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载体研究

2022-10-09李雪梅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公关世界 2022年18期
关键词:载体校园文化培育

文/李雪梅(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大学素来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碰撞的场所,因此,大学生也成为接受先进、前沿文化的对象。校园文化载体,作为教师与学生思想转换的特殊形式,对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运用各种校园文化手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学生的育人工作十分有益。

一、校园文化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作为高校师生互相联系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上具有重要作用。

从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载体主要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从物质文化载体来说,通过外部环境给学生学习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让学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先进理念和思想,更有利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精神文化载体角度出发,改善校园学术氛围、培育师生共同认可的校园精神,营造一个学术气氛浓厚、思想开放的软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更有利于在思想层面生根发芽;从活动文化载体出发,通过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竞赛等创新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本身,去感受、认识文化活动的魅力,深刻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把个人追求转化为共同价值取向,也是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必要。

首先,从教育方式来看。通过理论教育和对应的文化活动,不仅从理论层面实现应有的教学任务,更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自主学习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思想精髓;其次,从大学生群体来看。我国现有高校在校生3833万余人,其需求丰富、思想活跃。因此,牢牢抓住大学生思想的主旋律,在影响范围、实际效果上具有很强的意义。为了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育成果,从校园文化自身出发,利用其特有的教学背景、环境以及广泛的主题参与特征,更有利于增强培育的实效性。

如何在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使之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这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创新培育方式,结合时代需求,在理论教育中融入实践活动,将理论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校园文化的使命。

良好的校园文化必须兼具求知和育人的双重功效。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极其艰巨的工作,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方式、还要考虑多元文化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要想切实做好高校的培育工作,就必须将校园文化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建设相结合,增强理论根基,少些形式主义,多些内容,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考量,明确道德规范和校园制度,不断完善载体活动方式,以便提升培育成效。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载体现状研究

为更好了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载体作用,笔者旨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载体二者之间关系进行调研,为发挥校园文化载体作用提供借鉴。

通过对部分院校的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后,清晰了解到高校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困境。

从数据分析可知,校园文化对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大成效:有4/5的学生对其内容相对了解并认同校园文化的培育实效性,有3/5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对自身成长帮助很大。在校园文化类型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网络文化”位列前三,可见,学生普遍认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需要辅之以一定的硬件设施,占领网络高地已成为新的时代要求,且传统纸质资料和学校官网等宣传性较强的形式,有待更新升级。

总体来说,学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给予高度好评,这与高校严谨的治学风格不可分割,但在硬件与网络建设上,不可否认近年来各高校在此方面发展迅猛,但也要看到仍有约占40%左右的学生满意度不是很高。作为中国人才培养的中心,如何增强高校自身实力,紧跟时代步伐,将会成为新的时代任务。(见图1)

图1 校园文化建设成效

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载体的培育实效性上认同较高,但也存在部分问题,有近70%的学生认为缺少趣味性、互动性、创新性,52%的学生认为参与渠道不畅通,近40%的学生认为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且活动宣传不够。

通过对问题成因的调查分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良社会风气与网络文化的影响,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且学校在活动策划实施、队伍配备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三是学生的参与性不高,且学生普遍赞同要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载体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

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及传统教育模式,以至现有的教育方式存在以课堂教育为主、传统文化至上、创新困难等固有缺点。这种缺点的后果便是现有的校园文化跟不上思维活跃的00后大学生们,学生对理论教育排斥、参与度不高、缺乏归属感。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但主导不代表领导,教师只是“领头羊”而已。现有的培养路径,已然不适用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式,在网络全球化的时代,部分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不够,特别是高校还未就学生的网络教育形成专业队伍,在活动方式上,仍旧以课堂学习、参观纪念馆等传统方式为主。怎样让当代大学生感同身受,牢记历史,是对高校教师在培育路径转变上的一大考验。

第一,实际操作中方法不当。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在实践中,教师只是进行晦涩的“填鸭式”授课,学生讨论和参与的程度较低,不能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导致学生主动参与较少;第二,教学思维固化局限。由于我国的教师队伍大多是从“学校——学校”,没有深入接触过社会,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不了解学生现实需求,不可避免在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学生对于培育内容不能感同身受,在接受程度上大打折扣。

三、校园文化载体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运用

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换为个人行为准则和内在的道德修养标准,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可见,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对学生价值观教育也不能落下。传统节日中既有物质文化,也有道德精神文明,其教育意义可见一斑,且传统节日是从人民日常生活中产生,有一定的贴切性。因此,各高校一定要利用发扬好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作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文化有所了解,自觉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

首先,作为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体,有效利用高校社团,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有利于提升培育的高效性。以学习型社团为载体,通过开展经典学术讲读,有利于学生从理论层面增进了解;以兴趣型为主的社团,开展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话剧表演、微电影、舞台剧等,将刻板呆滞的理论变的生动活泼,更加有利于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贯穿在学生生活当中。

其次,是主题型的文化活动开展。一是顶层设计,提升教育实效。将学生“急难愁盼”的热点、疑难问题纳入高校的弹性课表中;二是创新模式,提升教育温度。结合教学内容,拍设各种情景电影,让学生有切身感受;此外,无领导小组讨论、辩论赛、史料展示等教学方法,更能打破传统的你讲我听固有模式。

最后,合理运用各种文化产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一是参观红色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感官上感受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二是设计、引发各类特色纪念物品、奖章,使学生从细微处感受校园文化所带来的魅力;三是根据学生主体风向、课程设置,选择一批历史、思想文化书籍,供学生参考阅读。

使核心价值观在课程中发光发热。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开设主题实践课程,如展开对口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去专业相关单位实习、对社会事件走访调研工作等,提升同学们的主动学习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将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农村农业发展上去,在劳动中获得知识理论,了解并体验基层群众的生活和环境,对于锻炼青年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很强的可塑性。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现代社会各种公益活动层出不穷,高校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培养互帮互助的公益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落后地区带去前沿科学技术,改变落后面貌。

猜你喜欢

载体校园文化培育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