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视角回应下的英语课堂实践

2022-10-09江苏省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吴卉卉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语篇文本

江苏省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 吴卉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即英语学科不仅承载着语言知识传授的职责,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英语教材中的西方文化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中介绍西方文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提供了载体。2019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对译林版英语教材做了部分修改,这些修改之处不仅体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还符合英语学科对于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要求。

一、英语教学中“中华文化”融入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与国际地位的日益壮大,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在国内外各大媒体、学校教材中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传播。于学校而言,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一)从课标到教材改编

英语课标提出,“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内容无不蕴含着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需要了解和介绍中国文化的要求。2019年译林版英语教材做了多处修改。例如,增加了三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全称和英文简称,让学生认识、热爱祖国;词汇中增加“一带一路”沿线的希腊和俄罗斯国家的名称;增添了寓言故事、中国“四大发明”的文化知识与餐饮文化内容。教材的修改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中华文化体验,增强了民族自信,提升了跨文化传播力。

(二)从政策到学生需求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各个环节,建构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核心素养之一,不仅指外国优秀文化,还包括中华文化。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文化”是培养学生在中外文化对比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遵循“中华文化”融入的原则

一本教材的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在课堂中培养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品质的需求的。教师应立足教材,基于学生的学情,发现与教材主题相关的其他版本教材,发掘相关的资源,创设“中华文化”活动。在“中华文化”的课堂融入中,教师还需要遵循文化融入的原则,关注文化内容的适宜性、适度性与适恰性。

(一)适宜性

中华文化资源包罗万象,选择适宜的文化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科育人的前提。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应基于教材的主题与学生的兴趣,选择与其相贴切的优质内容进行渗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适度性

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文化资源时,要注意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均衡。在现实课堂中,教师有时会过于关注语言知识点的教授、语法知识点的训练,缺乏对学生文化视角的渗透与思维的训练,有时会过于关注课堂中文化知识的讲述,忽略学生课堂中语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忽视了英语学科的本位,致使学生在语言输出与表达环节中词不达意。

(三)适恰性

教师在进行文化活动渗透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内容可发掘的意义性,即文化意识的现实教育意义,能够向学生传递有效的信息,帮助学生树立优良的品质与文化自信。

图1是译林版英语教材中的一个跨文化传播活动。杨玲向大家介绍中国美食,四幅图展现了受欢迎的中国四大美食:北京烤鸭、苏州松鼠鳜鱼、重庆火锅、广式点心。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中国美食的英文表达方式。每个地域有属于自己的美食特色,美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杨玲也传递了鲜明的跨文化情感态度:“I love Chinese food。”

图1

三、“中华文化”视角回应下的英语课堂建构的实践

笔者在观摩2021年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优质课展评中,卢山老师执教的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Story time一课时,对其精彩的设计、对“中华文化”的深度发掘、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学环节、对文本主题意义的升华等有了深刻的印象。下面,笔者结合卢老师的课堂设计,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一)深度解构教学内容,瞄准“中华文化”融入的起点

有效地解读文本是教学设计与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既要从课程的角度把握课堂教授的要求,又要结合语篇的特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卢老师的文本解读到位、课程要求把握精准是其精彩课堂呈现的关键因素。

1.基于课程角度解读

译林版英语教材中关于节日话题的语言知识点编排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就开始学习关于节日的话题,在有关节日的话题中围绕节日的时间、活动、美食等方面进行主题式学习。从课程的维度分析,教师将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教学目标从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这四大核心素养进行定位。节日话题属于“人与社会”的范畴。在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如何对节日主题进行学习与探究,从文化意识角度分析节日的意义,如人们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圣诞节的由来、过圣诞节的风俗与意义等。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与圣诞节相关的信息。

因此,对于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教学,我们可从课程维度将目标定位:学生能够在语篇中从时间、习俗活动、感受等方面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介绍;学生能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炼信息,形成思维导图,培养逻辑思维;学生能够利用思维导图自主、有层次地梳理知识、整合信息。

2.基于语篇角度解读

有效的教学设计基于对语篇的有效解读。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本结构、语境、教学内容等。因此,在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中,学生已经能熟悉运用思维导图对节日主题进行主题式学习,能够运用When/What/Why...等特殊疑问词对文本进行自主提问、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突出文本的结构性,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言的结构,形成语篇运用能力。

基于对语篇结构的把握、语篇内容的分析等,本节课,教师按照“整体感知—分层解构—分段理解—整体内化”的形式展开教学。

(二) 发掘多样文化元素,寻找“中华文化”延伸的方向

在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以教材内容为起点,以节日风俗习惯、美食等为切入点,增添一些“中华文化”元素,运用传统文化的素材来帮助学生解析传统文化背后的意蕴,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传承性,向世界传递中国好声音。

1.增添“中华文化”元素

在卢老师的课堂中,对于教材中的四大传统节日,她拓展了与之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端午节,她拓展了与自己的家乡相关的元素——南京人会吃“五红食物”(见图2),学生了解这一习俗并学习“五红”食物具体的英文表达方式;在中秋节,卢老师拓展了月亮的三种状态:“亏月” “半月” “满月”(见图3)以及其英文表达方式,在中秋节,我们看到是“满月”,因为代表“圆满”;重阳节的英文表达方式是“Double-Ninth Festival”,“9”这个最大的数字和中文中的“久”有着一样的意思,代表“长长久久”,是送给老年人最好的祝福。卢老师从节日的寓意以及习俗方面用简洁明了的英文较好地为课堂寻找了“中华文化”延伸的方向。

图2

图3

2.解析传统文化意蕴

卢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和学生探讨为什么要庆祝这些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于今天而言还有什么意义。对传统节日意义的探讨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卢老师设计了read and share的教学环节:春节拓展了年兽的故事,端午节介绍了楚国诗人屈原,重阳节拓展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节拓展了嫦娥和后羿的故事。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的小故事正是庆祝这些节日的原因之一,学生在故事中可以感悟传统文化的意蕴,感受中华文化之美,让英语课堂中充盈着“中华文化”的韵味。

(三)以活动体验为平台,丰富“中华文化”的语言建构

语言是促进国际沟通和国际理解的润滑剂,是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基础。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设计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内化语言,提升思维,树立文化自信。在本节课中,卢老师的教学设计多处体现了活动体验的重要性。

1.小组合作分享,提炼语言架构

课堂中,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提问学生:“What aspects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由此,学生得出围绕“Chinese festivals”的故事文本从when、what to eat、for whom、what to do四个方面来展开阐述,并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四段文本均是采用相似的语言结构(见图4)。语言支架的形成是教师开展后续教学的思维工具。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其他三个节日有关的思维导图,并进行分享。小组合作分享式的语言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语言架构的提炼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语言结构迁移至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中。

图4

2.整合多元资源,营造真实情境

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为精彩课堂的生成增添了许多的可能性。本节课中,卢老师整合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在资源丰富多元的前提下,教师通过营造真实的情境,设计了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阅读分享环节,教师在教授四大传统节日时,以学生熟悉的“年兽故事” “屈原故事” “嫦娥与后羿的故事”等进行拓展。古诗词、神话故事、人物传奇等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承与智慧结晶。

资源的整合为课堂渲染了真实的语境,增强了活动的主题性。师生在问答中聚焦文化主题逐步建构起本单元话题的语言模型,形成相关的语言文化脉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关注学生语言的输出,而平衡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语篇文本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