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的“表情动作”与“方法派”表演研究
2022-10-09张大涛
刘 娜 张大涛
意大利裔的美国演员阿尔·帕西诺在影片《闻香识女人》中扮演了双目失明的弗兰克中校。弗兰克中校是曾经的英雄、总统的幕僚,但双目失明后自暴自弃,决定最后一次享受生活然后自尽。他成功饰演这一角色并凭借该片表演获得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第50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他向来不走保守路线,喜欢更具挑战性的角色,把每一次表演都当作是第一次表演。
一、电影表演中被忽视的“表情动作”
阿尔·帕西诺在影片中贡献了近乎完美的表演,他用倔强的言语和动作诠释着弗兰克痛苦的灵魂。在解读他的表演之前,笔者想先引出一个概念——表情动作。斯氏体系指出,表演艺术是动作的艺术,动作一般又分为内部动作(心理动作)和外部动作(语言动作和肢体动作)。这种划分适用于舞台表演,但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影演员面对放大自己所有优缺点的摄影机,该如何运用内外部动作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尤其是电影的特写镜头,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演员的每一次呼吸、眉毛的抖动、抿嘴等细微的面部表情都会被捕捉到。
(一)“表情动作”不同于“表演情绪”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很少提及“表情”这个词,在高校表演教学中甚至有些避讳,提到“表情”一般会想到“表情情绪”,会想到过火的、直奔结果而去的表演,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表演情绪是指演员缺乏应有的内心体验和真情实感,对人物性格、规定情境缺少准确的分析和把握,直接影响表演结果。表情动作是要求人物应有内心依据作为支撑的,是心理动作的外现。最清晰地展现表情动作的镜头是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巴拉兹曾说过“特写不仅使人的脸部在空间上同我们更加接近了,而且使它超越空间,进入另外一个新的境界,即心灵的领域——‘微相学’世界”。特写镜头不仅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空间上的距离,更可以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这是电影艺术特有的视觉表现手段。
演员可以通过特写镜头,把体验到的人物情感精准地表现给观众,更有利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展现,因为人的表情动作是直抵心灵的。如影片中弗兰克准备饮弹那段,查理劝说无果与他争夺手枪。弗兰克拿枪指着查理说:“你不想死。”查理说:“你也不想。”这时特写镜头中弗兰克的盲眼渐渐噙满泪水,他说,“给我一个理由。”查理说:“我给你两个。你跳探戈和开法拉利比我见过的任何人都棒。”弗兰克听后长舒一口气,脸上的表情放松下来,嘴角漾起一丝微笑。查理趁机再次让他交出枪,弗兰克有几秒的挣扎沉默,抿了抿嘴唇,始终没有让眼里的泪水流出来。在他终于决定放弃自尽时,泪水才悄悄地划过脸庞,与泪流满面的查理一样,这是劫后余生的释然。这些细微的表情变化,含在眼眶中浅浅的泪花,如果不是电影如此近的特写镜头,观众是不会注意到的。通过人物脸部的特写,观众近距离观察着人物脸上的细微变化,而这种外在变化恰恰是内心变化的外现。观众与角色之前的银幕壁垒似乎被打破,沉浸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同呼吸共命运。
(二)最富表现力的表情动作——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阿尔·帕西诺在影片中虽然扮演的是个盲人,但透过他那双看似空洞无法聚焦的大眼睛,观众又能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可见眼睛一直是艺术表达中传神的关键点,是电影表演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手段。导演张艺谋曾说:“演员的这双眼睛最重要。大银幕是什么?我告诉你,大银幕是演员去表演人物,是把人的眼睛放大几万倍;它跟电视剧不一样,电视机才多大面积?大银幕真的可以让眼睛超过你看人的程度。大银幕是放大几万倍,那个心灵窗户打开得很彻底。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影片中弗兰克虽然双目失明,但他的眼睛炯炯有神,而且在必要的时候似乎让人觉得他与常人无异。例如在飙车段落中,弗兰克被交警摆停,接受询问。弗兰克按照声源的方位投去了自己的目光,交警顿了几秒后竟然认定他就是一个正常人,起码不是盲人,两个人还一直在进行“眼神交流”。这说明警员感受到了弗兰克发出的“视线”。这个段落中,观众大部分与同样是旁观者的查理心理一致,一方面静观事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心里暗自期许警员千万不要发现弗兰克是盲人。既然弗兰克的视线可以被感知,那么这就保证了叙事的可进行性。导演也在弗兰克在与他人“眼神交流”时采用正反打镜头,表现得如同他是正常人一样。
在影片中,弗兰克第一次出场就表现得不太好相处。在镜头给到他之前,观众凭借他粗鲁的态度、不雅的用词,很难对这位主人公产生好感。镜头摇到窗户,弗兰克陷坐在沙发中,窗外的阳光一半洒在他的脸上,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他说:“靠近点,我想看清楚。”拿酒瓶、倒酒、弹烟灰、开音乐等一系列的动作娴熟流畅,观众此刻甚至不太会注意到他的眼睛看不见。当然,仅从外部动作看,弗兰克处于自己熟悉的环境,对东西的摆放比较熟悉,这很好理解。但仅看外部动作而不分析心理动作的话,就容易错失挖掘人物内心动机的机会。罗西太太叮嘱查理,如果弗兰克站不起来不要去扶他。当查理下意识去扶弗兰克的胳膊时,他像触电般把手臂撤回,情绪激动地说:“如果再碰我就宰了你,小混蛋!”他虽然眼盲但能够生活自理,他粗鲁野蛮、抽烟酗酒,不需要人扶他,这一切都表明他不需要别人的同情。虽然自己眼睛看不见,但是一切事情还在自己掌握中。他用军队中命令的方式跟查理喊话,往日的英雄与现在的落魄更是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唏嘘不已。正是有了这个心理动作做支撑,他才能在生活中做到万无一失,才会有那么完美的探戈和疯狂的飙车。他所做的一切都在证明,“我能行”。
同时,我们来分析一下经典的探戈场景中,弗兰克细微的表情动作的变化。
图1是弗兰克在餐厅向一位漂亮女郎发出探戈邀请后试探、等待的表情动作;图2是弗兰克与女郎跳舞之初的表情动作,可以看出他瞪大眼睛,专注地盯住某一处,嘴巴紧紧抿住,这是人在认真做某一件事时的表情。他进入舞池前跟查理确定舞池的大小及陈列,以确保弗兰克能万无一失地完成这次共舞。在漂亮女性面前,爱面子的弗兰克可不想因为自己的眼盲而出糗。图3是探戈进行到一半,一切都很顺畅,在弗兰克的带领下二人配合默契。弗兰克渐渐放松下来,虽然还是用力睁大了眼睛,但眼里和嘴角的表情动作都分明浮起了笑意。图4是二人一曲舞毕,弗兰克嘴张开大笑,眼睛也是满满的笑意,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让他的表情动作产生变化,观众感受到他内心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全片弗兰克为数不多的开心大笑的表情。整场戏没有台词,有的只是动人的音乐,二人优美的舞姿,但是从弗兰克表情动作的一系列变化中,能够体会到了他内心活动的细微变化,让角色更具鲜活魅力。
图1
图2
图3
图4
二、方法派的人物塑造方法
阿尔·帕西诺出生于纽约的一个意大利裔家庭,6岁时父母离异,跟母亲及外祖父母生活。他坦言母亲对自己影响很大,经常带他去看电影,他也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影片中的人物,这是他最初的表演启蒙。26岁时,阿尔·帕西诺考入纽约著名的“演员工作室”。方法派创始人李·斯特拉斯伯格和奥斯卡影帝查尔斯·劳顿教授他表演。作为方法派的代表人物,自此,帕西诺的表演天赋得到充分挖掘和培养,与表演结下不解之缘,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大放异彩。
(一)情绪记忆
马龙·白兰度的表演对阿尔·帕西诺影响很大,《欲望号街车》《码头风云》以及两人合作的《教父》,让他明白要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注入角色中。
方法派训练出的演员,以细腻、真实、准确、充沛的情感见长。李·斯特拉斯伯格希望通过对演员的身体这一创作工具的训练,加强演员内在的培养,使其对情感以及刺激情感的外部因素更加敏感。这样即使情感表达受阻,也能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情感储备,抑或借鉴他人的情感经验将其转化为角色的情感。他既要求演员有极强的创作欲望,又主张给演员足够的创作自由和空间。在演员创造角色时,调动自己过去体验过的感情和激情的记忆,唤起人物相应的情绪和情感,斯坦尼称之为“情绪记忆”。
阿尔·帕西诺童年生活的孤独与不幸,以及坎坷的经历造就他敏感、内向的性格。他将自己的这些经历都外化为自己的表演,融入自己所塑造的每一个角色中。阿尔·帕西诺6岁父母离异,22岁母亲去世,同年外祖父去世。亲人的接连离去对他打击很大,他萎靡不振、不吃不睡,只是不停地喝酒。失去亲人后,他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压力,开始四处漂泊,挣扎于社会底层,内心敏感脆弱,外在表现出来的却是极度的叛逆。12岁时,他整天与学校的混混为伍,抽烟喝酒。影片中的弗兰克何尝不是这样呢?因为职务晋升问题喝酒后训练,不慎引爆手榴弹导致失明,曾经的辉煌毁于一旦。弗兰克的内心不是没有悔恨,这是他永远不愿提及的伤痛。但是这个伤疤却在感恩节这天,被并不欢迎他的亲人残忍地揭开了。他想在离开这个世界前住豪华酒店、坐豪车、跟亲人告别……一件件完成自己的遗愿清单,可是外在的物质无法弥补他内心的孤独。去见哥哥一家时,他让查理进门时注意看他的脸,又补充一句“啊,他爱我。”可见他貌似强大的外在表象下,是一颗敏感脆弱、渴望亲人关爱的心。
(二)性格化表演
狄德罗曾对演员的素质提出要求,希望演员“鞭辟入里,绝不敏感,有模仿一切的才能,或者说,有扮演任何种类性格与角色的无往而不相宜的本领”。演员,作为形象的创造者,理应创造出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向观众展示自己。斯坦尼认为,性格化就是拿来隐蔽人本身的那种假面。一切演员,应该毫无例外地再体现和性格化。
阿尔·帕西诺特别注重“倾听”的作用,他认为“倾听”与“诉说”同样重要。倾听能让你避免陷入表演的套路,时刻保持新鲜感和活力。谈到《闻香识女人》中弗兰克一角的性格化塑造,他说自己挑选角色的某种特质,并往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为了演好盲人,演的自然,他没有选择外部的遮挡,而是观察自己小女儿的表演,并去盲人机构观察盲人的外部特点。在表演时先闭着眼睛演,然后再睁开眼睛看向别处演,注意力集中于要做的事情,最后竟然因为太过投入表演而受伤。
与此同时,在弗兰克一角的性格化塑造上,他分别在语言和形体上下了功夫。首先语言上,他不时地展现出军人命令式的说话方式,这是符合角色身份的语言处理。同时对于脏话的运用,展示出弗兰克烦躁、压抑又不知如何释放的内心世界。他还不时地说几句让别人尴尬不适的荤段子。美国心理学家和脏话专家迪蒙瑟杰曾说:“咒骂是人类的原始本能,甚至是人类灵魂的止痛剂,因为咒骂能让我们的脑子自由。”脏话是攻击愿望的满足,越是压抑、痛苦、愤怒,越需要突破口。他还巧妙地设计了独具角色特色的语气词,“Hoo……ah”和语言结尾处的“哈!”这成为弗兰克这一角色非常鲜明的语言个性标签。
形体设计上,他既保留了部队军人走路的挺拔,又有瘫坐在沙发里的慵懒,既有跳探戈时的优雅,又有绝望后的东倒西歪、狼狈跌倒。他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矛盾立体的弗兰克。
(三)细节刻画人物
在演员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一个真实的、符合人物的细节,是帮助演员把握角色、掌握人物基调的切入点。一个准确的细节可以激起演员对人物的真实的内心体验,从而帮助演员找到人物的外部表现形式。对于观众来说,演员做出符合人物的细节动作,会有助于角色的呈现,使观众相信虚构人物的真实性。就像斯氏所说,小的真实会引起更大的真实。
弗兰克带着查理来到华尔道夫酒店,他扶着查理的胳膊,边走边说,他的行走速度与正常人差别并不大。在进入电梯门时,他的肩膀在电梯入口处的墙上撞了一下。这个细节并不起眼,但在抽烟、喝酒、找女人无所不干、无所不能的弗兰克面前,观众似乎已经弱化了弗兰克是盲人这个事实后,再次提醒一下,这是一个骄傲倔强的失明者。
接下来的飙车段落,在表演细节上阿尔·帕西诺是这么处理的:警察走到跟前,弗兰克先是抬眼看了警察的方向,警察没有察觉出异样,因为弗兰克的盲眼似乎能发出“视线”。弗兰克递证件时也只是把证件放在胸前,递向警察的方向。警察接过证件盘问,前面的交流一直很顺利,但在警察递回证件时,弗兰克根本不知道,并没有接过来。这让查理和观众都捏了一把汗。
还有搀扶胳膊这个细节。查理和弗兰克认识之初,查理出于好心去搀扶他,弗兰克极度抗拒,并出言不逊。影片最后,弗兰克和查理从校内法庭离开,查理手轻轻扶住弗兰克的臂弯,然后顺势让弗兰克挽住自己的胳膊。一个小小的细节,造就了更大的真实。通过这个细节也能看到弗兰克的变化,他不再执拗于自己的残疾,而是选择与自己和解,以包容、乐观的心态生活下去。
结语
如今,年过八旬的阿尔·帕西诺依然活跃在银幕上,获奖无数的他早已不需要这些来证明自己。将演戏视为毕生追求的他,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人生。岁月可以让《教父》中那个面目清秀的年轻人,变成《威尼斯商人》中那个满脸皱纹、饱经沧桑却让人既恨又怜的犹太商人。2021年5月,81岁的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电影《古驰家族》杀青。虽然已过了演员表演的黄金年龄,但是他塑造的一个个经典角色会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