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校园欺凌数量变化趋势与应对研究
——基于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数据

2022-10-09郝春梅

西部学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部数量校园

郝春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一直是日本政府、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问题。1986年,日本政府第一次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界定: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单方面对比自己弱的人持续进行身体、心理上的攻击,使被攻击对象感到严重的痛苦,强调学校对校园欺凌事实的认定(相关学生、欺凌的内容等)。1994年文部科学省对校园欺凌的定义进行修改,删除了过分依赖学校认定欺凌行为的内容,增加不能在表面上、形式上对个体行为是否构成欺凌进行判断,而需站在被欺凌学生的立场上判断。2006年文部科学省进一步删除了校园欺凌定义中“单方面、持续的、严重的”等形容词。2013年,日本政府出台《防止校园欺凌对策推进法》,对校园欺凌的定义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归纳,将未成年学生受到来自网络、通信手段的辱骂、诽谤和中伤也列为欺凌,并强调严重的校园欺凌应该作为犯罪行为来对待,必须尽快与警察机构协商、通报与合作。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定较为全面, 政府、社会、学生及家庭明确认知校园欺凌是预防的首要条件。很多加害者之所以屡次犯错, 是因为不能意识到自己正在对他人造成伤害,甚至认为自己的举动只是在闹着玩才酿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校园悲剧。校园欺凌若没有被充分地承认,政府和学校对于欺凌事件的不作为态度将会逐渐渗透到普通大众中,封闭的校园环境将会成为欺凌蔓延、升级的重要促成因素。

从1985年开始,日本文部科学省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系统的调查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归类、总结、公布。日本文部科学省作为权威官方组织,收集整合的相关数据可作为明晰日本校园欺凌的实际情况,为研究日本校园欺凌的数量变化趋势和应对策略提供了可靠资料。

一、日本校园欺凌数量变化的趋势

(一)2006—2016年校园欺凌事件总体数量变化

日本文部科学省将调查的学校类型分为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即中国的高中)和特别支援学校(即聋哑、盲等养护学校总称)。如图1所示,2006年调查统计所有类型的学校校内外发生欺凌事件共计为124898件,随后被报告的校园欺凌事件数量开始逐年微弱下降,直至2011年,出现了统计的十一年中最少事件数量(70231件),对比2006年的数据下降了约43.7%。而2012年的数据与2011年相比却猛增182%,到达了198109件。接下来两年内的欺凌数量虽略微下降,但是2015年却再次上升,2016年甚至飙升至323808件,同比这11年中所统计到的最低数据(2011年:70231件)增加了361.1%。特别支援学校由于学校基数少,2006—2016年内每年发生欺凌事件的数量均在300—1200件之间,文部科学省的报告中没有将其与其他类型学校的数据同时进行比较。

图1 2006—2016年日本校园欺凌事件总体数量变化趋势

(二)2006—2016年不同年级校园欺凌事件数量变化趋势

通过比较2006-2016年的统计数据,发现不同教育阶段发生欺凌现象的数量具有较明显差别,这也和各阶段学校数量有直接的关系。日本各教育阶段的学校总数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支援学校数量保持在1000所左右,高中数量保持在5500所左右,而中学保持在10500所左右;学校数量最多的是小学,在21000所上下浮动。

总体趋势上,小学是较频繁发生欺凌事件的阶段,其中尤以小学一年级至小学四年级阶段最严重。其次为初中阶段,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比二年级、三年级更容易发生欺凌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发生欺凌事件的数量开始大幅下降,发生欺凌事件的总量相较于其他阶段学校最少(见图2)。

图2 2016年小、中、高学段欺凌数量

(三)2009—2016年不同校园欺凌类型的数量变化

日本文部科学省自2009年开始对不同校园欺凌类型的情况进行调查,将欺凌主要分为8种类型。如图3所示。总体来看,所有欺凌类型的数量都于2011年后呈现大幅度增加。其中,被嘲笑、威胁、戏弄或恶语相向一直是校园欺凌中最频繁的,2016年达到了202435件;其次是学生被剧烈的肢体碰撞和被大家排斥、无视的情况呈现增长趋势,于2016年分别上升至69899、49430件;第三是被迫做讨厌、羞辱的、危险的事与使用手机和网络上进行欺凌,截至2016年这两种类型均超过2万件。

图3 2009—2016年日本不同校园欺凌类型数量变化

二、日本校园欺凌的现状与特点

(一)2011年后校园欺凌数量二次快速增加

日本文部科学省将发现校园欺凌的方式分为了两大类。第一类是由学校的教职员发现,其中包含五个类型,分别是年级主任、其他教职员(除养护教师,学校顾问等咨询员以外)、养护教师、学校顾问等咨询员、问卷调查;第二类欺凌信息来源是学校教职员以外的渠道,其中包含七个细分类型:分别是由本人的申诉、学生监护人的申诉、除本人外采集的信息、除学生监护人以外的其他家长的信息、本地居民的信息、学校以外咨询机构的信息、匿名投递信息。发现欺凌的情况若由本人陈述或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属于自发性报告,不同于班主任与监护人等其他人被动认知的情况。

文部科学省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和2015年欺凌数量两次大幅度增加,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的出台。2011年日本大津市一名中学生因校园欺凌跳楼身亡事件,引发了民众对欺凌问题的强烈关注。持续发酵的校园欺凌问题再一次在日本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日本民众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能否保证在校学生的身心安全产生了广泛质疑。相比起前几年略微下降的欺凌数量,2012年统计数据猛增,与该自杀事件引起民愤,推动《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出台,促使有过欺凌经历的学生报告自己的遭遇来寻求帮助有较大关联。学生利用法律维权的意识逐渐增强,从而逐步降低对于曾经遭受过欺凌或者正处于欺凌状况中的隐瞒行为,真实情况“浮出水面”直接导致调查报告中欺凌数量的增加。

另一方面,2013年后文部科学省多次对校园欺凌的界定范围进行扩充,也是这段时期调查欺凌事件数量出现增加的重要原因。传统的欺凌行为包括使用肢体和言语等方式对他人造成生理或心理的伤害,而201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完善关于欺凌的定义时,增加了网络暴力的欺凌方式,这也是日本校园欺凌事件增多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更为复杂,还未形成稳定、成熟价值观的学生更容易接触、模仿大众媒体上的言语或肢体暴力影像、游戏产品中虚拟人物的行为,也造成了日本校园欺凌数量增加。

2013年2月26日,日本“教育再生”政策的首次提案又着重探讨了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应对措施,强调要联合社会整体改进校园欺凌问题,对欺凌的防御、发现与应对制定全方位措施。法律作为最为权威的惩治手段,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受害学生对于欺凌的隐瞒,增强了学生的维权意识。使得有过此类经历的学生意识到欺凌者是会被惩处,让正在遭受欺凌的孩子认识到可以通过反映自己的遭遇、努力求助来改变自己所处的危机或不良状态。

(二)校园欺凌频发于中小学阶段

日本文部科学省多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于中小学之中。校园欺凌行为越来越低龄化,极度不利于幼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促使日本各界开始思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小学生由于正处于认知发育不完全、道德观念不成熟的阶段,生理心理的发展均容易受到家庭、社会成长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刚刚从自我为中心的道德阶段转向他律和权威阶段,会比中学生和高中生更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更容易模仿大众媒体中的不良行为。从不同教育阶段的数据发现,高年级学生报告受到欺凌的次数明显低于低年级的学生。日本学者久保顺(2018)通过对562名日本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女学生和年长的学生会有更强的规范意识,会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损失;伴随学龄增长,学生会有“羞耻”“不想回忆”的消极认识,以及被欺负的孩子承认被欺凌会降低自我肯定感;另外“害怕问题恶化而隐瞒”“咨询行为本身存在的缺点而隐瞒”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更强的群体会更在意自己承认受到欺凌以及寻求咨询后会产生不利的后果。因此,更易于选择降低暴露自己曾被欺凌或正处于被欺凌状态之中。而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在朋友关系之中又属于亲密且排他性高的集体,更易于因为友人意识产生欺凌行为。因此,不少日本学者也认为应该把欺凌问题的关注焦点置于小学高年级学生。

(三)言语欺凌为主要欺凌类型

言语欺凌具有隐蔽性与易被忽视性。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调查数据,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校园欺凌问题发生概率最高的为嘲笑讥讽类的言语欺凌,这一结果与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的数据情况一致。

言语欺凌相对于肢体欺凌更加地隐蔽,较难留下可供佐证的证据。而对于自尊心正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来自同学的讥笑,如取外号、恶意嘲讽生理缺陷或家庭情况等行为,甚至是来自老师过分的批评和指责,都是造成他们心理、精神方面伤害的主要来源。相比那些程度强烈的推搡、碰撞,或者是持续时间更长的漠视、孤立等,中小学生受到言语欺凌伤害的次数更多,更普遍。通常来说,家长和老师也更易于忽视无可见外伤的言语欺凌。文部科学省的报告也表示如果孩子告知家长自己的财物被欺凌实施者占有、藏匿或被迫做不想做的事、危险的事等,家长会更加积极地联合校方、警察等一起制止这种行为再次发生。

三、日本防御校园欺凌的措施

2013年日本“教育再生”政策针对欺凌问题提出了《校园欺凌防止方针》,内容包括出台法律惩治重大欺凌行为,针对青少年实施道德教育。在政府主导下,致力于构建一个社会、学校与家庭共同干预、制止欺凌的责任体系(如图4)。而针对中、轻度校园欺凌,则是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救助的方式进行调节、解决。认为学生在欺凌经历中战胜自己的怯懦,提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对其成长与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图4 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防止校园欺凌

(一)出台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

日本对于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行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2013年2月,日本“教育再生”政策首次提案出台之后,种种针对欺凌问题的措施开始施行。同年6月28日《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公布,并于9月28日开始施行。该法于2014年、2015年进行过两次较小修订,使得法案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全面、完善、务实。此外,日本政府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犯罪司法追诉和处理制定了《少年法》(2014年最新修正)《少年审判规则》(2015年最新修正)等系列法案,与《儿童福利法》《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惩治校园欺凌的法律体系。

(二)加强道德教育,实现道德教育教科化

“道德教育教科化”就是将道德教育确定为日本中小学的正式课程,并使用专门教科书。2013年,安倍政权“教育再生实行会议”提出的“关于应对校园欺凌问题”中指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要充实道德教育教材和指导内容,明确指导方法,实现道德教育的教科化。这项提议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并在全日本中小学正式实施。启用《我们的道德》作为德育教材,加强了青少年尊重生命、肯定自我、理解他人的意识和责任感教育。文部科学省颁布《中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特别的教科书道德篇》多次强调欺凌行为是道德危机,要求学生尊重每个人,并为自己做出的行为承担后果,以此扩展学生对于欺凌概念的认知程度。

(三)教职员对于防治欺凌起关键作用

为统计处于欺凌事件中的学生选择咨询的方式,文部科学省提供了9个选项,并可重复选择。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传统和常规的咨询方式(向教职员咨询)来解决欺凌带来的困扰。其中,选择班主任选项的比例从2011年的69.5%发展至2016年的77.7%,也有较多学生选择向其他的教职员倾诉。

学校教职员是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欺凌问题的关键人物之一。面对校园欺凌教师若无意识,或者不作为的话,往往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心理伤害。因此,日本教育委员会一直强调学校必须双向培养教职员和学生,让师生共同树立起抵御在自己班级和学校里发生欺凌事件的危机意识。日本政府明确规定学校除了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以外,也需对管理者和班主任、养护教师等教职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协同处理欺凌问题。

(四)政府、社会自治团体、咨询机构的协作

日本政府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咨询机构等提供不间断、及时、全面覆盖的保护和咨询来应对欺凌问题。日本各地方政府和教育委员会也与学生咨询所、警察署、生命电话协会、临床心理协会等各种的咨询机构进行合作,以此构建起完善的学生求助咨询网络体系,让受到欺凌伤害的中小学生能够及时、妥善地得到来自外部的帮助。

2017年4月,日本厚生劳动省(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中央行政部门)官方网站公布了全日本69个城市超过210个中小学生预防校园欺凌求助场所的联系电话和详细地址。2018年1月,日本警察厅公布了47处都道府县警察暑开设的少年咨询窗口名称,提供60个咨询电话,为受到校园欺凌、暴力犯罪等伤害的青少年及其家人提供报警和法律援助渠道。另外,还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儿童热线(childline)”公益网站,为18岁以下的孩子、家长提供咨询和帮助。专业人员秉持体谅和关爱青少年的原则,在尊重想法和保护隐私的状态下积极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予咨询者和求助者最大的帮助。这些做法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青少年的权益,让他(她)们的人格和意见像大人一样得到尊重。

(五)父母对欺凌问题的支持与指导

日本文部科学省调查资料显示,受欺凌者中选择与家人交谈的从2011年的14.7%上升至2016年的23.9%,说明父母对于帮助遭受欺凌的孩子走出困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日本提倡同时对父母进行防止欺凌的指导,要求父母站在被欺凌的孩子的立场上,敏锐地感知、努力地捕捉孩子所发出的危险信号。学校会组织家访对欺凌情况进行调查,提醒父母细致观察和重视孩子的身心情况变化,更及时地帮助正处于小学至中学阶段高发欺凌问题的孩子。因为所调查的欺凌方式中,言语的伤害、同伴间的歧视以及网络暴力,相比起可以观察到的物理上受到的伤害,更难以察觉却又广泛存在。而父母除了是受害学生感到心灵脆弱与无助时提供精神与物力支持的来源,同时也能帮助受害学生提高安全感。提示父母可从认知支持、情感支持、行为支持三方面来帮助受害学生。比如,认知支持上提供关于防范与抵制欺凌与被欺凌的各种信息、意见与知识,明晰孩子遭受的伤害状况;情感支持上耐心倾听、理解孩子所遭受的经历,安慰孩子、与孩子交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行为支持上实际采取帮助行动,联系学校和欺凌者一方的家长,合力解决问题,才能够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六)文部科学省提供24小时求助通道

考虑到深陷欺凌之中的中小学生出于各种原因会隐瞒自己的情况,日本政府除了出台相关法律,加强校内培训专业人员以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公开、全天候的求助渠道。

2013年6月,文部科学省官网上开始为学生提供有醒目标示的24小时求助电话号码,并进一步说明不管是被欺凌的学生又或者是欺凌的旁观者,发现班级里有其他学生在欺凌他人、对自己或朋友的安全感到危机时,在犹豫、害怕跟老师或父母倾诉关于欺凌的问题带来不良影响的情况下,随时可以拨打电话与专业处理人员沟通。日本全国的都道府县与指定城市的教育委员会规定电话咨询窗口执行包括夜间、假日在内的24小时畅通工作体制,让学生随时可以与咨询机构沟通、商量解决欺凌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结语

关于校园欺凌问题,日本一直采取的是“零容忍”的态度。日本政府针对2012年和2015年校园欺凌事件总体数量两次激增、中小学欺凌情况严重、言语欺凌为首要欺凌类型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及时、合理的改善措施,并于2013年建立以《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为核心的法律保护体系。同期实施了包括推动文部科学省等政府和社会自治团为学生提供24小时的求助与咨询渠道,启用《我们的道德》作为德育课程教材在内的系列举措。以期扩充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程度、降低其对于欺凌行为的隐瞒性,并培养孩子自我调适、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提倡让学生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遭受的困难,树立坚韧不拔的意志与价值观,独立面对并克服问题的教育模式;建构并完善政府、社会、家庭与学校四位一体欺凌援助体系,给学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除了让教师和家长们积极介入和控制欺凌问题,日本鼓励受害学生勇敢面对欺凌事实,增强其寻求解决自己深陷困境的动机,使他们对于自己能够获得帮助、走出困境充满信心。

目前,我国还未出台针对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律,对校园欺凌具体情况进行系统、权威的统计还未进行,受害学生的求助方式受限于未经过专门指导且对欺凌问题认知程度不足的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因此,我国出台校园欺凌专项法案是当务之急,还应注重早期发现、早期应对包括欺凌在内学生的其他各种问题行为。另外,日本统计校园欺凌问题的方式,积极推进与相关社会组织和机构合作的举措也值得我国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上借鉴。

猜你喜欢

文部数量校园
统一数量再比较
日本:推进免费幼儿教育
西藏当惹雍措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评价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初学记》文部资料探微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日本:欲建立讲师选择制推进中小学周六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