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模式改革小议
2022-10-11李俊玲王富俊
李俊玲,王富俊
(西安思源学院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艺术教育按照美的原则和理念塑造人、美化人、培养人。人有追求美的需要,而艺术具有美的特质,艺术可以轻易唤起人的情感,以美扬善、以美启真,通过艺术教育这座情感桥梁,客观、直接地达到育人的目的。中国梦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而现有的艺术教育模式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健全的现象,因此,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能够艺术地展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梦,我们的艺术创作者、教育者就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更大胆的创新精神和面向世界、引领世界的远见卓识,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完善艺术教育体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使艺术教育变得更具生动性、感染力。
一、艺术教育和中国梦的关系
正确的、进步的、又有创新精神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会促进艺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任何进步的、革命的艺术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重点强调其具有的育人功能和创作目的,以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去武装人、用优异的作品引导人,吹响时代进步的号角,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中国梦就是一个复兴之梦。艺术教育作为中国梦的一种主要的育人形式和表现形式,它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将其特点引入学生对美的感悟中,使学生们能够慢慢接受美的观念,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使他们行动起来,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在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回响,如何表现和再现艺术,成为艺术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因为艺术既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象的现实问题,如何去伪存真、坚持正确的艺术观,端正艺术创作目的,大胆考量艺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显得至关重要。实现艺术界的“艺术梦”,有利于调动广大艺术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创作动机和创新精神,使其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艺术作品,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有这些的实现,需要将中国梦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有机结合,对艺术教育的本性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促进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完成时代赋予艺术教育者的伟大使命。
二、艺术教育的困境调研分析
20 世纪初,中国的艺术教育出现了一条以西方科学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人文理想相结合的道路。艺术界表面看来百花齐放,形势大好,实则出现了人生观和价值观退步的现象。回顾艺术教育发展历程,当前,艺术界少部分人被市场化和名利化,进而影响到艺术教育,导致艺术教学质量不高,忽视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忽视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艺术教育对文化课的渗透缺乏
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学理念存在矛盾,艺术教育的审美提升显得薄弱,价值观引领不当。
基于国家艺术教育政策引导,各种类型学校会开展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审美的提升,个别学校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渗透与审美引导滞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学校比较注重文化课的提升,在考试过程当中非常注重升学率。而艺术教育作为“副课”,对文化课的渗透得不到相应的提升与认可,因此使得审美教育变得力量薄弱。
笔者调研发现,目前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与国家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政策存在脱节现象,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不能突破这道人为的枷锁,那么艺术教育将无法有效支持中国梦的实现。
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定位的不确定化,使艺术教育背离“大众化”的初衷。从当前的整个艺术教育过程来看,艺术教育的定位并不明确,层次不分明,机构不健全,运行体系不够顺畅,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艺术课程会因为艺术教师的专业而开设,存在随意性,没有分类分层次的设计,经常被占用,导致最终效果不佳。
(二)艺术教育职业化倾向
有的学校存在艺术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或专业不对口现象,不能有效引导人、激励人,失去了应有的社会价值。调研结果显示,受到外界思想观念、经济利益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校只重技能、重经济价值,轻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部分学生与家长崇尚明星梦和拜金主义,大量学生盲目涌向艺术院校,其招生规模快速扩大,使得艺术教育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冲击,部分学生考试水平提高的同时人文素养却越来越差。这导致艺术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不合理。通过探讨艺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艺术教育不仅需要理性与感性的融会贯通,更需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艺术教育体系,以保证艺术教育多样性和前瞻性。
三、“中国梦”对艺术教育的启示与教育模式的改进
(一)对艺术教育的启示
艺术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空前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势头,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中国梦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启示我们转变观念,以美妙的旋律、惟妙惟肖的形象感动人、引导人,提高国民素养,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促进国民文化素养、精神素养的提高,使艺术教育活动真正得到普及。
艺术教育当中可以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使得艺术教育的审美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提升。在中国梦基础上,对艺术教育不断进行精神层面的渗透,可以从思想上点点滴滴融入教育者以及学生们的心田。
(二)教育模式的改进
在中国梦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方法将直接影响青年一代今后能否扮演好社会中一分子的角色。通过艺术所具有的放射效应,将艺术教育所具有的美育功能放射到各领域,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涟漪效应,各学科遥相呼应,彼此交错,为我们的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多途径和交互便利的新平台。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服务人民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提出,艺术教育“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为艺术教育的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精神,反思当前艺术教育之困境,充分发挥中国梦对艺术教育的启迪,转变观念,融入德育、课程思政,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改变现有艺术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的有效载体,使小说、电影、舞蹈、绘画、音乐等文艺作品为之所用,选择适合学生、有益于学生的艺术作品,宣讲正确的思想,任其自由发挥,传播正能量。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要选择适合的角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结合国家时政与对学生思想领域的逐步引导,可以很好地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实践,提升学生思想意识。
在艺术教育思政元素的融入当中,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在课堂当中有所展示,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们在课下将其融入实际的生活当中。基于课程思政的渗透与学科综合考量,进行思政元素渗透。在润物细无声当中,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效进行引导。
艺术教育所涉及的内容繁多、层次多、组织难度大、评估复杂等因素导致艺术教育体系建设有一定难度。充分利用中国梦这一契机,建立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圆满完成时代赋予艺术教育的神圣使命。
1.在中国梦的背景下,构建完善合理均衡的艺术教育运行体系
结合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将中小学艺术教育归纳为五个阶段:感性审美阶段—提高感知的敏感性—培养艺术历史感—欣赏代表作品或艺术杰作—批评分析,通过简单参与各种艺术活动让学生们对艺术发展历史有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再到评价艺术作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究其特色,结合我国艺术教育现状,在中国梦契机之下,要将艺术教育视为一门与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必修课。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生活实践渗透,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按照国家统一的教育标准,将小学、中学、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系统衔接起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尽力排除由盲目扩招所带来的艺术教育资源的紧缺和质量下滑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2.艺术教育需要建立科学规范和完善的测评体系
有些地方目前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不规范、课堂教学随意性强、不能因材施教、教师专业不对口等问题。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该地现行的评价标准,其没有遵循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或国家统一标准,没有定位好艺术教育,缺乏完善的测评数据,没有形成有效的艺术评价体系。这导致部分艺术教育者不能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无法引进当代艺术中最新颖的艺术元素和育人方法;学生参与性不高,收效甚微。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云平台、调研等信息手段,建立健全完善的测评体系。中国梦对艺术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经过科学论证和反复调查研究发现,通过分级分类管理的方式,制定一套适合艺术教育规律的测评体系,以保证艺术教育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务之急。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严密的监督考核体系
从教师角度来说,由于区域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条件越差的地方越不重视艺术教育,非专业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比较肤浅,不能很好地传授知识,只是照本宣科。为此,艺术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制定一套严密的监督考核体系,采取各种措施,一方面大力开展现有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系统的高质量的多元化艺术培训,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开阔教师视野,提升艺术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境界,多给教师提供成长空间,提升其积极性。另一方面,鼓励优秀的艺术类教师到艺术教育薄弱区,明确自己的义务与职责,用较强的艺术创造性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增强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梦是艺术教育的精神命脉,涵盖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坚守民族自信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优质的艺术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基础。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构建艺术教育体系,重视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的结合,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激发个性,渗透崇仁爱、守诚信、求大同等思想,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