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学心理学》教材演变浅谈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2022-10-11郑亚楠
郑亚楠
(1.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南医学院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医学心理学是人文医学课程,主要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医学心理学不仅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也关注医学领域中健康与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一门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深入人心,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作为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及医学生必修课程,目前,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均将医学心理学作为选修或必修课程,教学学时数为18~36学时[2]。作为一个我国特有的年轻学科,医学心理学到底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应该如何设置教学内容,未来应如何发展、完善,甚至是否应与其他课程合并教学[3],目前已有相关的研究与探讨。同时,《医学心理学》教材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完善阶段[4]。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临床实践经验,并总结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五、六、七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教材[5-8]内容演变的特点(相关信息见表1),提出未来医学心理学发展方向,抛砖引玉,以期为相应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表1 近4版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教材相关信息
1 《医学心理学》教材的变革
1.1 不断重视心理学通识教育
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第四版到第七版教材我们能看到,基础心理学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但增加内容多为通识、科普内容,对于难以理解、日常生活应用较少的基础心理学理论或应用价值不大的生理机制部分则不断删减。例如,《医学心理学》第四版教材感知觉部分未安排错觉的教学内容,但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价值,在第五版教材中有所涉及,在第六版教材中有详细的介绍并列举了较多的例子;《医学心理学》第四版教材中记忆、注意的生理学机制则在第五版教材中删除;第四版教材中能力部分未介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这一部分对于医学生了解能力的发生、发展,是否能通过后天改变有一定的意义,在第五版、第六版教材中均有所涉及;对于心理的社会学基础部分则不断加强,以突出人的心理的社会属性;对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学派、认知学派等临床上应用性较强的心理学流派的介绍内容不断充实,同时增加了临床应用的案例介绍,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但对于中医心理学等其他科目有所涉及且与医学心理学关系不大的观点则从第六版中删除。这些变化体现了医学心理学通识、基础的特点,在广而非深的角度加强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1.2 异常心理所占篇幅不断减少
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第四版到第七版教材我们能看到,异常心理教学内容有不断减少的趋势。例如,《医学心理学》第四版教材中异常心理教学内容有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临床医学其他心理问题两个章节,教学内容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不良行为障碍、睡眠障碍、疼痛障碍及手术、药物与康复等临床心理问题,但在第五版和第六版教材中均只包括异常心理一个章节,且所包括内容大幅度减少,只保留异常心理的总论、人格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第五版教材中甚至没有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教学内容。虽然成瘾等行为障碍单独设置“健康行为”章节,但教学偏重于健康心理而非异常心理。虽然在第六版教材中增加躯体形式障碍,在心理应激一章增加应激相关障碍,在第七版中恢复睡眠障碍,但可以看到《医学心理学》系列教材对异常心理关注不断减少。其原因可能在于这部分教学内容与精神病学有一定重合,医学心理学未来应关注“健康心理”“病人心理”而非“病理心理”“异常心理”。
1.3 人文医学教学内容不断增加
在《医学心理学》第四版教材中,涉及病人心理的内容为一章,即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在第五版、第六版、第七版教材中均扩为两章:病人心理、医疗行为中的人际关系(医患沟通),同时,增加与病人心理关系密切的健康行为章节。内容也大幅度增加,篇幅从10页增加至30页左右,对于病人心理、遵医行为、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也从简要介绍调整至更为具体的说明,对于第四版、第五版教材未涉及的医患沟通教学内容,在第六版详细介绍医患沟通的原则、方法等,第七版则从不同理论背景进一步分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这些变化的原因可能在于目前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人文属性大于曾经的临床属性,对于病人心理、人际交往等部分更为重视。但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内容与临床医学导论、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等人文医学课程部分章节重合,同时,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也与医学心理学主要教学内容不符,并非必要教学内容。
1.4 注重与临床医疗的结合
对于与临床医疗关系密切的心身疾病等章节,在近4版《医学心理学》教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且偏重于实际运用。《医学心理学》第四版教材中对心身疾病的介绍多为泛泛而谈,如内科、妇产科、儿科等科室常见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心理问题等,并未单列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的具体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相关的干预手段也缺乏针对性。《医学心理学》第五版教材中已将各类心身疾病单独列出,介绍各类常见的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反应、心理社会干预方案等。第六版对于相应的心理干预介绍更为详细,如肿瘤病人的心理治疗原则等。在第七版教材中增加了神经性皮炎、雷诺病等心身疾病的介绍。其原因可能在于医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等人文医学课程最终目的还是为临床医疗服务,通过心身医学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医学生树立“心身同治”“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存在影响”等“大健康观”。
1.5 心理干预内容不断增加
虽然在近4版《医学心理学》教材中异常心理所占篇幅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但心理干预相关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且偏重于实际运用。在《医学心理学》第四版教材中,虽然有心理干预和医学心理咨询两个章节介绍心理干预,但内容多偏重于理论介绍,如心理咨询的对象、原则,基本的心理干预方法、适应证等,对于如何运用心理干预技术与方法解决临床中常见心理问题则较少涉及,且两个章节分别设置于第六章和第十一章,造成了人为的割裂,易让学生误认为这是两个不相关的章节。在第五版教材中修正了上述问题,将两个章节合并,并分成心理干预总论和各论两个章节,除基本原则、程序等理论内容之外,还详细介绍了倾听技术、提问技术等心理治疗基本技术,对于各类心理治疗技术,相对详细地阐述其操作基本流程,偏重于实用性,如系统脱敏疗法操作流程、精神分析性短期焦点治疗等,对于各学派心理干预技术的评价、适应证的介绍也更为详细,同时增加了当时较受关注的家庭疗法和综合医院中较为实用的临床心理联络会诊等心理干预方案。第六版基本继承了第五版的观点,在更为详细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大量增加了心理干预案例,能更好地帮助医学生知晓如何进行心理干预。第七版教材则增加了目前较受关注的正念疗法、艺术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的介绍和评价。其原因可能在于,虽然医学生未来成为临床心理治疗师的可能性不大,但通过医学心理学教学能帮助其知晓一般性心理咨询技术,了解基本原则,能够简单处理临床中焦虑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并能够给予转诊建议,对医学生未来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案例而非阐述理论能够让医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心理干预的过程和适用范围。
2 未来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通过《医学心理学》教材的演变,笔者认为,未来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应重视心理学通识教育以及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具体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下。
2.1 拆分医学心理学,增设心理学导论和心身医学
通过医学心理学课程最初的教学目标可知,本课程最初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目的是帮助医学生了解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因为我国过去的医学教育中,人文医学课程较为匮乏,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融入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类教学内容,有助于帮助医学生了解病人心理等其他科目不涉及的医学人文内容。但从目前医学教育开展情况来看,随着临床医学导论、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等人文医学课程的开设,医学心理学中的医患沟通等内容与之重合。结合近4版《医学心理学》教材不断强化心理学基础和心身医学等章节,未来医学心理学主要教学内容应集中于心理学基础部分和临床心理学部分,因此,可以考虑将医学心理学拆分为低年级开设的心理学导论(24~30学时)和高年级开设的心身医学(16~24学时)。前者主要介绍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流派、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基础内容,承担通识心理学教育任务,后者主要介绍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的心身医学、心理评估、心理干预技术等临床心理学知识,承担临床心理学教育任务。同时将异常心理、病人心理与医患沟通、健康行为等教学内容整合至精神病学、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等课程。拆分之后的课程体系能够更为突出心理学通识教育,而增设心身医学也能够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医疗,达到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9]。
2.2 重视心理学通识教育
从近4版《医学心理学》教材演变可以发现,医学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流派等心理学基础与科普知识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未来医学心理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应集中于个体心理、心理学流派、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概论等心理学基本知识,逐渐弱化异常心理等归属于精神病学的教学内容和医患关系等归属于其他人文医学的教学内容,完成由医学心理学至心理学概论或心理学导论的转变,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常的心理现象,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念,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并能够在这一基础上深入理解临床中病人的正常心理现象及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
2.3 开设基础心理学和心理测量的实验教学
基础心理学部分内容对于医学生难以理解,如感觉记忆、注意起伏、感觉阈限、思维旋转等内容比较抽象。而各类心理测验在未来临床医疗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上述内容如果仅通过理论讲授,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但目前限于学时、实验条件等原因,多数医学院校未开设医学心理学相关实验课。结合《医学心理学》教材逐渐向通俗易懂的方向转变,未来可以考虑在基础心理学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验教学,在教材中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条件安排学生参与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心理学知识,理解常见心理现象。同时增加2学时的心理测量实验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SCL-90、EPQ、SAS、SDS等经典心理测验,理解心理测量的适用范围及意义。
2.4 临床实习中增加精神心理科实践教学
结合《医学心理学》教材内容逐渐偏重于临床的特点,未来可以在临床实习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加3天左右的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实践教学,通过门诊观摩或病例讨论,帮助医学生了解心理测验的使用范围、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基本的心理咨询技术、躯体疾病病人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失眠、躯体化障碍、疑病症、惊恐障碍等容易与躯体疾病混淆的心理障碍的诊断、心理科联络—会诊等,使其能够将所学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未来临床医疗工作。虽然《医学心理学》有弱化异常心理的倾向,从整合资源的角度,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也更适合安排在精神病学中,但目前多数医学院校未安排精神专科医院的临床实习教学,建议未来考虑安排医学生在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病房和心理门诊轮转1周左右,熟悉常见的精神疾病及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综合医院较为常见的心理疾病,将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未来临床医疗中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鉴别率。
2.5 重视学生参与式教学
近4版《医学心理学》教材中关于基本理论的描述呈通俗易懂的趋势,对于医学生难以理解的基本理论要么删除,要么用实例等易于理解的方式描述。但本门课程授课对象并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于心理干预、精神分析等教学内容依然很难理解其含义,进而缺乏学习热情。因此,在未来的医学心理学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减少理论授课,增加医学生亲自参与的实验教学、PBL、CBL、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10-14],通过更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医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我国医学心理学虽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其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属性以及为通识教育课程、与临床基础课程易混淆等特点,使本门课程至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过去因医学教育不完善,医学心理学追求“大而全”的模式有一定的意义,但从目前来看,这种观念反而限制医学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结合近4版《医学心理学》教材发展的趋势,未来的医学心理学应从“理论”转变为“通识+实践”的体系,将医学心理学中的异常心理等教学内容以及与其他课程重合的教学内容逐渐删除,教学内容仅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心理评估、心理干预的临床心理学,回归为通识、基础、应用的课程,更有利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