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干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生长发育和睡眠的影响
2022-10-10贺琼
贺 琼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海南海口570100)
WHO将胎龄为28~37周的新生儿定义为早产儿。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快捷的生活节奏、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早产儿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有关研究显示,早产儿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体质量越低及胎龄越小,早产儿的病死率越高,数据报道目前早产儿的病死率为12%~20%[1]。随着科技进步与围生医学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其不仅要保障早产儿的存活率,更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早产儿身体与心理全面健康发育[2]。早产儿过早脱离母体子宫的保护,接受同室早产儿的哭闹声、医护人员的嘈杂声等不良环境的刺激,易导致其情绪波动,阻碍其健康生长发育,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生活环境已成为我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关研究显示,母亲声音干预应用于早产儿住院操作性疼痛护理中,可降低其哭闹发生率与疼痛评分,有利于促进其生命体征稳定[3]。2018年2月1日~2020年2月1日,我们对6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实施声音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早产儿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早产新生儿;②具有良好的听力功能者;③早产儿在恒温箱病情稳定;④家属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失的早产儿;②听力功能缺陷者;③Apgar评分<5分者;④中途退出或不配合者。将2018年2月1日~2019年2月28日收治的6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胎龄28~32(30.16±1.73)周;出生体质量0.75~2.2(1.46±0.11)kg。将2019年3月1日~2020年2月29日收治的6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组,男40例、女20例,胎龄28~32(30.21±1.81)周;出生体质量0.75~2.2(1.42±0.1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变换体位:先给予“鸟巢”式体位,早产儿四肢和躯干依附于恒温床上,髋部位于中线位,四肢屈曲与身体对称、头部和躯干保持直线,双手能触及面部,手部与头部间可自由活动,随后每隔3 h变换1次体位,以侧卧、俯卧、仰卧变换。②生活护理:每隔3 h喂奶1次,更换尿裤,必要时给予衣物更换,给予24 h昼夜循环处理,促使其分清白天黑夜。③生命体征监护:每天给予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黄疸、心电监护监测,定期给予口腔及呼吸道护理,观察是否有感染现象,需要给予静脉输液的早产儿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辨别并发症发生情况,若有静脉炎、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及时给予处理。
1.2.2 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声音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 组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小组 由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护士4名、护士长1名组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小组,护士长组织协调各项工作,护士长组织邀请早产儿专家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护理、脑波音乐制作、噪声控制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结合早产儿临床资料,制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声音干预方案。
1.2.2.2 噪声控制干预 ①房外噪声控制:针对医院周围建筑工地施工音、道路交通工具噪声、病房外人员嘈杂声,需要改进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门窗,将窗户玻璃改装为隔音玻璃,门设置成隔音玻璃门,严格控制闲杂人员进出病房。②房内噪声控制:噪声分贝检测发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微量泵、输液泵等各种设备的报警声一般超过75 dB,医护人员交谈、来电显示、开关抽屉声等的Lmin为90 dB,LeP为60 dB,根据美国环境调查委员会建议,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声音<50 dB,突发声音<75 dB,脉冲声音<55 dB。因此需要将病房内仪器设备报警声调<75 dB,相关仪器脉冲声音控制在50 dB左右,护理人员将声音交流变为手势交流,嘱咐家属保持安静,关闭来电显示,在恒温箱上覆盖小床单,将恒温箱外的噪声阻挡在暖箱外,适当放置泡沫吸音材质减少箱内回音及不必要的噪声。
1.2.2.3 脑波音乐干预 ①脑波音乐制作:待早产儿入睡后,由1名主管护师与1名护师负责收集其头皮脑电信号,将收集的脑电信号的振幅、周期、攻略的映射规则对应音乐的音高、音长、音强,制作成具有脑电、音乐共同遵循的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标度性质的脑波音乐,利用五声调式滤波将无调音乐片段变为有调的合奏脑波音乐[4]。对每例早产儿的合奏脑波音乐按名字保存。②脑波音乐播放:2名护士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噪声控制在50 dB以下,每次人工喂完奶后,找到相应名字的合奏脑波音乐通过sony的MP3进行外放播放,置于距离早产儿耳廓28 cm左右的位置,暖箱的外壁具有隔音效果,保证每例早产儿听自己的脑波音乐,依据相关研究音乐干预分贝值范围46~70 dB[5],暖箱内的LeP为58.5 dB,Lmin为51.3 dB,确定本次脑波音乐音量严格控制在50 dB左右,时间为10 min,每天早、中、晚各播放1次,播放具体时间依据每例早产儿早、中、晚相应喂奶时间确定[6]。
1.2.2.4 母亲声音干预 ①声音录制:护理人员征求早产儿母亲意见,鼓励母亲录制亲自讲述的睡眠故事,可推荐《我要变成小宝宝》《白雪公主》《猴子捞月》等供其选择,鼓励母亲添加些鼓励宝宝的话。录制要求:录制前母亲先选好讲解题材练习,直到语速、内容完全把握,录制时周围环境安静,不添加音乐,将手机置于离母亲前方25 cm处,母亲开始讲解时使用手机录音功能进行录制,录制完成后,通过微信、邮箱发给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审核合格(语调有序、内容连续、情绪平稳等)后采用 Adobe Audition CS6音频编辑软件实施除噪处理,确保声音质量[7]。②声音播放:模拟母亲怀孕胎教情境,调查早产儿母亲胎教时间大部分在早晨与晚上,因此将母亲声音干预时间定为7:00、21:00,播放时间为25 min,母亲的录音播放采用sony的MP3播放器播放,将播放器置于离早产儿耳廓28 cm处,音量控制与脑波音乐相同。
1.3 观察指标 ①体质量变化:采用我院发放的出生体质量调查量表评估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体质量。②生长发育:采用我院发放的神经发育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包括手握持反应、前臂弹回反应、对安慰的反应,各指标均采用5级(0~5分)评分法,0分表示无反应,5分表示神经行为发育非常好,分数越高代表生长发育越好。③睡眠时间:采用我院发放的睡眠质量调查量表评估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的睡眠时间。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体质量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体质量变化情况比较
2.2 两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睡眠时间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睡眠时间比较
3 讨论
噪声是在不同环境中引起人烦躁过强而损害人体健康的声音[8]。有关研究显示,早产儿的肾脏器官与系统机制尚不成熟,适应外界环境刺激的能力较弱,噪声会引起早产儿出现血氧饱和度波动、呼吸加快、兴奋、哭闹、睡眠紊乱等刺激反应,血氧饱和度波动与呼吸加快会促使其热卡与耗氧量增加,从而降低供应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热卡量,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9]。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常用的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辐射床电机等治疗监护仪器设备产生的辐射影响与报警声严重影响早产儿的身心健康,需要通过有效的护理方针优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的生长环境[10]。有关研究显示,脑波音乐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可促进其脑功能恢复,改善其意识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11]。有关研究显示,母亲声音应用于早产儿静脉穿刺的疼痛护理中,可缓解其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绪。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两组体质量变化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2周后,两组体质量变化优于干预1周后(P<0.05);研究组手握持、前臂回弹、对安慰反应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1、2周后,两组睡眠时间长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2周后,两组睡眠时间长于干预1周后(P<0.05)。究其原因为:本研究声音干预措施中,关闭隔音玻璃,合理控制隔音门,隔绝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外噪声侵入病房中;控制医护人员交谈声,调整仪器医疗设备的报警,关闭来显噪声等控制病房中声音;在早产儿暖箱内增加隔音材质减少暖箱回音噪声,从房外、房内、暖箱内逐步减弱早产儿噪声的刺激源,提高其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减少其热卡与耗氧量的损失,有利于其生长发育。音乐刺激人体大脑皮层听力中枢,大脑处理并激起相应反应,通过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射指令,从而对人体机能产生影响。脑波音乐通过相同频率的音乐波动与大脑产生共振,刺激大脑α与θ波的产生进入右脑状态,提高对外界干扰的适应力,促使其情绪稳定,神经处于放松状态。通过对早产儿进行脑波音乐制作、播放,降低外界干扰及血氧饱和度波动、呼吸急促的影响,提高其睡眠质量,长时间的睡眠促使其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从而有效促进其体格与体质量的增长。早产儿过早离开母体子宫保护而缺乏安全感,易出现焦躁不安、哭闹不止的情绪,甚至不食不睡,影响健康生长。母亲声音干预通过模拟母亲胎教的声音环境,促使其继续享受母亲保护的感受,缓解其负性情绪,促进其快速安眠,增进母婴间的交流,激发其神经系统的反应,从而促进神经行为的发育。将声音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护理中,通过噪声控制、脑波音乐制作与播放、母亲讲述睡眠故事声音的录制与播放,为早产儿营造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改善其睡眠质量,同时给予其充足的营养与合理的治疗,从而全面提升其身心健康,促进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