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内部评价调查研究

2022-10-11庞春敏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书面双减政策

文∣庞春敏

一、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就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学校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旨在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整体改进义务教育生态。自“双减”政策印发以来,社会各界广泛讨论,课后服务和校外培训等话题常居舆论热榜,作业设计、作业优化、作业创新等话题也成为研究热点。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作业布置、如何优化期末考试等学校内部评价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本研究对广东省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展开调查,进而提出意见与建议。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基本信息和调查题目,基本信息主要就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任教学科、任教年级、任教区域收集数据,调查题目主要涉及“双减”背景下的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工作感受、学校内部评价、教师评价意愿等方面,共19道题,均为单选题目。问卷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最终回收问卷1520份,有效问卷1520份,有效率100%,调查数据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信息统计

(续表)

三、数据分析

(一)“双减”背景下学生课业负担情况

“双减”政策的直接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因此,“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业负担情况实际上是反应“双减”初步成效的最为直接的指标。调查显示,教师普遍认为“双减”后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了、学业负担减轻了。对“‘双减’后学生作业量减少了”这一问题,13.7%的教师表示非常同意,62.7%的教师表示同意,11.5%的教师表示不确定,8.9%的教师表示不同意,3.2%的教师表示非常不同意。对“‘双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一问题,10.1%的教师表示非常同意,56.3%的教师表示同意,18.6%的教师表示不确定,11.5%的教师表示不同意,3.6%的教师表示非常不同意(见表2)。可以看出,从教师角度来看,“双减”政策在学生的学业负担方面确实实现了减量减负的目的。

表2 “双减”之下教师眼中的学生课业负担情况

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必要配套措施,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神圣的育人使命。课后服务能否起到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作用是衡量学校“双减”工作质量的重要参考。调查显示,对于“课后服务有助于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这一问题,有49.5%的教师选择了同意,有8.0%的教师选择了非常同意,另有25.9%的教师选择不确定,11.5%的教师选择不同意,5.1%的教师选择非常不同意(见表3)。总的来说,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评价不一致,相当一部分教师持有保留态度。

表3 教师眼中的课后服务质量情况

(二)“双减”后教师的工作感受

“双减”政策明确学校的主阵地立场,为此从时间和质量上都提高了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势必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感受。调查发现,在作业布置方面,88.5%的教师同意“双减”对课后作业布置的要求更高了,只有4.3%的教师不同意;对于“双减”政策对教师工作提出的挑战,教师普遍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68.9%的教师同意、17.2%的教师非常同意“双减”后更精心地准备作业,只有5.9%的教师不同意(见表4)。作业布置作为学校内部评价当中最为主要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在学习效果巩固和教学质量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待作业布置的态度较为积极。

表4 “双减”后教师的作业布置情况

(三)对于低年级评价的态度

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可以说“双减”政策不仅要求减负,同时还对如何减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作业、考试作为学校内部评价的常规化评价方式,要短时间做出根本的改变存在一定的困难。调查发现,针对“小学低年级需要适当的书面作业”这一问题,14.9%的教师表示非常同意,68.3%的教师表示同意,只有1.6%的教师表示非常不同意,8.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说明教师普遍认可书面作业在低年级教学当中的作用,认为书面作业仍然是低年级教学的必备手段之一。在期末考试方面,分别有23.5%、61.4%的教师选择了“非常同意”“同意”期末考试的必要性,只有2.3%的教师表示非常不同意,6.8%的教师表示不同意(见表5)。由此可见,教师对书面作业、期末考试等传统的内部评价方式有较大的依赖性,但同时也反应两者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当中的重要性,应当作为政策调整的参考。

表 5 教师对小学布置书面作业和设置考试的态度

(四)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看法

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对于“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很重要”,有22.7%的教师表示非常同意,71.7%的教师表示同意,只有0.4%和0.9%的教师选择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尽管如此,教师却普遍表示目前学校主要关注的还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超过60%的教师认为学校目前的评价方式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见表6)。不难发现,虽然从理念上教师普遍认识到了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但是从实践来说,扭转“重”学业成绩“轻”综合素质的现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表6 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看法

(五)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认同及投入意愿

“双减”政策与教育评价改革的目的都在于减轻学生负担、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尽管教育评价改革并非作为落实“双减”的配套措施而提出,实际上教育评价改革可以促进学校内部评价的优化、助推“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队伍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主力,他们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认同是影响其改革投入意愿和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同教育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对于“教育评价改革很有必要”这一问题,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教师共超过90%,仅有10.3%的教师选择不确定,0.3%的教师选择非常不同意,1.2%的教师选择不同意;在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方面,超过80%的教师同意有必要对教师开展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对于“学校和教师还需要在学生评价方面多动脑筋”这一问题,76.8%的教师表示同意,13.9%的教师表示非常同意。对于“乐于自主设计评价工具”这一问题,68.3%的教师表示同意,7.8%的教师表示非常同意(见表7)。可见,在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认同和投入方面,教师普遍持有积极态度,肯定教育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同时愿意投身到教育评价改革当中。

表7 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认同及投入意愿

(六)城乡差异分析

笔者利用SPSS软件对城乡教师关于“双减”下学校内部评价的态度进行差异检验,分析发现,乡村教师在对待“双减”后学生作业量减少、负担减轻、课后服务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时态度更为积极,选择“同意”“非常同意”的比例高于城市教师,在小学低年级需要布置书面作业、小学阶段安排期末考试、教师专门的培训等问题上,乡村教师选择“同意”“非常同意”的比例依然高于城市教师(见表8)。

表8 城乡教师态度差异分析

四、结论

(一)“双减”的减负效果获得肯定,但课后服务的质量有待提升

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教师肯定了“双减”政策的减负效果,认为“双减”后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了、学业负担减轻了;但是在对课后服务是否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方面态度不一致,57.5%的教师表示认同,25.9%的教师表示不确定,16.6%的教师不认同课后服务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说明“双减”政策的减负目的得到实现,但是课后服务的质量有待提升。

(二)教师积极应对“双减”工作,普遍认同教育评价改革

“双减”政策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作为执行落实“双减”政策的主体,其工作态度是影响政策落实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有88.5%的教师认为“双减”对课后作业布置的要求更高了,有86.1%的教师表示“双减”后更精心地准备作业。因此可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双减”后的教学新要求。教师群体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认同度也比较高,超过90%的教师认为教育评价改革很有必要,超过80%的教师同意有必要对教师开展专门培训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76.1%的教师乐于设计评价工具,表明大多数教师不仅认同教育评价改革并且具备迎合改革的行动意愿。

(三)教师认为综合素质评价重要但是对传统评价方式存在依赖

教师普遍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很有必要,有高达94.4%的教师认为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很重要,但是也有超过60%的教师认为学校目前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在对低年级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和小学设置期末考试的必要性进行调查时发现,教师普遍认为一、二年级学生需要书面作业和期末考试,这间接表明了教师普遍不认同“双减”政策提出的对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作业和不进行期末考试的政策要求,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对传统的内部评价方式如书面作业、纸笔测试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五、建议

(一)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校育人水平提升

“双减”政策要求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实施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1]在“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已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优质的课后服务可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反之则可能导致更多的经费与人力资源投入而并未获取预期的育人成效。因此,学校下一阶段课后服务工作的重点应该从“开展起来”向“开展好”转变,通过统筹校内外资源、优化一体化课程设计、利用信息化手段赋能、采用多元化等方式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实现立德树人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目标。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评价素养

“减量不减质”是“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双减”在强调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要求学校保证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手段的作业布置、考试等是“双减”政策关注的重点,如何应对“双减”政策对学校内部评价提出的要求是落实政策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小学教师是学生作业的设计者与评价的主导者,其评价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教师对作业评价的注意及分配。[2]要解决好内部评价问题,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促进教师评价理念的转变、评价技术的掌握、评价行动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双减”行动赋能。

(三)关注城乡差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双减”政策的影响及学校内部评价上城乡教师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城乡之间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以及内部评价的需要有所不同,需要深入分析城乡差异、因地制宜推进政策实施。以学业负担为例,有研究表明居住在城市的初中生学业负担显著高于居住在乡村的初中生,[3]因此,如何落实“双减”政策、优化内部评价体系对于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建议建立“一校一案”制,精准了解“双减”的校间差异和学校需求,因校施策,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书面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Keys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