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蒙太奇理论在影视传播中的实践与价值
——以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为例

2022-10-09

电影评介 2022年7期
关键词:蒙太奇影视受众

张 凯

“蒙太奇”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影视、摄影等诸多艺术领域。蒙太奇的出现为影视带来了活力,使影视的表达形式更为灵活,其艺术魅力是任何表现方式都难以逾越的,其可达成时空的自由转换。以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为例,影片构建了一条主旋律影片与传播化、大众化、商业化相融合的电影制作模式,为影视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影片充分利用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画面进行整体和局部的转换,增加影片的历史感染力,在扩大影视传播覆盖面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受众观看影片的惬意感。

一、蒙太奇的特征

蒙太奇是建筑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法语的音译,意为组成、装配,电影产生后又在法语中释义为“剪辑”。真正把蒙太奇上升到理论的不是法国人,而是俄国导演。1923年,来自俄罗斯的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率先将蒙太奇当作一种独特手法引用到戏剧中,在他的影视创作过程中,又延展到了电影艺术中,并首创电影蒙太奇理论与苏联蒙太奇学派。

在进一步完善蒙太奇理论过程当中,爱森斯坦认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并不是“和”的体现,而更像“积”的体现。通俗地讲,蒙太奇是依据影视要表现的实质和受众的心绪次序,将一部影片拍摄成许多场景镜头,再根据原本的构想组接起来。将分剪的镜头组接起来,便是将摄像机拍摄下来的镜头,依照创作者的意见及其美学规定连接起来的方法,将不一样的镜头剪辑成一部呈现出有关社会生活、思维情感、为受众所认可和喜爱的影片,这些组成方式与组成技术就叫蒙太奇。因而,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特有的呈现方法。

蒙太奇手法经过镜头、场景、片段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取,让呈现的内容主次分明,实现高度的归纳和聚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激发受众的联想。尽管每一个镜头只呈现部分内容,但组接相应序次的镜头,可以遵循和疏导受众的情感和心绪,启发受众思索,创作出特有的影视时空,让每一个对实际时空纪录的镜头,通过剪辑,完成对时空的再生,构成奇特的影视时空。

《建国大业》中,当收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革命领导人高唱《国际歌》。另一个镜头的场景则是朴实的群众,欢快地扭着秧歌,令人动情。这类分切与组接的功能,使影片强化了艺术表现力。

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影片的表述在时空运用上获得极大的解放。一个化出化入的技术就能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抑或在时光上跨过几百上千年。况且,经过两个不同空间的并列与交织,形成焦急的疑团,也可以体现出分处两地的人物间的关系,如亲人间的两地思念。不同时段的蒙太奇能够描述人物以往的感情经过和目前的言行举止之间的关系。这类时空切换的自由使影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小说家般书写生活的从容。

蒙太奇操控时空的本领,使电影艺术家可以按照其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将其认为最能说明生活内容,最能解说人物秉性、人物关联,甚至最能抒发艺术家本身感觉的片段,聚合在一起,通过分开与合拢,保存最重要的、最能启发人的片段,攫取最鲜活的表述和最充足的感染力。

二、蒙太奇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

(一)影片镜头的剪辑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交往的重要形式,外国影片在中国上映也司空见惯。随着海外大批影视作品的涌入,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作品制作中的应用也到处可见。现在影视作品制作之中最常见的蒙太奇运用便是影视画面中的剪辑艺术,这也是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的根本应用模式。

“我是红二十八团的老兵,今天带领塔山团,奉命参加阅兵式,我代表活着的、死了的红军老战士向毛委员,敬礼!”《建国大业》中,刘烨扮演的老兵眼含泪水、神情凝重地向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汇报。画面中,在老兵汇报时,以他的背影做前景,将镜头切换到毛主席身上,毛主席站在检阅车上,面部表情十分沉重,身后是无数鲜红的红旗与阅兵战士。通过镜头的切换剪辑,使受众切身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及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然而,剪辑具有写意作用,经过将不同镜头加以组接,可以让观众产生想象,以对影视作品内容进行联想及推断。同时,经过将音视频进行组接,还能呈现出不同的影视效果。影视作品预告片的创作所运用的即是这种技巧,既可加强影片的悬念,又能激发观众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也是影视作品进行前期宣传的重要方式。

2009年6月30日,《建国大业》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发布了第一款海报和预告片。预告片运用剪辑手段,用不到2分钟的时长高度概括了从1945年到1949年那一段气壮山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史,全景呈现了共和国开国领袖和中国现代许多政坛著名人物的风范。

(二)电视剧的制作效果

电视剧在影视作品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有利于形成稳定性较强的受众群。电视剧的制作模仿了电影制作的手法,包括镜头语言、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等。电视剧多半是连续剧模式,寻求的是完全地叙说一个流畅的故事。而蒙太奇拥有叙事性能,运用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段能更全面地叙说故事情节。

电视剧属于一种时空艺术,其在为受众叙说事情的同时还能完成时间与空间的变换,这也是运用蒙太奇来实现的。运用蒙太奇技巧还能使电视剧获得与影片同样的成效,比方操纵电视剧节奏,以产生疑团、加强冲突、营造气氛等,都可使受众感知用意,获得电视剧作品制作的预期效果。

三、电影蒙太奇的数字化

(一)数字技术的运用

当前,数字技能不断应用到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从拍摄到创作再到后期处理直至最终的观影环境等方面都应用了数字手段,提高了受众的观影体验,也开创了更多的电影艺术创作手段,带给了蒙太奇以新的技术革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在前期拍摄时,就已经考虑到数字特效的可行性和创作空间,极大地提高了观影效果和审美度,这是在过去电影创作中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数字化的蒙太奇

数字化的蒙太奇能够更好地对影片进行剪辑,打造更完美的视听盛宴,更好地提升蒙太奇的技术含量,打破传统蒙太奇简单的技能操控,使数字化蒙太奇在剪辑进程当中成效更好、速率更快。2010年以前,《建党伟业》采用数字摄影机进行高清拍摄,使导演和剪辑师看到的剪辑工作画面更清晰,所有电视级别的工作,比如在电视上播放的宣传片,网络上使用的片场花絮等,都可以直接在剪辑机房完成,包括调色、剪辑、对口型、对音乐、对画面等工作转变成数字化方式,也是后期特效处理的基础。

(三)改变观影体验

传统电影艺术具有单一性。一是指技术上的简单,受众观看的影片模式都是第二代彩色有声电影,影片中技术含量类似,差别不大。二是指观影形式不具有选择性,要不去电影院观看,要不就等待电视机的播放。

步入信息化时代后,电影艺术更为多元化,不管从画面、内容上都有质的进步,出现了3D电影、4D电影等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电影艺术。同时,民众的观影形式也得到了改进,电影院的观影体验是没法替换的,当前根据电影院特效涌现的3D电视机、家庭影院等配置,在互联网情形下完成了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影片的转变,极大丰富了民众的观影生活,改变了传统单一性的观影形式。

四、蒙太奇对影视传播的影响

电影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除了科技革新的助推,还归功于蒙太奇理论和初期电影理论系统化的推动。蒙太奇理论的完善感染了受众,电影也从供受众娱乐的功能,针对融入情境而被带动的受众,其各自不同的反映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成为影视自身艺术表现的一部分,进而使影视作品获得更好的传播。

首先,蒙太奇是“运动”的。电视电影是一种运动的艺术,在艺术环节上都把运动视为电视电影的最大特点。归纳起来,电视电影的运动形式有三种,画面内部运动、摄影机的运动和电影时空的运动,即通过镜头剪辑产生的运动蒙太奇。这三种运动互为补充,组成了所有影片的运动。

其次,蒙太奇带有节奏感。电视电影节奏是情节展开的脉络,是表达方式和实质内容融合的呈现,是情绪和氛围的点缀和添加,是一项涉及镜头造型和影片长度的分配工作。它必须要按照剧情的展开来确定,还必须按照拍摄对象行动的速率与摄影机的运转来确定,蒙太奇经过对镜头的造型模式和行动模式及影片长度的掌控,使影视作品表现形式和内容密切配合,从而给观众情绪和心理上形成难忘的印象。在《建国大业》中,新婚之夜的毛泽东、杨开慧并未沉浸在个人幸福中,毛泽东向杨开慧说,他们的婚姻会面临许多挫折,小我的情感与大我的事业共存,这些场景让人心生崇敬之意。

再次,蒙太奇产生意境。它能把不同时空的不同镜头连接在一起,通过内在的质的比拟、比较、暗喻,激发一种新的含义,不同寻常地、简短而深入地显露出人与人、事与事、物与物以及各类情景之间掩藏着的关联,即揭露出现实生活中内在联系。因此,蒙太奇作为影视作品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事件的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态度的结合,把现实的各种要素重新加以整合,以构成一个新的唯他独有的现实。在《建党伟业》中,当看到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画面时,在镜头的带入下会使人心血膨胀,像穿越回到那时的氛围之中,而在秀丽的嘉兴南湖,湖面泛动着船只,天上下着小雨,大家歌唱的《国际歌》铿锵有力,船头撑着伞的王会悟宁静而安详,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历史画面,从而巧妙地体现了导演的个人用意与思想。

五、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传播启示

(一)主流的明星阵容提升传播力

《建国大业》展现的是新中国诞生前夕的那段波澜壮阔历程。影片已然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电影,其所带来的话题和意义普遍而深刻。接续《建国大业》创作形式的《建党伟业》,一样兴起新一轮的观影热潮。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献礼影片如《开国大典》《国歌》相比,《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依托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员阵容,在弘扬主旋律意识形态的同时,影视传播、营销收入、艺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建国大业》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电影传奇,长达140分钟的影片,就有170多位明星参演。影片中除了受众熟悉的知名特型演员外,另有刘德华、李连杰、成龙、章子怡等艺人,每个角色都能独当一面。

《建党伟业》则全景式地表现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准确地展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影片齐集了178位明星出演,从第一个入镜的任达华到最终出镜的姜武,几乎都是一闪而过。一场像《建国大业》那样的主流明星阵容景象再次重演,将这一段历史时期出现的人物一一展示在受众面前。

如今,受众的关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媒体价值的达成取决于受众的关注度。两部影片正是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及空前豪华的明星阵容,较好地吸引了受众注意力。明星是社会群体中舆论领袖的代表,借助他们的影响力能赋予电影额外的价值和地位。当带着正能量的明星出演一部关于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电影时,就是演艺界、舆论界的大事,这种自带流量的宣传,得到了受众的高度关切。

(二)爱国主义的影像表达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事件,其带来的话题和意义广泛而深远。两部作品没有将相关历史事件流水式排列起来,而是在润物无声、恰如其分的叙事中,理性而细腻地再现了历史事实,形象而深刻地体现了民族认同。

《建国大业》以新政协会议召开为主线,《建党伟业》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进与传播为线索,通过深刻的史实挖掘和艺术化的呈现,描绘了当时活跃在中国的各种政治势力和社会团体,展现了在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社会各阶层面对“国家统一与民族认同”这一重大历史趋向的不同抉择,表明了新中国的诞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历史必然性与正当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存民族记忆,倡导爱国主义,并非是空洞的理论问题,而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并未掉入以往主旋律电影的俗套漩涡当中,在历史事件的选择与表现上有了重大突破,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共鸣,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然而,这种突破与丰收并非是无根之木,而是以爱国主义这一深沉的内在感情为底色,经过影像的表达展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用主旋律影片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庆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建军90周年的献礼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将主旋律教育和播放率完美结合,创造了主旋律影片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是献给中国共产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影视作品。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建党、建军,到建国、改革,留下无数感天动地的时代影像。事实充分表明,面临国家命运与发展道路的选择时,中国共产党才是能够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航者。

主旋律影视作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与平凡受众的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显然,想要创作一部好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既要做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又能使受众产生共鸣。然而,对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来讲,其创作的最大优势在于用受众最易接受的方式来行使宣传功能,多方位讲好中国故事。

当前,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主旋律影片更看重大时代环境中小人物的打造,以老百姓的视角叙述,获取更广泛的共鸣。紧随主旋律影片的选题、类别的广度以及故事内容的不断深化,作为影视繁荣的重要推手,主旋律影片将会持续发挥功效,进一步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蒙太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的应用技法与电影的成长密不可分。蒙太奇手法在影视制作范围施展着奇特而又至关重要的功能,是再现影视成为艺术形式的首要举措。使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随着数字化科技时代的到来,蒙太奇的手法更加灵活、多样,带给受众的影视作品更加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加宽泛,其在影视作品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重视蒙太奇的研究与应用,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具艺术魅力的影视作品,助推中国优秀影视作品的传播,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力量、展示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蒙太奇影视受众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错位蒙太奇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