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兰亭集序》的文学之美

2022-10-11王树新

戏剧之家 2022年28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景物

王树新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朔州 036000)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世人尊称为书圣。王羲之擅长行书、草书、楷书、隶书等多种字体,博采众长,自成一派,对当时以及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价值备受世人推崇。世人在欣赏《兰亭集序》时,往往过多关注其书法艺术之美,其实这篇文章练达通透、行文优美,有着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一、作品《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又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其创作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故而得名。这一天,王羲之与好友孙绰、谢安等人,相聚于兰亭之中,一起饮酒赋诗,自得其乐。文人墨客饮酒时,素爱借诗助兴,友人们文采飞扬,诗作连续不断,王羲之以此为灵感,作序一篇,特意记录流觞曲水,抒发内心感想。

文章记录了聚会的地点、时间和参与人员,虽寥寥几笔,却将当时的场景描述得非常生动。之后,王羲之花费较多笔墨,专注于描写兰亭周围的景物。文章结构错落有致,语言大方简洁,落笔潇洒,意蕴深长。王羲之从崇山峻岭写起,呈现流水潺潺,激流而下的场景,再由景物转移到人身上,描写人物的神情与动作,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之后,文章的写作视角又转移到自然风光之中,从兰亭这一小小的场所,逐渐推移到更为广阔的宇宙之中,意境高雅,隐约可见磅礴之气,气氛畅快欢愉。

然而世间万物,如同天上的白云一般,总有聚和散。在如此欢快的场景之中,王羲之不由得产生兴尽悲来的情绪。每个人在世上产生的轨迹不同,性格迥然相异。刹那芳华,已成过往,生命也是如此。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的生命短暂,如同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想到这短暂的一生,谁会不悲伤呢?王羲之由景物描写,转向情感抒发,对人生苦短发出感慨,同时,这充分展现出他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

魏晋时期,文人墨客推崇齐物论,对事功表现出不屑。王羲之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负与众人不同,他肯定了生命的价值。《兰亭集序》语言清丽,行文流畅,整体内容朴实干净,不假雕琢,句式变化丰富,排列整齐。全文多见短句形式,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陶醉。这篇文章传递着王羲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形成强烈对比,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兰亭集序》的文学之美

(一)语言简洁,隽永深刻

《兰亭集序》短小精悍,在语言方面,这篇文章行文流畅,文字简练,质朴清新,隽永深刻,恬淡平和。在描写景物时,作者寥寥几笔,就能够轻松勾勒生动山水画,读者仿佛走入兰亭之中,与诸位伙伴一同饮酒作乐,十分快活。

在《兰亭集序》之中,作者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几个字巧妙地展现出高耸的山峰、陡峭的地势、连绵的山林,又突出了树多且茂密的特点,在保留写实美感的基础上,还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此情此景,多么美妙,众人齐聚一堂,好不热闹!

“清流激湍”直接将流水的外貌与速度展现出来。溪流以清澈的“外貌”展现在众人眼前,一个“激”字,凸显其流动的速度。在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中,作者巧用四字对仗,直观地描写周边环境。在阅读文本时,读者需反复诵读,方能体会作者的文字运用之妙。如此高妙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之中反复出现,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深厚。

《兰亭集序》全文只有三百多个字,却能够将景物、事物、作者情绪、论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王羲之以十分简练的文笔,强化文章的主题,文章中的每个字,都有独特价值,发挥着重要功效。在有限的篇幅中,作者对于生命的认知与当时的思想波动,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不由得深思,给予后人无限的精神力量。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坚持真实的原则,随性而至,情感十分真挚,声情并茂,字句在理。在这一短篇之中,作者融入充沛的情感与深厚的文学素养,使文章一方面呈现出空灵雅趣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接地气之感,让人感觉十分亲切。这种先写景物,后表情绪的写作手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理趣散文创作。由景物描写延伸到议论,属游记文体,《兰亭集序》是该文体的创作先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后来的序言文体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二)胸襟豁达,悲伤难掩清高品性

三月是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好时节,旧的事物慢慢淡去,新的事物不断产生,岁月更替,又有诸多热闹事,但因春寒料峭,无法让人保持热烈高涨的情绪。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以诗会友,欣赏彼此的才情,全然不顾对方的官职与门第。在介绍聚会的人物时,作者只用寥寥几个字“群贤毕至”,并未刻意介绍人员身份,未将笔墨放在官场职位的介绍之中,少了几分庸俗,多了几分清高。从这一描写之中,也可看出作者本人清高、宽容、豁达的品性。

在描写景物时,作者王羲之强调竹子、树木、溪流、山等风景,却没有描写百花盛开之景,由此可见作者的审美倾向。作者喜好清淡雅致的事物,不喜欢浓妆艳抹的庸俗之物,这大概是文人墨客的统一心性。

描写宴席的时候,作者指明曲水流觞。曲水流觞这一形式,是人们分别坐在水渠的两侧,酒杯从上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拿起酒杯。这种饮酒方式,别致文雅,十分有趣。与一般的大鱼大肉,豪饮痛饮不同,文人雅兴一展无余。

在美好的大自然面前,作者与好友们共聚一堂,饮酒赋诗,是人生之幸事,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发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感慨。宇宙辽阔,万物丰富,作者的行文角度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可见其胸怀之开阔。

(三)书法价值与文学价值的有效统一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界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之中,《兰亭集序》的书法价值始终无可取代,备受世人追捧。其至高无上的书法地位与文学价值有效统一。

从文学角度出发,《兰亭集序》文字构造巧妙,行文流畅,表达质朴,清新豁达,写景寓情,堪称佳作。千百年来,人们模仿其书法,也深度阅读该散文,总结与积累写作手法。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构建出生动直观的美景,又借助景物,自然联系到宇宙,从宇宙的角度出发,抒发对于人生的感悟,环环紧扣,不落俗套。文章立意深刻,意境深远,在阅读时,能够有效启迪读者心灵,带给读者无限美的享受。所以,一直到现在,《兰亭集序》仍广泛流传,甚至出现在语文教材之中,编者旨在让学生深度阅读,感悟其文字之美。

(四)文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兰亭集序》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其思想也值得后人学习。作者虽提到生、死,却并不消极,从快然自足到向之所欣再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从表面来看,作者的情绪是悲观与消极的。

人这一辈子,都在努力生活,有所追求。有的人追求名利,有的人追求信仰,有的人追求心爱之物。但是,每个人都知道,人生短暂,喜欢的事物稍纵即逝,一个人由出生到死亡,不过一眨眼的过程,所有东西都会有化为乌有的一天。

既然知道有此结局,人们就应该消极对待吗?答案是否定的。王羲之接着写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虽然过去的事物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先人留下的思想与精神,却千古流传,后人虽见不到先人的模样,却可以追寻先人的脚步,受其思想感召,不断前行。

在时代的浪潮之中,历史不断变迁,但是有价值的事物,永不磨灭,如同珍珠一般,愈发明亮。虚无,从来不是历史的标签,历史是真实的存在,历史具备积极价值。到了今天,人们还是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赞誉有加,这或许就是历史的积极意义。

(五)瞬间与永恒的探讨

生命无常,是生而为人的基本认知。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文人墨客对于人生的讨论从未停歇。魏晋时期,《兰亭集序》对这一命题展开的深刻讨论,流传千古。这与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王羲之记录一场普通的集会,从自然联系到宇宙,从宇宙联系到人生,又从中感悟自然,探讨人生之短暂。苏轼也曾经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的言论,这和王羲之的感慨类似。

王羲之在探讨这一命题时,未表现出消极的情感。生命短暂,但却无比珍贵。在现实生活之中,王羲之努力珍惜每分每秒,否定庄子的思想,不赞同虚无主义。在王羲之的眼中,生存和死亡有着不同的意义,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遵从生存的规律,不可能不老不死。面对人生,王羲之始终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其思想散发着哲学的光辉,是智慧的重要体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在书法价值方面,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从历史角度出发,深入剖析该散文的文学之美,感悟作者王羲之的思想,深刻吸收文本之精华,对读者日后文学素养的提升有着诸多益处。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王羲之景物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四时景物皆成趣
王羲之送字
写写冬天的景物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书兰亭序
ТРИ ШЕДЕВРа
景物描写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