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

2022-10-1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8期
关键词:镜像溶栓缺血性

郑 菲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西 贵港 537100)

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的血管出现突然性破裂,或血管阻塞造成血液没有办法流入到大脑组织,使得其脑组织出现一系列的损伤[1]。脑卒中存在高病发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等特征,且其发病概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第二大疾病[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作为卒中常见类型之一,占全部脑卒中比例为60%~80%。其中,前循环供血区域较为广泛,占脑部比例为60.00%。溶栓治疗在AIS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显著。高精准度的诊断有效治疗的前提[3]。AIS患者发病3~4.5 h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疾病致残和致死概率[4]。然而,CT平扫诊断与磁共振平扫诊断无法有效为医生提供比较精准的患者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数据信息。CT灌注(CT perfusion,CTP)诊断具有操作简单、便捷以及扫描速度快等优势,可帮助临床医生更为合理和快速的为患者制定临床治疗计划[5]。溶栓治疗方式运用可将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灌注情况进行挽救与恢复。而CTP诊断可保障医生获得较为充足和全面的脑血流信息数据,运用收集到的参数,对缺血半暗带区域以及梗死核心区域有关信息判定,为临床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数据,亦可提升预后判定价值,切实提升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准[6]。因此,在CTP诊断结果的指导之下实施溶栓治疗的治疗效果可能优于常规溶栓治疗。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CT在AIS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纳入标准:①成年不超出80周岁;②发病时间在4~24 h;③患者均是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排除标准:①对造影剂过敏患者;②存在出血倾向于出血史的患者;③ 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④合并慢性肝病、肾脏疾病患者。患者年龄最小5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2.16±2.28) 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的CT平扫诊断、CTP和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①CT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64排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机对患者脑部实施全面的扫查,疾病发病24 h内的患者需对其开展头颅CT平扫,而后依照扫描之后的有关结果,对存有疑惑的层面运用CTP开展动态扫描,在注射对比剂时,需选取病变最大层面对其针对性评价。患者接受完CTP扫描5 min后,对患者的头部实施CTA诊断。若患者病发超过3 h,需对患者实施头颅MRI检查。②图像后处理:图像后处理使用德国西门子Syngo.via工作站。对患者实施CT平扫、CTP后处理、CTA后处理。记录与分析患者梗死核心区域、镜像区域、半暗带区域、半暗带镜像区域的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梗死核心区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CBF)、达峰反应时间(peak time,TMax)、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平扫结果

经过CT平扫诊断发现,100例患者中,缺血性病灶为9例,阳性检出率为9.00%,短暂性脑缺血患者3例,阳性检出率为3.00%,经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排除。CTP诊断得出脑灌注异常86例,阳性检出概率86.00%,缺血半暗带患者72例,和患者临床表现一致的为80例。

2.2 梗死核心区域和梗死镜像区域灌注参数比较

梗死核心区域CBV、CBF数值明显低于梗死镜像区域,MTT、TMax数值明显大于梗死镜像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00例患者梗死核心区域和梗死镜像区域灌注参数比较()

表1 100例患者梗死核心区域和梗死镜像区域灌注参数比较()

组别 CBV mL/100g CBF mL·100g-1·min-1TMax/s MTT/s梗死核心区域 3.6±0.9 19±9 11.3±1.010.1±3.6梗死镜像区域 1.9±0.3 37±9 2.5±0.3 3.7±1.9 t 17.9196 14.1421 84.2887 15.7224 P <0.001 <0.001 <0.001 <0.001

2.3 半暗带区域与半暗带镜像区域灌注参数比较

半暗带区域CBF、CBV数值稍微小于半暗带镜像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TMax数值显著超出了半暗带镜像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100例患者半暗带区域与半暗带镜像区域灌注参数比较()

表2 100例患者半暗带区域与半暗带镜像区域灌注参数比较()

组别 CBV mL/100g CBF mL·100g-1·min-1 TMax/s MTT/s半暗带区域 2.7±0.4 24±15 6.3±0.7 7.1±3.0半暗带镜像区域 2.6±0.5 25±15 2.8±0.5 2.3±3.0 t 1.5617 0.4714 40.6867 11.3137 P 0.1199 0.6379 <0.001 <0.001

2.4 CTA结果

经过CTA诊断,得出血管狭窄患者一共有89例,其中,轻度狭窄患者19例,中度狭窄患者31例,重度狭窄患者22例,闭塞患者17例。梗死核心区域CBF、CBV数值显著小于半暗带区域,其中MTT、TMax数值明显超出半暗带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梗死核心区域与半暗带区域灌注参数比较()

表3 梗死核心区域与半暗带区域灌注参数比较()

组别 CBV mL/100g CBF mL·100g-1·min-1 TMax/s MTT/s半暗带区域 3.4±1.1 20±9 11.3±1.010.1±3.6半暗带镜像区域 2.7±0.4 24±15 6.1±0.9 7.1±2.8 t 5.9805 2.2866 38.6513 6.5779 P <0.001 0.0233 <0.001 <0.001

2.4 CTP结果+CTA结果

CTP结果+CTA结果显示,灌注异常和责任血管的狭窄患者89例,阳性概率89.00%,灌注异常和责任血管狭窄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灌注异常和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表4 灌注异常和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责任血管 例数 CBV mL/100g CBF mL·100g-1·min-1TMax/s MTT/s正常 11 5.4±0.9 50±12 3.8±0.43.8±2.0轻度狭窄 19 5.2±2.0 47±12 4.3±1.24.1±2.3中度狭窄 31 3.1±0.5 33±15 7.6±5.07.1±3.4重度狭窄 22 2.5±0.6 23±10 8.1±2.87.9±3.0闭塞 17 1.5±0.7 20±9 11.7±0.612.7±2.6

3 讨论

脑卒中疾病发病突然,是因为脑血管出现病变而引发的局限性的脑功能障碍疾病。根据我国第3次的死因抽样调查数据报告发现,脑血管类疾病已然成为我国居民病死的重大疾病,脑卒中可被分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因为脑血管堵塞、狭窄抑或是脑血管出现破裂出血引发的脑功能障碍[7]。临床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白质损伤比较常见。而脑低灌注、休克、心脏骤停、心衰以及过量服用降压药物等都会导致患者的脑白质受损。若机体脑白质出现缺血性损伤,会导致神经元被破坏,皮质与皮质下中枢间信号传递受到影响,临床中一般表现为联想能力异常、视觉空间技能异常以及精神功能和运动功能降低等,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8]。此外,因为溶栓治疗时时间窗比较窄,受到各类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时间窗范围内接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仅为少数。少部分的患者就算是得到有效的治疗,仍然会有颅内出血等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溶栓治疗中需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谨慎进行治疗,以保障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患者进行有效诊断有利于保障治疗效果,当前临床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诊断技术为多模态CT诊断技术[9]。

AIS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脑组织局部的血流明显降低,使得患者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坏死区域中心组织有不可逆性坏死既可被定义成梗死核心区域[10]。核心区域四周缺血半暗带区域是部分可逆性缺血脑组织,临床中开展溶栓治疗的首要目的即为尽可能地将缺血半暗带脑组织血流灌注恢复,所以需将高精准度的诊断引入其中,对缺血半暗带区域和梗死核心区域进行准确和快速的评价。缺血半暗带主要是指梗死核心区域围绕的部分脑功能受到损伤但是依旧有存活性脑组织,半暗带为临床中关键的指标,更是现阶段临床研究的热点,是否可进展成梗死直接取决脑部侧支循环程度和建立时间,以及细胞代谢状况与功能[11]。多模态CT诊断先将脑出血疾病排除,而后对患者开展CTA诊断和CTP诊断。该种诊断方式诊断的速度比较快,操作较为便捷、简单,能够全面了解患者梗死核心区域、缺血半暗带区域和头颈部血管相关影像学资料,该诊断方式可为临床取栓治疗与溶栓治疗等提供指导和参考。此外,多模态CT诊断作为临床诊断AIS的最常用和优选的检查技术,在患者患有AIS的时候,CTP诊断下,患者CBV数值与CBF数值明显降低,而TTP数值与MITT数值则表现出延长。

刘盈盈等[12]学者表明,多模态CT诊断方式不仅能够对脑卒中损伤的程度、范围和部位实施定量化分析,还可明确患者血管狭窄的程度,判定患者大动脉是否出现病变,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侧支循环的具有状况,做好充足的取栓治疗准备工作。然而,仅仅凭借常规的CT平扫判定疾病阳性概率是10%。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CTP诊断,梗死核心区域CBV、CBF数值明显低于梗死镜像区域,MTT、TMax数值大于梗死镜像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暗带区域CBF、CBV数值稍微小于半暗带镜像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TMax数值显著超出了半暗带镜像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CTA诊断,发现梗死核心区域CBF、CBV数值显著小于半暗带区域,其中MTT、TMax数值明显超出半暗带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结果+CTA诊断,发现灌注异常和责任血管狭窄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多模态CT诊断方法能够全面、准确以及迅速地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判定患者梗死核心区域、半暗带区域血流灌注程度和血管狭窄状况,为临床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提供相关依据,诊疗价值较好。

猜你喜欢

镜像溶栓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镜像
镜像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