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探索与应用
2022-10-09郁雅楠冯小乐杨晨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00
文/郁雅楠 冯小乐 杨晨(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200)
高校实践育人是当代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步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践育人是指,学生以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十九大以来,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得以不断深化,健康产业不断发展,健康中国行动持续推进,这一过程中都离不开医学人才这一重要生产力,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积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型医学人才,满足我国医药卫生发展需要。实践育人有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争当“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还有助于学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健康产业这一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加医学生的就业机会,促进医学教育与时代需求更好地融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教育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这就要求坚持和不断深化“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强化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关注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着力于开发个体潜能。
目前,高校实践育人注重根据问题对实践活动进行顶层设计,而较少关注大学生这一活动主体的精神需要,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活动的实效性。实践育人具有动态和开放性特点,因此,高校实践育人的方式与方法需要不断调整与创新,要始终紧跟时代潮流,扎根中国大地。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必要性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主张关注美好生活、激发个人潜能和塑造积极人格的心理科学,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自21世纪初提出以来,积极心理学飞速发展,如今已相对成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认可。
1.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教育理念的积极转型
积极心理学进入人们视野以来,注重培养人本身存在的积极心理力量,通过激发内在潜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来实现个人价值,追求幸福人生,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与国家现实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当下的医学院校往往还是受传统消极取向教育理念的影响,强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继承性教育和阶段性教育,重点放在批评教育和矫正学生出现的问题上,考试内容大多数以课本知识为主,忽视知识的应用性,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而积极心理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大学教育当作终身学习的起点,强调开发学生的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医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装备水平的改善,这就需要不断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倡终身学习,勇于创新,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医学院校实践育人工作中,推动了高校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这不仅与教育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初衷高度契合,也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增强实践育人工作教育内容的亲和力
积极心理学提出,足够的PERMA(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和成就)是一个人达到成功的必备条件。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将这些积极的心理元素融入实践育人工作中,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掌握学生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结合理论、结合生活、结合现实,有针对性地激发和培养医学生在未来岗位中需要具备的品质,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存在感和意义感,还有助于通过教育者自身积极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增强实践育人工作的亲和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教育的本质,而真正的幸福感必须通过自己努力才可获得,这与实践育人的本质即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是不谋而合的。
3.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自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我国学者不断拓展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新领域。已有研究表明,在医疗领域,积极心理学在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有利于增加患者信心,提高治疗效果。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医学院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在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临床共情、鼓励和帮助患者构建积极心理结构等技能,不仅转变了以往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形式的枯燥感和内容的厌倦感,注入了新的方法论,增加个体的愉悦感、认同感与幸福感,更能够通过挖掘学生在困境中的力量,提高学生自信心水平与抗挫折能力,在未来应用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实施路径
1.不断挖掘学生优势,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实践育人工作中的主体。在实践育人策划与实施阶段,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自身需求为立足点,根据不同学生群体,有特色地策划并开展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医学生在参与义诊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具备成长性思维,帮助医学生挖掘自身的优点,给予学生赏识激励与正性评价,提高医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终身成长的理念。通过举办病例研讨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发挥个体潜能,提高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愉悦感与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学生体验到的感觉和情绪变化,教师给予解释与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调适,进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满足学生追求卓越的心理期待,使医学生自主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自觉内化对于生命的意义感与使命感,提升自我价值感,从而致力于创造幸福人生。活动结束后,要充分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品质,体验参与实践过程中的满足感与获得感,获取积极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塑造积极人格和积极品质,坚定终身发展观,实现育人目的。
2.汲取学生身边积极力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院校学生的素质与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未来息息相关,担负着防治疾病、维护人类健康的使命。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内心的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因此不断汲取积极力量是实践育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虽然课业压力较大,但仍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如思想方面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感;学习方面只满足于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听课效率较低,忽视实践技能与探索能力的提升;生活方面休闲娱乐时间更多的沉浸在手机和电脑世界中,存在使用手机和电脑不合理的现象,缺乏兴趣爱好的培养;人际方面专注闭门造车,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这些短板严重削弱了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学校以学生兴趣为导向,通过开展谈心谈话、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尤其是跟诊、临床见习等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将自身与突出优势进行联系,改变以往学生只关注自身问题的错误视角,突显学生人格的积极方面,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未来的医疗工作更富有成效。
3.重现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能够降低抑郁水平,提高幸福感。医学生步入社会后,不可避免地要与病人患者打交道,因此拥有积极的人际关系对于医学生来说,与他们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医学生在参与临床见习,面对患者时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可采用积极心理学中的情景想象技术,指导学生暂离引起消极情绪的场合,重温积极的生活体验,想象未来的积极状态,并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分享。在提升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时,可以通过三件好事练习、感恩拜访练习等技术,帮助大学生学会整合内心爱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学会倾听,拥有同理心,掌握感恩的科学,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交往需求,获得了归属感与亲密感;另一方面心怀爱与感恩,有助于积极地投身未来医疗事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开发自身优势,保持积极心态,获得心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