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适应理论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路径研究

2022-10-11熊立施必林

职教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个体学习者

□熊立 施必林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作为一种职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走向职业化,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付诸了巨大努力,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诸多职业培训机会,然而效果并不显著。欧阳忠明等(2019)在研究中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效果一般[1];张亿钧等(2018)通过实证调查得出结论:由于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没有呈现显著性影响[2]。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更多的是实践者在职业培训过程中忽视了职业的动态属性。职业可以被概念化为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的、个人的动态过程,它在个体的一生中不断发展,并由个体、人际、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之间动态性相互作用所影响[3]。在职业适应理论看来,这种动态发展过程强调个体在职业不同阶段经历的不同职业变化,而这种变化需要个体以自我的方式看待和解释。这就意味着,不同个体在职业化进程中,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职业任务存在差异,个体需要在不同时期对自我认知进行有效的调试,从而获得完成职业任务的各类知识。为此,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画像,揭示新型职业农民在不同职业阶段的知识诉求,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相应制定学习内容,从而构建适切的培训路径。

一、职业适应理论概述及启示

职业适应理论属于P-E 理论中的经典理论,它是探讨环境(E)中的人(P)、E 和P 之间的匹配以及二者互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众多的P 变量和E 变量,常常被用来解释个体的职业行为或行为结果。职业适应理论基于如下假设:(1)作为一种生活有机体,P 的要求满足大部分通过E 来实现;(2)P具有使其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3)大部分P与E 的互动行为目的是满足这些要求[4]。P 最重要的诉求就是“需求”:生理需求——与个体的生存有关;心理需求——与个体的幸福有关。E 则主要是围绕P 的工作环境,能够影响个体工作的效率。作为一种工作原理,职业适应理论模型将P 和E 概念视为并行和互补的(见图1)。因此,该理论假设,E(与P 并行)也有必须满足的要求,以及具备满足其要求的能力。作为补充,一些E 的要求可以通过与P 的互动来满足,P 的要求可以由E 来满足。因此,在职业活动中,P 和E 是并行的,彼此各有一些要求,而另一个可以满足其要求。作为一种理论,其重点关注的是P 以及P 的行为。然而,P 不是真空存在的,存在于其所在的E 中,二者相辅相成。

图1 职业适应理论模型[5]

如前所述,P 具备的部分能力可以用来满足E的要求(或其中一些)。P 对E 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P 的技能,例如,工作技能。工作技能来源于人类的基本技能:认知、情感、运动、身体和感官。基本技能被假定是来源于P 的遗传基因,并通过环境中的各种学习(经验和培训)来塑造。虽然,基本技能可能在某个时期达到相对稳定(通常在成年后),P 仍需继续从基本技能开发新技能(如工作技能)以贯穿整个生活阶段。在工作中,个体对环境的要求往往表现为完成工作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虽然,职业适应理论模型没有具体地阐述个体如何有效适应环境,以及实现环境与个体的互动,但是该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职业发展过程其实是自我与环境实现匹配和互动的过程[5]。在该过程中,当个体与环境之间出现差距,就会催生个体学习新技能或适应能力,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匹配过程。

当今社会正处于动态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凸显增强个体灵活性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越来越适应、多才多艺和容忍不确定性,以便在新的或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地发挥作用[6]。Hall (2002) 将适应性视为一种职业元能力提出,它与个人身份一起构成了职业动态变化的核心,其核心是改变,包括改变的能力和动机[7]。Savikkas(2005)将职业适应性视为个体在不同职业阶段实现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匹配能力,即“个人成功完成小周期过渡和大周期阶段固有的任务所需的属性”[8]。职业适应性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资源方面的潜力,可用于有效调整或预测与任务相关的环境和职业需求,往往分为三个维度:认知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有关的知识;行为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有关的技能;情感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有关的态度、价值观、创新性等[9]。这也就意味着个体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需要获得改变或适应不同任务、社会和环境特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因此,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在不同职业阶段获得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不同职业阶段环境和任务,这是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培育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在O’Connell 等人(2008)看来,个人的职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和其他经验改变,并且学习是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10]。这表明,参与有效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实现职业适应。然而,“新型职业农民在参与学习活动前,由于其之前的职业来源多样化导致人格特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不同的生活经验。这意味着不同成人群体所积累的经验不同,从而导致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风格、动机、兴趣、需求和利益等存在差异”[2]。为此,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风格等特质,培育策略应该考虑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更加强调个性化的教学和培训策略,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有效迁移。

二、基于职业适应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学习需求调查

职业适应意味着个体通过改变适应外界环境,这一点与职业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11]。新型职业农民在与外部环境互动中,通过学习实现自身持续的改变,然而这种改变往往与职业发展阶段需求不谋而合。为此,为了厘清新型职业农民在不同职业阶段的学习需求,本研究于2021年11—12月共发放纸质问卷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53 份,有效回收率为76.5%;共收到网络问卷200 份,有效问卷为177 份,有效回收率为88.5%,实际有效问卷共330份,涉及到农、林、牧、渔等五大领域,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职业初始期:以累积职业基础性知识为主

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动心智化的过程,起于根据一般知识和环境特点才得以产生的行为[12]。职业初始期的职业活动会对随后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们构成了工作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社会化是指工作意义和工作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适应或(错)匹配以及相应的行为。职业初始期的适应活动很重要,因为它们通过对工作意义、工作相关策略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来塑造一个人的初始工作角色。因此,在初始阶段的知识积累对职业角色转变的新型职业农民来说尤为重要。为了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有效地适应职业初期职业活动,调查者往往希望获得产品培育、市场环境、农业政策和经营模式等方面知识技能 (见图2)。之所以存在这种诉求,是源于大部分新型职业农民之前职业与现有职业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尽快适应新职业工作意义、行为模式等,他们期望通过相应职业基础性知识的累积,从而重新塑造新的职业“图式”和角色。当然,也有部分新型职业农民期望在职业初始期获得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持这类观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往往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之前从事过相关领域的实践或具备非农就业经历,使其更看重知识资源的获取、整合及实际应用[13]。通过职业基础性知识的获取,他们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意义和价值具有一定的认知,从而初步产生职业认同感。

图2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初始期关注的学习内容

韦恩斯坦(Weinstein)提出,“个体需要通过认知或知识的学习策略来选择和管理自身的行为,以此应对处理学习情况、存储检索信息,并组织学习或问题的解决方案。”[14]新型职业农民为了积累新职业领域所需的知识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期望通过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实现相应的目标。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初始期期望的学习策略中,他们主要青睐于采用向有经验的农民或师傅学习、职业培训、实地考察、网络学习和供应商指导等5 种学习策略(见图3)。

图3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初始期期待的学习策略

(二)职业成长期:以获取职业管理技能为主

在职业成长期,由于实践性和沟通性显著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在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此时获取的知识不能局限于工作过程中所需的技术技能,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到工作如何进行、如何管理、如何应对新任务和新变化以及如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15]。新型职业农民步入成长期,将在实践中产生新问题与学习需求,若为更好地适应成长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其必须有效地调整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相较于职业初始期以积累专业基础性知识为主要目标,旨在构建职业新“图式”,新型职业农民在职业成长期则主要以获取企业管理、电子商务、融资和市场营销等职业管理类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见图4),目的是解决新“问题”。在持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职业获得感不断提升,从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价值具有较强的认同感,而这种价值认同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具有“鞭策”功能。

图4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成长期关注的学习内容

为了有效地解决实践过程中的新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在实践中更青睐于如下学习策略:实践中自我反思(91.40%)、技术专家指导(72.30%)、组织机构提供的培训(63.10%)、供应商指导(31.70%)、先前的经历(26.00%)。相比较于初始期的基于外部支持为主的学习策略,成长期的新型职业农民更加注重内部与外部联动的学习策略(见图5)。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擅长在实践中自我反思。反思性实践是一种意义声称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基于经验的“关系” 过程。它包括个体内部意识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外部要素之间的关系,自我与他人或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面对工作中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和冲突加剧的情况,尝试自我反思、增进沟通成为在这种境况下推动学习的关键要素。通过不断反思,实践者进一步思考他们在实践中所学到的内容,以帮助理解并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16]。

图5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成长期青睐的学习策略

(三)职业成熟期:以助推职业创新行为为主

在成熟期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态势已经由传统的“单打独斗”向“组织性管理”转变。面对着这种变革性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更多地从组织管理角度去聚焦组织的发展,这种发展则依赖于持续的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强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可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新发展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能力显得至关重要[17]。为此,为了更好地适应该阶段的工作生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 “通过可能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习惯,能够将学习者聚焦在特定的任务中,从而探索、调查和解决问题,形成实践。”[18]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在职业成熟期以产品研发(93.6%)、营销创新 (96.2%)、组织管理与变革(97.9%)等创新行为为主要学习内容(见图6)。

图6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成熟期关注的学习内容

有研究发现,在整个新型职业农民角色成长的过程中,其呈现出一种互动性逐渐增强的发展态势,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型职业农民角色发生改变,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互动传递者”,从“边缘参与者”转为“全面参与者”[19]。相较于成长期,新型职业农民在职业成熟期从“互动”走向“合作”,旨在通过合作学习来实现行为的创新。在该阶段,新型职业农民采用的学习策略主要是同行的交流(80.80%)、与他人合作发生的学习(61.80%)、组织机构提供的培训(38.90%)、参加研讨会(26.30%)和实地考察(23.00%)(见图7)。“同一地区的经济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之上,通过私人关系或组织进行互动能够形成该地区的社会资本”[20]。而这些学习策略能够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形成创新网络群体联结,实现互动与合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从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图7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成熟期青睐的学习策略

三、基于职业适应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策略思考

在当前持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个体需进行更多的职业转向并且必须是适应性强且称职的学习者,目的是培训职业适应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使新型职业农民更具职业适应性。为此,基于上述相关的研究发现,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方向。

(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画像,为甄别对象提供基础

随着数字化融入人才培养趋势的盛行,我们的在线活动创建了一个庞大的数字数据宝库。虽然,在教育中使用大数据仍需持续努力和改进,但大数据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教育决策创造了独特的价值。虽然,大数据在人才培养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广阔前景已经显现,主要体现在学习分析领域。作为对教育中大数据涌入的回应,学习分析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出现涉及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习者及其背景的数据,能够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表现。为了有效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大数据系统来建立他们的学习画像:首先,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数据库。通过系统地收集相关的数据,基于职业阶段、行业领域、身份等人格特质的差异,可以分门别类地构建数据库系统;其次,根据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学习画像,可以更好地对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行分类,从而确保学习供给与学习需求之间有效地匹配;再次,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学习策略偏好。通过大数据系统的信息完善能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指导,对学习供应商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和学习需求、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新型职业农民参与项目设计以及对策有效性的评估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关注职业阶段适应性需求,提供针对性学习内容

诺尔斯认为,当成人需要应对生活或是某个任务时,成人将积极参与学习。成人学习以生活为导向,他们把教育或学习视作为开发个人潜能的持续过程,从而应对不同生活阶段的任务。从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历程来看,他们存在阶段性的学习需求,职业初始期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职业成长期以专业管理的知识为主,职业成熟期则以专业创新知识为主。可以说,处于不同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本质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研究者们认为,个体的差异会影响其学习的过程和偏好,学习者动机并不一致。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学习供应商应该进行有效地个体差异化分析,为学习者提供适切的学习内容。职业培训供应商在选择培训对象时,根据他们所处的阶段制定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在职业初始期,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希望获取创业历程、专业基础技术方面的学习内容,学习供应商相应提供创业或专业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在职业成长期,新型职业农民需处理技术、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相应为其提供销售、融资、市场影响方面的学习内容;在职业成熟期,新型职业农民考虑创新和扩大化再生产,在此阶段则为他们提供组织管理与变革、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根据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阶段适应性需求提供相应学习内容,能够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感,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实现职业成长。

(三)选择适切培训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Callahan(2010)指出,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现在具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方法以供选择,为此,学习供应商需要继续寻找向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21]。一般来说,培训方法往往是为培训目标服务的。现代学习理论强调,成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培训过程中个体会结合个人先前经验参与学习。为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法选择主要基于两个要素:一是成人学习者的参与;二是学习内容的授权(见图8)。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选择适切的培训方法。例如,技术培训可采用行为示范法,营销类主题培训采用主题研讨会形式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互相交流经验,提供指导;管理培训可选择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衔接理论与实际的培训方法,能够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理念培训、创业过程培训,可以选择课堂讲授或实地考察的方式,课堂讲授使得学习者进一步深入了解概念、内涵,实地考察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深层次的体验。总之,选择适切的培训方法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颇为重要,有效的培训方法可提升学习效率,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适应阶段性学习,实现职业成长。

图8 学习方法的分类

(四)甄选培训实施者和机构,保障学习质量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往往容易步入一个陷阱——“卓越人士”,即培训实施者往往是来自于高校、农科院的专家或学者。然而,有时候培训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实施者与学习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知识鸿沟,知识迁移难度加大。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应该根据学习内容来选择相关的培育实施者或者机构。当学习内容聚焦于创业过程时,成功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培训实施者较为合适,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业经历;当学习内容关注基础知识技术时,农科站、农科院技术研发人员以及成功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培训实施者较为合适,他们长期从事技术的实践和研发;当学习内容以市场营销为主题内容时,那些具有实践和研究经历的老师或企业从事相关营销的人士作为培训实施者较为合适;当学习内容涉及到管理方面时,培育实施者应当着重考虑在高校长期从事MBA 教学的老师或者相关企业的高管人员。培训机构的选择上,《纲要》指出,“健全完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些机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应该扮演主体角色,但同时注意的是,培训内容决定了培训机构的层次,选择合适的培训资源,否则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且培训效果不佳。《纲要》 所提出的培训机构更多适合在农业技术实施、推广和创新等方面的相关培训。营销类和管理类的培训则需由农业企业来主导,创业类培训则需由当地农业局负责组织和实施等。甄选培训实施者和机构对于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学习质量来说亦重要,是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成长的重要考量。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个体学习者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Stud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