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新闻改编电影中的虚实相生之美
2022-10-09王亚玲
王亚玲
于2021年7月上映,由中宣部国家电影局主抓、国家卫健委和国家疾控中心专业指导的《中国医生》是一部承载着记录功能的电影。这部根据2020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以当初武汉疫情处于“暴风眼”当中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为代表,讲述了医务工作者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中奋勇而出、不顾自身安危、舍小家顾大家守护国人生命安全的感人故事。
在电影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新闻与电影之间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下新闻与电影在新的社会时期相互融合产生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电影类型,即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有其独特魅力。就《中国医生》这部电影而言,它既具有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又有加工虚构情节故事的艺术性,是在文本故事真实与电影艺术虚构间探索和寻求平衡与统一的代表作。特别是在“重大主题”影视剧创作趋于常态化的语境下,其主流价值观传达和市场价值双重诉求的实现,值得思考和探究。
一、新闻事件在影视中的真实反映及其艺术特征
(一)基于真实新闻事件的影视创作
2019年末至2020年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并蔓延至全国。先是2019年12月“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新闻成了全网热点,到1月22日国新办在新闻发布会上传递出的“原则上建议外面人不要到武汉,武汉市民无特殊情况不要出武汉”的鲜明信号,最后1月23日凌晨,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告:10时起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封城”……这一系列的疫情新闻事件,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电影人也不例外。
面对这至今还影响着全球的灾难性疾病,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坚守一线的各战线党员干部群众,外卖小哥、社区志愿者等,以迅雷之势开展了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抗击疫情战役。而承载着记录真实事件功能的新闻媒体,通过不同形式,全方位地刊发出若干有关新冠肺炎疫情人、事、物的新闻报道,让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得以真实客观地记录下来。
特别是武汉“封城”,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一个人口千万级别的大城市采取最严厉的防疫措施,让武汉一夜之间摁下了“暂停键”,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焦点。武汉是中国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在对抗来势凶猛、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人类表现出的坚强、不放弃、勇敢无私、携手同行、守望相助等美好品质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下得以传递。同时,人类面对未知病魔的迷茫、无助、恐慌甚至绝望的心理也呈现出来。有关于战疫的每一新闻事件的背后,记录的不仅是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战疫成果,更是中华民族在抗疫史册上写下的悲壮雄浑的篇章。
从新闻事件到改编电影的诞生,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就是中国核心价值体现最基础、最扎实的原型代表。总之,“作为影响全球格局和世界历史的重大自然灾难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从世界史意义上对电影文化与审美提出了叙述、记忆、反思这场灾难的要求”。
正是在叙述、记忆、反思的多重诉求下,“武汉刚刚解封没多久,影片执行制片人就带着编剧和其他主创们抱着厚厚的采访提纲来到武汉。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到武汉市肺科医院……主创们几乎走访了当地所有的医疗机构,采访了很多参与抗疫的一线医务人员”。最终,《中国医生》电影的创作团队经过对1000多个真实素材筛选,将故事定格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身上,通过与金银潭医院相关的人、事、物,全景展现武汉各医疗机构、国家援鄂医疗队、疾控队伍及普通民众波澜壮阔的抗疫故事。
(二)新闻事件在新闻改编电影中的虚实构建
作为新闻衍生品,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注定不能与原有的新闻传播割裂。归根到底,新闻事件改编电影之所以在上映后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与新闻真实性密不可分。从几年前把新闻事件改编成电影的代表《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亲爱的》等即可窥见一二。
观众通过新闻事件改编电影了解新闻事件,新闻改编电影则从多方面向社会阐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延伸了新闻触角。同时,通过电影叙事艺术,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以戏剧化的方式“还原”,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二次传播,唤起观众对新闻背后意义的再思考,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具体到《中国医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新闻真实在影视中的“真实”呈现
《中国医生》上映后,各大主流媒体对其电影创作过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和报道。比如影片中让医生看了都觉得自己仍在医院工作感的医疗场景。《中国医生》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医疗场景,如金银潭医院、方舱医院,都是严格按照医院建造标准打造,甚至由专业医院改造,验收合格后才投入拍摄。只有环境真实还不够,演员也必须“真实”。群演大部分都是真正的医务工作者;另外,创作团队在拍摄前就将主要演员全部送去专业场所进行严格的医疗培训。除此之外,影片中与医疗设备相关的氧气、水、电均为接通状态,人、事、物一一“真实化”,最终呈现出让观众如在(医疗)现场的身临其境之感。对于影片中的还原塑造,简直堪称现实世界在影视艺术世界的“真实再现”,这对于影片中人物心理活动、人物形象塑造、影片思想传达等起着不可估量强调或者烘托作用,也更直接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现实,与大众产生共鸣,实现改编电影的社会价值。
2.新闻真实与影像艺术真实之间的虚实互换
在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中,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极具挑战性。一方面,电影中的人物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真实可感,经过新闻的第一次传播,已经“家喻户晓”,在大众心中已有形象。另一方面,从电影艺术角度来说,原新闻事件中的人物,需要重新塑造构建成符合电影叙事表达的新的人物形象。
从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虚与实关系对此进行考察,在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路上,两者之间可谓是“实者虚之”与“虚者实之”的完美互化。柏拉图的三重世界中的理式世界认为,永恒的真理原型世界我们永远也见不到,但我们可以看得见易朽的真实物质的模仿理式世界和模仿现实物质世界的艺术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事件和改编电影之间形如对“模仿”的再“模仿”。
在《中国医生》中,张涵予饰演的张竞宇角色原型就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武汉专业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第一时间承担了武汉市防疫重任,成为武汉疫情的“风暴眼”。作为院长,张定宇以“渐冻”之躯冲锋在前,带领医院干部职工救治了2800余名患者。张定宇这种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国之医者精神,感动了无数的国人。然而,张定宇是一院之长,也是丈夫,是朋友,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影片通过他躺沙发吃泡面、与深夜患新冠妻子视频时的泪流满面、独自一人在楼梯间摔跤等虚构的影视叙事,把张定宇现实生活中平凡的一面成功塑造了出来,立体可感。
不仅张涵予饰演的张竞宇有角色原型,袁泉饰演的文婷、朱亚文饰演的广东援鄂医生陶俊、李晨饰演的上海援鄂医生吴晨光都取材自真实人物,但影片同样经过影视艺术的重塑功能,将这些角色原型以联想、想象的艺术虚实相生的手法,把真实新闻中的人物转化成影视艺术中的“真实”人物形象,呈现给了观众。观众又通过影视,进一步了解这些存在于现实世界、来自新闻事件中的抗疫先进典型。
二、新闻真实与影视艺术的虚实结合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虚实相生的运用,向来是电影惯用的手法。在电影艺术中,它们时而相异,时而相辅相成,时而对立统一,对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医生》这部电影中,尽管医护群像有现实生活的原型,有真实载体。但影片在反映普通群众面对疫情突袭时,却有意思地虚构了金仔、小文这对夫妻,他们是病患群体的主要表现对象。这对虚构的夫妇,在影片故事情节冲突、主角形象塑造、主体思想表达等方面都是重要的承担者。以“孕妇+新冠患者”定位的小文为例,通过她看诊、确诊、病危直至痊愈的过程,表达出同他们一样的大多数患者在面对未知疾病时的紧张、无助和绝望,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医生在救治其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虽然这对角色完美嵌合于故事主体之中,但仍是对现实生活的虚构,导演将更普遍的遭遇和更特殊的状况置于虚构的人物上,使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熟悉记忆的侧面,反而比纪实性表达更为直接、尖锐”。
不仅金仔、小文夫妇是虚构的人物形象,由张子枫饰演的张小枫也是一名虚构的普通群众。影片中,张小枫父母染疫离世,当她收到医院下达的父母死亡通知的那一刻,脸上没有太多表情,没有大哭大闹,没有那种失去双亲歇斯底里的大悲大痛。然而,就在她握着爸妈仅有的遗物平静地说出:“叔叔,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残酷的疫情对普通人带来的巨大创伤顿时越屏而出,电影的悲剧美学在此时达到了一个新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们都是虚构的银幕人物,在新闻事件中,都有原型可追寻。根据新闻报道,如被称为“生命摆渡人”的顺丰快递小哥汪勇,在武汉封城的76天里,义务接送医务人员、号召同事坚持高质量完成每日快递投送。银幕中的金仔,可以说是以汪勇为代表的快递小哥缩影。失去双亲的张小枫处境,则是影片对新闻报道中武汉一家四口皆感染新冠逝世的普通人类的深情怜悯和同情。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显然,《中国医生》在取材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进行重新虚构塑造时,并没有将影视艺术的悲剧美学发挥殆尽,而是有选择地做了温情的留白,给予观众以生活的希望。
电影《中国医生》海报
三、“虚实相生”艺术与新闻真实嵌合后的价值表达
看过《中国医生》的观众都表示,电影虚实结合,影像资料与后续电影影像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看完傻傻分不清虚拟与现实。凡观看影片的人,对影片中在重要时间节点配以大量字幕说明和真实影像资料印象深刻:空无一车的长江大桥、各地援鄂的队伍、在建的火神山医院、实时穿插的央视新闻等,这些都是当年的疫情实景,如今又成为了影视中的“虚景”。这种虚实的统一,让观众不自觉地代入到当年恐惧无助的残酷现实中,思绪万千、无限感慨。然而回到电影本身,虽然现实疫情还在继续,但当年疫情肆虐造成的“寒冬”与“黑暗”,已成为不可追忆的往事。电影所传达给大众的,更多是对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战疫取得重大阶段成果的喜悦,以及在战疫中以医务人员为代表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芒。而这,正是新闻事件改编电影虚实艺术运用的超越性表达的魅力。
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无端地遭受着严峻的考验甚至威胁。以张定宇为代表的医者银幕形象,他不忘初心、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早已通过广泛的新闻传播深入人心,但经过银幕张竞宇的再次塑造后,白衣为甲、大义逆行的国之医者形象更加突出,生动感人。还有文婷、吴晨光等其他医者代表,也从不同角度反衬出医务人员忠诚尽责、“舍小家”为“大家”的可歌可泣精神。这是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国医生》的一大社会价值。
其次是对具有全民记忆的抗疫英雄群像的塑造。疫情暴发之时由于恐惧害怕逃跑又回来的金银潭医院保洁员、小区封闭后不想接单最后却号召同事为居民购买和配送生活物品的快递小哥金仔……这些通过新闻报道并不陌生的真实人物,在《中国医生》银幕中都得到呈现,他们不是主角,却又都是主角,在银幕虚实结合的再塑造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心怀“家国天下”,构筑了主旋律电影《中国医生》所具有的独特电影美学。
最后,是对举国上下驰援武汉战疫的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情讴歌。“国家可以把家底都拿出来,就要把病人一个一个救活!”梅婷饰演的国家卫健委武汉专家组负责人台词不多,但这一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最终使得武汉这个英雄的城市渡过难关。因此,《中国医生》“既从医院和医疗本身展现了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理念,也从政治和社会层面展现了制度优势和国家自信;其中蕴藏的振奋激昂的精神,既是对疫情创伤的疗愈,也是对共通的人类意志的礼赞”。
结语
在当前复杂的影视生态语境中,真实新闻事件已经成为改编电影的一大创作源泉。纵观近年来成功的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和社会关切度能够为银幕中的虚构话语带来更多的赋能。把新闻事件改编成电影通过对新闻真实的构建与重塑,让二者完美融合统一,对于电影表达和叙事张力极具助益。尤其是对于主旋律电影而言,在传达社会积极价值的导向时,能够对把脉时代之变和群众关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