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
——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

2022-10-10贾英华

大众文艺 2022年18期
关键词:莱州文化遗产

贾英华

(山东省莱州市文化馆,山东莱州 261400)

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背景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由此,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入新阶段。《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为非遗系统性保护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经历早期以项目为中心的抢救性保护阶段和近年来以人为中心的活态传承阶段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当代价值进一步彰显。但也要看到,非遗保护,特别是地方非遗保护,依然存有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不系统不全面,碎片化保护的现象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

1.非遗保护机制尚不完善

非遗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共同参与。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重要议程,缺少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全局的整体性规划。保护机制尚不完善,政策资金不配套,人员编制不到位,特别是地方非遗保护专业人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展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得不到有效保护处于濒危消失的境地。加之社会力量对非遗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文化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较为普遍。

2.“非遗”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要长期持续进行,专业性较强,建立稳定而专业的队伍是基本保障。目前,多地设立非遗保护中心统筹推进非遗保护工作,但有的地方非遗保护中心设在当地文旅部门或文化馆,没有独立的编制人员,非遗保护办公室人员由多由当地文化馆人员兼职。而在基层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多由乡镇文化干部兼任。开展普查保护工作,重点在基层,而许多乡镇文化干部兼职多项工作,加之缺乏专业人员,普查保护工作整体质量不高。同时因缺少专业理论研究人员,对保护工作指导性不强,制定规划、落实措施不够科学化和规范化。

3.非遗资源挖掘研究不全面

加强非遗资源整体性挖掘,系统研究,是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一环。一些地方对非遗项目整理挖掘和研究不够深入,部分列入县级以上的项目或尚未列入的重要遗产尚在闺中人不识,没有呈现当代价值;而尚有一些散落于民间、古籍当中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整理,这些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文化遗产,是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非遗传承后继乏人,非遗产业整体规模偏小

非遗传承是活态传承,一些项目人在艺在,人亡艺绝。随着非遗传承人年龄的逐渐增大,部分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整体上看,从事非遗产业,特别是手工艺行业收入不高,一些传承人、艺人为了生计,改做他行。部分特色手工艺品制作技艺要求高,学习时间长,收益不高,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传统手工艺从业者较少,得真传并能创新出成果的年轻艺人更少。同时,非遗产业普遍缺少专业策划、营销人才,在创新理念、产品包装、市场拓展等方面相对落后,产业发展后继乏力,非遗产业化、市场化整体水平不高。

树立系统保护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固本强基,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保护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是需要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取得的经验

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为非遗系统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山东省莱州市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莱州市加强非遗保护传与发展利用,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发掘培养了一批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才,重点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非遗项目和地域文化品牌,非遗加快融入现代生活,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成效显著,其做法可资借鉴。

1.全面普查,完善项目名录体系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普查,以镇街、村居为单位征集线索,邀请文化学者、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召开座谈会,组建普查小分队,对辖区非遗门类、流布地域、传承脉络、衍变情况等进行全面梳理,力求“家底清、现状明、记录全、质量高”,同时组织专人对《莱州府志》《掖县志》等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莱州市非遗资料汇编》,出版《蓝关戏》《蓝关戏音乐研究》《莱州玉雕》等专著。出台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评选认定办法,先后公布了六批莱州市非遗名录119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3项,列入省级名录的10项,列入烟台市级27项;3个项目被列入山东省、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已公布省级传承人7人,烟台市级34人、莱州市级148人,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

2.分级保护,因地制宜引领发展

莱州蓝关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濒危剧种,莱州市对其进行抢救性重点保护,在整理记录重排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代表性传承人创作新剧目6个,选拔5支民间剧团进行习学,在城乡巡演100场次。其中《四知太守》入选烟台市双演工程,并参加了全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人民日报》在专题评论中,对莱州蓝关戏传承创新给予高度评价。对国家级项目“莱州草辫”“掖县滑石雕刻”以及省级项目“莱州毛笔制作技艺”等,分别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利用专项资金,以建特色展馆、研学传习基地以及区域集群规模发展等形式,协同属地镇街、项目保护单位、相关企业及相关部门,合力共促项目护承、产业发展。以利富工艺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草编企业,保持全国草艺品行业的领先地位。作为草辫发源地的莱州市沙河镇,草编发展迅速,年生产量100多万件,从业人员达万人。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生态文化名镇;朱桥镇是莱州毛笔主产地,以苗家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庄,目前建成状元笔展示基地,集展示、制作、销售、研学交流等于一体。掖县滑石雕刻以永安路街道为主阵地,以莱玉雕刻研究所为代表研发产品,现作品包括六大类、八大门派、120多个品种、2000多种花样。城港路街道、平里店镇、朱桥镇等面塑、剪纸艺人众多,以昭泰食品有限公司、喜麦熹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面塑面食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宏顺梅花盆景传承基地被命名为烟台市非遗项目传习基地。莱州草编、莱州玉雕、莱州面塑、莱州毛笔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莱州市被命名为中国草艺品之都、中国石都、中国月季之都。

3.发展传承队伍,提升项目生产传承能力

突出人才培养,非遗来自民间,人民是创造者。加强对传承人引导扶持,对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命名表彰,给予补助或提供传习场地。莱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常年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展演平台,现场交流技艺。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双向互动交流,拓展传承人视野,提升技艺技能,促进产品研发。山东省英才学院在莱州设立石雕工作站,为全省首个在县级市设立的工作站。与新华书店联合举办“非遗进书店 文化有传承”展示、传习活动,传承人每月定期到书店举办公益讲座。莱州玉雕、莱州草辫传承人王世麟、杨玉兴等多次赴澳门、台湾等地展示技艺;面塑传承人孟昭泰获2019年中国文化和旅游能人、2020年山东省十大模范非遗传承人,昭泰面塑艺术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为莱州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传统教育基地,是青岛农业大学和烟台大学学生实习基地;梅花盆景传承人朱志奇获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能人;剪纸传承人陈淑香应邀赴山东工艺美院讲授剪纸技艺;吴式太极拳传承人修占、修良和林氏形意拳传承人杨林等开设武馆,教徒传艺等等,莱州民间艺人多次在国家、省重大展会中荣获大奖。同时举办草编、玉雕、面塑大赛及传统武术项目展演等线上线下活动,发展壮大传承队伍,提升项目生产存续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推动非遗系统保护的路径思考

非遗保护是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结合山东省莱州市非遗保护实践经验,提出推动系统保护的路径。

1.健全非遗保护工作网络体系,整体系统合力共进

进一步完善落实健全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目前,虽然多地建立了相应机制,但尚不完善,一些地方重视程度不高,相关部门参与积极性不高,文化部门唱独角戏现象较为普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合力共进,是非遗系统长效保护的基础。加强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为开展非遗保护提供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同时积极广泛吸纳、聘请各界力量共同参与,营造“非遗保护、人人有责”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制订好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措施和目标,突显非遗文化,因地制宜建设非遗主题公园、非遗展馆(特色文化展馆)。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区与产业基地,增强非遗集散影响力和产业辐射力。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重点非遗项目、保护工程及非遗传承人进行扶持,引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个人投入项目研究、产品研发,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产业发展,实现非遗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健全非遗项目保护体系,有重点分层次系统保护

我国是文明古国,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灿若繁星。经过整理发掘和保护传承,一大批珍贵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县级保护目录,一大批代表性传承人被命名公布,渐成体系。但尚有散落于民间的大量项目有待挖掘整理,更多数量的非遗文化传承者尚未公布命名,需要有重点分层次系统性保护,按类别分级进行保护,对正濒临消亡、传承基础薄弱的重点代表性项目,实行抢救性保护;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存续条件的项目,着重进行记录,实行记忆性保护,挖掘内涵,提炼当代价值;对存续状态较好、具有产品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以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推进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尚未列入名录的潜力项目纳入跟踪对象,一并纳入非遗数据库,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和保护。

3.推进非遗+N融合发展 多渠道多方位拓展空间

新时代下,推进非遗保护体系建设,加快非遗+融合发展势在必行,采取“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扶贫”“非遗+数字”等形式,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渠道多方位整体推进。

(1)非遗+旅游。

推动与旅游融合,提炼非遗中特色美食、传统美术、手工艺、传统戏剧、民间舞蹈等项目旅游要素,因地制宜设立美食一条街、非遗展示展销馆,举办非遗展演等。聚合特有剧种、传统音乐、民间曲艺、民间舞蹈,以及传统武术等项目代表性作品,打造非遗原生态演艺品牌,展示文化旅游形象,提升旅游吸引力。加大非遗产品推介营销,突出非遗“手造”,开发制作方便携带、包装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将非遗展馆、基地等纳入旅游线路,促进传统手工艺品展示与销售,从而满足旅客饮食、购物、娱乐需求。

(2)非遗+数字。

推动数字化技术与非遗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探索非遗数字化保护。完善非遗大数据库,打造数字非遗馆,打破开放时间及地域局限,增加线上展播互动体验,与观众共鸣共情。通过数字复原技术,让年代久远、极易损毁的藏品重现昔日魅力。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利用抖音等媒体平台,推广线上销售推介、网上交易等模式,扩大销售空间,拓展市场。

(3)非遗+文创。

非遗不是“过时”的,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永不过时。保护传承,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历史人文价值和新时代温度,是非遗文创根系所在。莱州市深化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英才学院等院校合作,依托非遗资源,进行创意性和应用性开发设计,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打造一系列具有莱州元素、时代风格的非遗文创产品,美好人们生活,满足市场需求。

(4)非遗+扶贫。

非遗助力脱贫,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莱州市沙河镇依托草辫项目,推动草编行业规模化发展,草编产品年生产量100多万件,从业人员达万人;朱桥镇依托莱州毛笔项目,扩大规模,以苗家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庄,建成状元笔展示基地,集展示、制作、销售、研学交流等于一体,与沙河镇双双获评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 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进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及非遗馆、乡情馆建设,让非遗成为生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扶持非遗工坊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非遗+有多种形式,推进非遗融合发展,不仅仅限于单一融合,是多方面系统融合。加强全局性谋划,完善保护机制,健全保护体系,加快多元融合,推动系统性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会绽放新时代光彩,涵养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服务当代,造福人民。

猜你喜欢

莱州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疫情防控中莱州一线党员干部心态调查
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方能流长
浅析莱州市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搜城 莱州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