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年级学生美术造型表现的探索与实践

2022-10-09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吴雪莲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物体美术创作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吴雪莲

高年级是小学阶段美术学习中重要的审美转型期,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美术造型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导致美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造成学生对美术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只停留在纸面上。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大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削弱了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在当前美术课堂日趋热闹的教学表象背后,学生的造型表现水平不容乐观,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水平较中年级时的水平基本没有变化。笔者多次用基础的造型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训练。结果,学生呈现的作品出现:构图不饱满,位置不恰当;透视不合理,忽视了“近大远小”的原则;比例失调、线条不流畅、明暗关系不清楚;等等诸多问题。那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呢?笔者经过仔细研究,认为问题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课程的安排问题,美术课程安排中缺乏提高学生绘画基础造型能力的系统训练;二是教学的方法问题,美术课堂重欣赏轻实践、重表演轻能力、重审美轻技能等,直接影响了学生造型能力的实质性提高;三是资源的单一问题,教师照本宣科或随意安排教学内容,缺乏技能方面的课堂训练,加剧了学生造型能力得不到提高、一直处于低下的状态。

根据这一现状,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一)学会整体观察

很多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往往只顾盯着某个细节而忽略了整体观察物体。所以在美术课堂上,笔者始终会不断地向学生传授观察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课堂上的反复提醒、督促和训练,许多学生能做到观察先从整体开始,同时也理解了整体观察就是指眼睛要先从物体的整体去看,局部观察就是指从整体看后再将眼睛移到物体的某个局部或某一块面仔细深入地研究观察。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之下,学生就慢慢养成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习惯。

(二)学会物体比较

当学生学会了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后,接下来,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学会对欣赏对象的比较、物体与物体间的比较、物体自身的比较等。这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造型技能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在立方体造型的练习中,通过对物体线条长短的测量比较,解决比例的问题;通过物体外形轮廓特点的比较,解决造型的问题;通过阳光照射的颜色深浅的比较,解决明暗的问题;通过前后间虚实变化、大小的比较,解决空间的问题。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眼力,而且加大了学生对物体造型特点的把握。

(三)学会找到美点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善于用眼睛去发现身边和生活中的美。例如,观察自然风光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自然风光那宁静、壮丽的美;在欣赏照片或美术作品时,让学生发现照片或美术作品中构图的美、角度的美、色彩的美;在阅读古人的诗句时,让学生能发现诗句中蕴含的意境之美。总之,美无处不在,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美点,用心观察、用心体悟随处可见的美。久而久之,在这些美的感召下,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提高,学生的创作之情也会自然而生。

二、寻求资源支持,提高模仿能力

(一)同伴互助,寻求人力资源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模仿是最能较快地提高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对名家作品的临摹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绘画技巧。教师在面向学生示范的过程中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学到步骤和方法,同时及时解决应该注意的问题。不仅如此,根据学生造型能力的高低不同,笔者还分别安排了小组合作、高低搭配、同伴互助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理解、掌握造型表现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二)媒体介入,丰富素材资源

借用媒体,可以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欣赏。通过视频演示造型表现过程,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同步练习。通过各个环节的讲解、分析,学生可以体会构图要求、比例测量、透视知识、明暗技巧等表现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能产生相互比较、观摩、取长补短等互助行为,并能及时纠错,调整完善作品,掌握所学技能,教师也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他山之石,迁移策略资源

当然,提高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还可以“他山之石”来丰富教学手段。如“速-本”策略,人人一本速-本,随地观察、随时勾勒、充实内容、及时展示。在这样的持续速-练习过程中,学生的造型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提升。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学生的造型能力普遍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提升。

三、课程内容重构,提高创作能力

(一)充满生活情趣的创作

美术教材中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有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以加工生活用品为题材的创作内容,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点,如“物品上的画廊”,让学生小组合作,以瓷盘为媒介来尝试绘制图案。同时,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绘画题材形式可多样,不局限于某一种。结果,学生想象力被激发,一幅幅富有创意、生活气息的图案作品呈现在瓷盘上,熠熠生辉。如图1,动物卡通图案;图2-实花卉,图3抽象化的花卉图案。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创作的乐趣,体会了动手的有趣,了解了图案的规律,实践了设计的技巧。

图1

图2

图3

笔者因势利导,在课后,又继续让学生尝试创作了“冰棒棍创意作业”“废报纸创意灯笼” 等具有生活情趣的作品,如此,既唤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又让学生的造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

(二)富有艺术气息的创作

课标指出,好的教学应引导学生从“有趣”向“乐趣”转化,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持久。在美术教学中,造型能力是激发学生乐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诗配画”这一节课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在进入绘画创作环节时,让学生用组画或连环画的形式完成表现诗歌的作业,这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导致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不高。于是,笔者在创作方法与要求上及时进行了调整和拓展。在学生作品中,挑选一些内容感人或有趣味的组画,用相机拍成电子图片,并利用软件中的音频插入匹配的音乐。这种结合电脑进行制作的新颖创作手段深受学生的喜欢,同时又伴着美妙的音乐,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参与度非常高,于是从被动完成作业变为主动完成作业,同时,学生的造型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三)基于心理趋向的创作

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诉求出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小学生有相对稳定的审美偏爱,喜欢看有色彩的图画,喜欢听有情节的故事。因此,在造型创作上,教师要积极配上相关音乐、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态,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例如,尝试在甲鱼壳上画“脸谱”这一内容,教师首先展示了甲鱼壳脸谱作品,初步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搜集甲鱼壳并清洗、晒干;接着,教师在课堂上建构能促使资源共享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既能进行合作探究,又能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在合作创作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作品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展示,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达到从未有的效果。教师课后提问:“脸谱还能表现在其他哪些材料上呢?”许多学生交出了画在乒乓球、蛋壳、瓷盘等物品上的脸谱作品,拓展了创作的空间,丰富了造型的手段。

小学阶段学生在美术造型能力方面的提升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精选课程资源和内容、拓展创作手段和形式,通过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绘制物体造型特点的技能;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临摹与-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使学生把握提升造型能力的方法;然后通过模仿与创作的交替学习,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除了学到新的知识、体验创作的乐趣,还能在造型能力方面不断地进步、提高。

猜你喜欢

物体美术创作
Jazz
美术篇
《一墙之隔》创作谈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