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属之声》的“噪”与“静”:自我救赎下的人生体悟

2022-10-09李茜茜

电影评介 2022年7期
关键词:声景耳蜗噪音

李茜茜

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奖两个奖项都被《金属之声》收入囊中,这部由Darius Marder执导的剧情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摇滚乐队的鼓手突然失聪后的残酷故事。影片运用了特殊的声音技巧,模拟了一个正常人突然失聪后要面对的“静默世界”。《金属之声》的可贵之处在于并没有执着于讲述听障人士的悲惨生活,而是通过对声音的切换塑造了一个声景空间,互动式地感染观众,调动观众在“噪”与“静”的变换过程中思考人生。

一、声景空间的构建

声景,研究人、听觉、声音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声景重视感知,考虑积极和谐的声音,将声音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艾米丽·汤普森在《现代性的声音风景:美国1900-1933年的建筑声学与听觉文化》中解读为:“我将声音景观定义为听觉或听觉景观,与景观一样,声音景观既是一个物理环境,又是一种感知环境方式;它既是一个世界,又是一种文化,是为了理解这个世界而构建的。”声景不是仅指声音,其更多地侧重于声音、环境和人的感知之间的关联。在视听影音的虚拟世界中,声景能够更好地诠释影片故事,更容易为角色搭建活动的空间场景。《金属之声》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声景的作用和价值,其收音之精细,模拟之逼真,表现之细腻,都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感知

加拿大学者莫里·谢弗的《声景:我们的声音环境和世界的调谐》中提出用三种原型组成完整的声景:首先是标志声,指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为某个共同体所独有的或具有标志性特征的声音;其次是基准声,指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声音;三是信号声,指人们相互警示、相互提醒的声音(在电影声音设计中,信号声可以被认作为前景声,而基准声可以被认作为背景声)。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原型声都包括了自然之声和生命之声。《金属之声》仿若表演了一个关于声音的魔法,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在拍摄时大量使用了接触式麦克风,这些微型设备被藏在主角Ruben的嘴里、衣服里甚至靴子里,用以收集身体所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感知声音是听障人士的声音世界里重要的一环,在听障社区里,老师带着孩子们通过感受钢琴的震动上音乐课,Ruben和孩子在滑梯的两端通过敲击滑梯交流,都是对听障人士感知声音方式的呈现。类似的情节在《健听女孩》中也有所表现。父亲通过摇滚乐震动椅子的节奏来“听”音乐,通过触碰女儿的喉咙来“听”歌等。不过在《金属之声》的声音设计中,营造了两种感知情境之下的不同声景:一种是正常人听到的声音,一种是Ruben耳中的声音,随着Ruben的失聪,观众不得不和他一起感受压抑沉闷的失聪世界,去调动感觉器官去感知日常世界中微弱的声音。《金属之声》是高明的,它没有空洞地表演一个静默的无声世界,而是模拟听障人士的真实听力,尽量去还原,让观众参与对声音的感知,增加观影的沉浸感。为此,导演里尔斯·马德尔和尼古拉斯不仅亲身体验过长达20分钟的消音室里的绝对静默,还同医生以及听障人士深入地交流过,以试图亲身感受到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二)记忆

《列子·汤问》有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故事中韩娥的歌声优美动听,人虽已离去三天,依旧绕梁不绝,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人耳对声音的记忆。影片里,乔告诉Ruben,越战时一颗在他耳边爆炸的炸弹导致他失聪,可他至今仍然记得当时他听了什么音乐。声音对于乔这样后天失聪的人来说,是可以形成一种记忆的。影片中,Ruben的医生告诉他,他的音量辨别能力右耳还剩28%而左耳还剩24%,意即在Ruben的耳中,不是完全听不到声音,仅剩的音量辨别能力使他的声音世界变得又低又闷。影片用混音的方式呈现了这种仿若被封在玻璃罐子里的沉闷窒息的声音,在重现听障人士听力世界的同时也让观众亲耳感受到了听障人士的痛苦。而人工耳蜗也并非我们所以为的能够真正代替人耳听到声音,影片中医生的解释很清楚,只是让你的大脑以为真的听到了声音,而耳朵的功能并没有恢复,这一点从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中也可以知道,它由体外的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种电子编码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兴奋听觉神经以达到恢复或重建听觉功能的目的。事实上,人工耳蜗通过电子手段刺激听觉神经模拟了记忆中的外界声音,并非真实的声音。影片中那种带着金属声的噪音尖锐刺耳,比Ruben未装人工耳蜗前更让人难以忍受。如果说之前的声音是表现听障人士的痛苦,那么后来的声音就是一种折磨,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变换

对听障声音世界的模拟并没有贯穿影片的始终,导演的声音处理是分别从正常人的视角和听障人士的视角两方面出发的,随着主客观视角的切换,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沉闷,这是影片中的听点设计。随着听点的不同,环境和声音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将Ruben由刚刚失聪的惶恐不安,置身于听障社区的格格不入以及安装人工耳蜗后的无所适从逻辑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观众的视角也随着听点的变化不断地抽离和融入,沉浸式地感受着Ruben的各种变化。米歇尔·希翁提出,声音的意义不能脱离画面而独自建构,在“视听契约”中,声音给电影增添的任何色彩都会被观众以视觉的形式感知和理解——声音做得越好,影像在观众的心目中就越好。影片结尾处,充满着金属噪声的城市喧嚣又烦躁,Ruben摘下人工耳蜗,世界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镜头再次给到高高的钟楼,嘈杂与安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路边无声玩耍的孩子,大树后的艳阳高照,宁静又温馨。这一刻的宁静不仅仅是Ruben达到了自我的和解,也拯救了观众,观众仿佛和Ruben一起重获新生。《金属之声》中完美的听点设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声景,声音、人物、情境深度交融,从解构到重构,从惶恐到和解,使影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声景叙事的互动体验

《金属之声》的叙事线索清晰,围绕主人公Ruben的听觉变化构成的声景和听点设计展开情节,以失聪前、失聪后、手术后三个标志性的时间点形成叙事框架,将以Ruben为第一视角的声景与以观众为听点的正常声景相结合,引导观众走进听障人士的声景空间,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

在Ruben失聪前,影片展现了两个重要的声景空间,一个是嘈杂的乐队演出现场,一个是温馨的房车空间。嘈杂的演出现场夹杂着各种噪音,而最为刺耳的巨大声响正是Ruben的主业——架子鼓,刺耳的金属声里Ruben卖力地敲击,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这个声景中都被充斥着各种噪音,这是导致Ruben失聪的最大根源,也为之后Ruben要面对的失聪生活提供了鲜明的对比,更揭示了失聪给Ruben所带来的异于常人的巨大伤害的缘由。另一个声景即是Ruben和女友居住的房车,这个房车不仅仅是两人的家,更承载了Ruben及女友两个人的梦想,影片强调了榨汁机、热水壶、浪漫温情的音乐等细琐生活发出的声音,用独特的收音手法反衬出房车的温馨静谧。影片通过镜头语言描述Ruben对音响设备的精心保养过程,从他细心的程度表现出Ruben不仅仅把音乐当成是工作,更是发自内心的真心喜爱。两个声景把Ruben的背景和情感交代得清清楚楚,虽然台词少得可怜。尼古拉斯把微型麦克放置在各个位置,将生活中微弱细小的声音尽数收纳并放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声景,即便弱化了语言的力量仅仅通过视觉和听觉叙述也恰到好处。

Ruben失聪后的声景技术运用更为出色,也是表现Ruben内心挣扎的重要情节。影片以Ruben为听点构建起的声景从第一视角展示了Ruben听觉出现问题后的一系列戏剧冲突。作为一个鼓手,听觉是他赖以生存的必备资源,丧失了听觉不仅仅会导致Ruben的身体产生残疾,更剥夺了他的艺术生涯和收入来源。Ruben的需求与听障互助社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理念相悖,即便他的内心已经被听障社区的“无声”所打动。特别是在滑梯上与小男孩互动时,沉闷的敲击声一下一下引起了Ruben的注意,在小男孩一再地敲击滑梯的金属声音的要求之下,Ruben终于接受以滑梯为鼓敲起了鼓点,沉闷的鼓声仿佛敲在他的心上,感官虽不舒服,但Ruben烦躁的心却一点点得到平复。影片适时地切换回正常声景,松弛下来的听觉器官让画面一下子变得温馨又宁静,也表征着Ruben在逐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可是,他依旧选择了不惜卖掉和女友的房车也要安装人工耳蜗,影片不断切换两个角度的听景,让观众参与了他内心的挣扎,不是Ruben不能安心接受失聪的事实,而是他不可以放弃他和女友的艺术生命。

人工耳蜗并没有拯救Ruben,人工耳蜗的缺陷使得他陷入了一个高频扭曲的噪音世界。此时的Ruben的听景空间变得异常烦躁,与听障社区宁静的听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与正常听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女友Lou的歌声让Ruben彻底明白,人工耳蜗无法让他们回到从前。三个声景的巧妙对比形成了影片的深层次含义:充满金属噪音的现实世界与宁静的内心世界之间的抗争。影片结尾,Ruben在清晨离开Lou的家,一个仰拍的广角深镜头,Ruben一步步沿着盘旋如迷宫般的楼梯拾级而下,声音与影像相结合,既象征了Ruben告别过去,又表明他走出“心之迷宫”。

三、“噪”与“静”的意义指向

(一)“噪音”与焦躁

正如影片名称《金属之声》一样,整部影片充斥着“金属”的噪音。“噪”是声音层面上,乐队震耳欲聋的金属表演噪音,失聪者沉闷的金属噪音,人工耳蜗尖锐的金属噪音,无不从声音层面上营造了一个“噪”的声景环境。“躁”则是心态层面上,噪音笼罩下的心态是逐步崩溃的,乐器的噪音可以终止,失聪后的噪音却无时无刻不侵扰着Ruben,无法停止无法逃脱,Ruben只能从对失聪的恐惧一步步走向焦躁、烦躁。他打砸房车发泄内心的恐惧不安,在乔的办公室里发疯似的捶打面包和墙壁以迫使自己安静下来。而最为糟糕的是Ruben倾注所有希望的人工耳蜗非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带来了更为尖锐的噪音,扭曲的视听环境给Ruben带来了极大的落差,宴会上的Ruben更显得格格不入。声音层面的变化带动内心层面的焦躁,Ruben通过身体为中介发泄内心的情绪,从而形成情动的艺术效果。情动的概念最早由斯宾诺莎提出,他认为情感即是身体的感触,这些感触会使身体活动的力量增进或减退,并随之带动情感或感触观念的增进或减退。德勒兹从艺术领域的角度解读情动理论,形成了建立在“情动”基础上的艺术观,即将“身体感知”作为艺术理论研究的核心。影片以“噪”表征“躁”,以“躁”呈现失聪患者的本心,正如乔所说“听障并非是需要修复的问题,真正的阻碍只存在于人们心里”。

(二)“无声”与宁静

与“噪”相对应的便是静,影片同样采用了声音和内心两个层面来叙述“静”。声音上的“静”即“无声”。“金属之声”的“无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鸦雀无声”,而是模拟了听障人士的感官“无声”。为此,导演里尔斯·马德尔和尼古拉斯不仅一起去亲身体验“无声”空间,而且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与听障人士深入交流,从感官上确定两种听觉的不同,以达到最大程度上的还原。《金属之声》在描述听障人士的声景上是与众不同的,获得第9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健听女孩》同样聚焦于听障人士,也采用了以聋哑人为第一视角的声景技术,长达一分钟的无声镜头用以表现聋哑人的听觉世界,但两部影片采用了不同的“无声”手法,其叙事作用也大不相同。

《金属之声》以“有声”表现“无声”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以“无声”入情,以“无声”来探讨追寻内心的宁静。内心层面上的宁静是《金属之声》声音处理的最深层次上的意义,听障社区的乔以及所有聋哑人都在努力克服身体上的残缺,追求内心层面上的健康,“听障并非是需要修复的问题,真正的阻碍只存在于人们的心里”是社区人的共同意识,他们互帮互助的目的不是恢复身体上所谓的健康,而是寻求精神层面上的强大,克服心理残障。乔将Ruben手术的事视为背叛,是对他们所持理念的背叛,而Ruben直到影片的最后摘下人工耳蜗的那一刻才真正明白,乔所追求的内心宁静的深层次意义。

四、空间延拓后的自我和解

声景空间的构造不是对环境空间的“复制”,而是通过有效的调度、镜头语言的设计、声音创作等去表现人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金属之声》所营造的声景空间既是角色的生存空间又是观众感受和认知的空间。影片减少了人物的对白,却放大了环境声音,通过环境声音的变化和整体的协调性来感受人物的情绪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打破镜头的局限,重构人物的空间构图。例如,听障社区中持续的虫鸣声打破了室内室外的空间界限,且通过虫鸣声音的大小变化还可以探知人物的空间位置,同时也反衬出听障社区的温馨宁静,更彰显出社区追求内心宁静的文化内涵。

当处于前景的人物主体发出背景声音,处于背景视觉的人物主体发出前景声音时,根据声音的透视原理,视觉和听觉的反差便会营造出一个空间宽广的感觉。影片的结尾处,Ruben孤身坐在广场上,视觉画面很简单,空间有限,但周围嘈杂的人声、车流声以及喧闹的钟楼声、背景的风声,在扭曲的人工耳蜗中,丰富的元素扩大了视听空间,开放式的空间感与格格不入的Ruben形成鲜明的对比,压迫感扑面而来,促使人工耳蜗和Ruben的戏剧冲突达到最大化。

《金属之声》是嘈杂的,也是温情的,是悲惨的,也是治愈的。《金属之声》无比真实地将负面情绪、负面创伤毫不保留地摊开。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挣扎,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坚强的毅力和聪明的智慧。乔建立了听障社区,他以及社区中的小伙伴们互相救助,拯救心灵上的创伤,他们极力摆脱听障是残疾的理念,从心理健康上探求自我拯救和相互拯救的道路,虽然艰难,但他们义无反顾地坚持着。Lou着墨不多,但也是一个坚强的自我救赎的可怜人,吸毒的经历,与Ruben的相依为命,是她逃避悲剧童年的手段,而与父亲的和解也是和自己的和解,是对父亲的爱的认可。与Lou相比,Ruben的自我救赎之路坎坷复杂,乔问Ruben:“在我的房间坐着的那些下午,你没有感受到片刻的平静?”这是对他的灵魂拷问,也是对观众的质问,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又是否探寻过片刻的平静?当Ruben摘下人工耳蜗,世界归于寂静,各种“金属之声”终于消弭,这一刻,Ruben终于真正面对了失聪的事实,走出了心灵的迷宫,实现了精神的救赎。

一部贯穿了金属噪音的影片最终以无声的画面结尾,突然的静默调动起听众的听觉器官,与喧闹压迫的上一个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和错位重击着观众的审美期待,声音,被以无声的方式极限放大,震撼的重生感充满寂静的声景空间。Ruben达到了自我和解,观众也长出一口气,一切终于结束了。斑驳曙光透露着未来可期,画面虽小空间却被无限放大,这一次,没有了金属乐队,没有了房车,也没有了对生活的逃避,孑然一身的Ruben却仿佛拥有了无穷。一个人只有真正的静下来,才能看清自己,才能看清未来。

结语

《金属之声》的独到之处在于创造性地运用了声音技术,以声景叙事的方式推动情节的发展,构建了一部以听觉为主要感官的技术影片。全片以“金属之声”的不同程度规划出叙事线索,形成了失聪前、失聪后、手术后的清晰叙事脉络,最后用一片“无声”让一切归于寂静,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一部哲理片,在共情听障人士听觉世界的同时也阐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指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以达到内心和解的人生道理。

猜你喜欢

声景耳蜗噪音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噪音,总是有噪音!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无法逃避的噪音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DR内听道像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的效果评估
豚鼠耳蜗Hensen细胞脂滴的性质与分布
基于Gammachirp耳蜗能量谱特征提取的音频指纹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