度,每日收集汇总全区最新发病情况、处置进展和监测结果,及时掌握疫情发展动态,在发现疑似本地病例时便立即提前开展处置,以最快速度控制疫情。

3.2.3 强化综合施策,责任分工到位。登革热防控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方法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措施是灭成蚊和翻盆倒罐清积水[7]。各单位根据职责分工,采取短信、LED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讲座等多种形式向职工和居民普及登革热知识和防控要点。组织发动辖区居民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翻盆倒灌清积水,对辖区卫生死角和四害滋生进行排查和清理,采取防蚊灭蚊措施。开展全区统一灭蚊行动,并进行全区蚊密度监测。对疑似疫源地湖里公园果断采取闭园措施,对公园进行全面整治消杀。聘请专业消杀公司开展病媒生物防治,至2019年10月下旬湖里区布雷图平均指数已降至5以下。

3.2.4 严格规范处置,强化技术指导。严格按照处置规范,落实病例隔离治疗、疫点周边应急性消杀、入户搜索疑似病例及发热患者采血排查(每例病例周边至少入户搜索200户)、随访病例密切接触人群、信息上报和高频蚊密度监测(各疫点每2~3d监测1次)等疫情处置措施。开展各级灭蚊技术培训和辖区医疗机构登革热诊疗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相关单位、医疗机构对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和专业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医疗机构防控工作的督导力度,指导医疗机构严格按登革热防控要点要求,对辖区发热患者进行主动监测,及时发现、及时报告疑似病例,保持监测敏感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根据疫情发展情况进行跟踪,为清理蚊虫滋生和科学消杀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综上所述,登革热本地疫情发生与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有关。通过政府主导,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开展病例应急处置、病例搜索排查、防控宣教、持续环境整治消杀和密集蚊媒密度监测、医疗机构主动监测等各项防控措施,使全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大范围扩散流行。

猜你喜欢

登革热病例街道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热闹的街道
“病例”和“病历”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
街道生活
航空旅行导致登革热扩散
登革热是什么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