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影响与翻译方法分析

2022-10-20郭佳莹

西部学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译文词汇

郭佳莹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形势的推动下,多元文化并行已成为未来国际文化发展必然趋势。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翻译不再只是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而是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文学作品均会涉及创作地或创作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如果翻译工作人员不能清楚地认识文化差异,往往会降低译文的质量,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基于此,翻译工作人员应深入了解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并科学、合理地处理文化差异,从而创作出优秀的翻译作品。

一、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文学作品翻译常受到跨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对于文学作品翻译工作人员来说,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语言,还须深入理解原语言国家与译入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使文学作品中的词汇意蕴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得以显现。如果翻译者不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那么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漏译、误译等问题,导致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无法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核心内涵。在极端情况下,翻译失误可能会导致阅读者的不适,如对阅读者的宗教信仰或者民族情感造成了损害,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因此,文学作品翻译人员必须要了解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着重学习有关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基于目标语境对译文进行解读,避免译文产生歧义。

(一)基于自然地理层面的文化差异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历程中,汉语文化产生出众多与“牛”相关的词语。英国位于西欧,属于联邦制岛国,生产工具以马为主,因此英语文化产生众多与“马”相关的词语。此外,英语国家多沿海,与海洋关系密切,因此英语文化中有众多与海洋相关的词语。例如,“able seaman”,在汉语中的直译词虽然是“能干的海员”,但考虑到英语文化习惯,将这种能力较高的海员译作“顶级水手”则更为贴切。

从气候上看,我国属于季风气候,东风送暖、万物复苏;而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西风代替了我国“东风”的角色。因此,英国诗人乔叟在其著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写道:“当西风送来芬芳,山林吐露嫩芽”,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西风”是温柔、希望、温暖的象征;而我国的文学作品中,“西风”往往与悲伤、荒芜、萧瑟等景象相联系。例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

在中国文学体系中,“东风”“西风”“南风”“北风”具有明确的指代意向,分别指代春天、秋天、夏天、冬天,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不能随意乱用。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过程中,需要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体系相关要求,对译文进行校正,确保原文的内容以及含义,可以准确传递给阅读者,通过这种方式让外国阅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基于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固定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而造成文学作品翻译的障碍。例如,“红糖”与“红茶”不能直接翻译为“red sugar”和“red tea”,应当翻译为“brown sugar”和“black tea”。除语句(词汇)翻译外,语句(词汇)理解也充分地反映出思维方式差异。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物我合一”,重视人与万物的整体联系,关注群体作用;而西方文化将人视为独立个体,关注个体作用。中西方对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差异必然对文学作品的翻译造成影响。

西方文化重逻辑与分析,中国文化重想象与直觉。因此,英语文学作品中多用实数,而我国文学作品则多用虚数。例如,将“女大十八变”进行直译,这种翻译方式虽然忠实于原语言文字面意思,但并没有实现有效交流的目的,反而容易导致英语读者将文中的代指“变化很大”的“十八”变视为英语中的实数词“eighteen”,困惑于“十八变”到底是哪十八种变化。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时,翻译人员需要准确表达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女逐渐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少女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一内涵,帮助身处英语语境的阅读者更好地了解“女大十八变”这句中国俗语的真正内涵。

除此之外,英语与汉语中都存在客套语和问候语,但在运用这两类话语时的思维体系却并不相同。中国文化崇尚谦虚,当受到别人夸赞时,往往会回答“哪里哪里”“都是些班门弄斧的伎俩”之类的客套话,而西方人会直接回复“Thanks”。如果翻译工作人员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外国读者反而觉得被夸赞者很不礼貌。例如,在汉语文化中,人们见面常说“你去哪儿呀”,表示问候。但实际上仅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不是真的询问对方的目的地,如果翻译工作人员直接进行字面上的翻译,同样会使外国读者觉得无礼。

(三)基于宗教层面的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突出表现,中国文化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影响十分深远,在汉语文化中,包括较多与儒、释、道等文化传统相关的词语。例如,“罗汉”“阎王”等名词,以及“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五体投地”等成语和习语。而在西方文化中,《圣经》在基督教影响下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中的“god”既能够表示祝福,又能够传达痛苦、兴奋与愤怒。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往往出现较多来源于《圣经》故事的典故。例如,“通天塔”“犹大之吻”“诺亚方舟”等。美国作家比彻·斯托夫人在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写道:“现在,汤姆已经牢牢地抓住两个巨大的黑人,脸上满是狂喜,也许他还尚不清楚魔鬼的力量”,其中“powers of darkness”在《圣经》中指代“魔鬼”,与中国文化中的“阎罗王”并不等同。英语中的“devil”或“powers of darkness”等专指与上帝为敌的邪恶势力,具有贬义意味,这两种不同宗教所代表的文化形象具有根本上的差异。

(四)基于传统观念的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同一种植物或动物的态度与情感存在较大差别,汉语中对某一动植物赋予的褒义、喜爱等情感色彩,在英语中则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例如,对“龙”的理解,在西方观念中“龙”象征着邪恶、暴力,而中国文化中的“龙”则代表着吉祥和力量,并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在翻译时,应当将“望子成龙”翻译为“Hope one’s son can be someone who succeeds”则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对于“传宗接代”“断子绝孙”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观念,直接翻译则难以引起西方读者共鸣,翻译人员可通过注解的形式为译文加注释,便于西方读者了解“断子绝孙”的意义。

(五)基于心理联想的文化差异

语言的心理联想与所处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虽然字面意思相同,但受民族心理与历史文化差异的影响,读者的心理联想也会存在明显差异。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银河”是浩瀚星空中一条无法逾越的天河。而英语中与“银河”相对应的词是“Milky Way”,即希腊神话中赫拉的奶水形成的“天路”。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七夕是牛郎和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受此文化影响,中国读者看见“银河”便会联想起有情人不能相见的“爱情悲剧”,但西方人则不会产生这种联想。

(六)基于审美取向的文化差异

1.服装审美差异

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在气候和自然环境等条件下,东西方服饰审美具有较大差异。由于亚洲气候湿润,人们喜爱飘逸、宽松的服装,偏爱丝绸、棉麻等材料。欧洲与北美较为寒冷,对服装的保暖性要求较高,喜爱贴合人体的服装,偏爱皮革、羊毛等材料。服饰审美层面的文化差异提升了中西文学作品的翻译难度。例如,中国的“蜀锦”“湘绣”“宫绦”等词汇翻译难度较大,国外读者也不易于理解。

2.文学审美差异

以诗歌为例,英语诗歌结构受限,体系单薄,往往利用词汇的堆积来表达感情。但中国古代诗歌有固定的格律和复杂的体系,通常以诗歌抒情、言志,隐喻较多,且为文言文形式,导致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障碍重重。一方面,汉译英时要在探究诗歌本意的基础上进行形式与结构的转换,使之能被外国读者理解;另一方面,英译汉时需调整英文诗句格律,使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3.家庭审美差异

中国文化重视亲情与传承,对于“四世同堂”“薪火相传”“子孙满堂”“一脉相承”具有特殊的审美追求,在中国文学中存在很多以“四世同堂”为故事背景的作品,如《四世同堂》《爱尔克的灯光》等均以家族内部矛盾或家族之间的矛盾为故事的主线。但西方人崇尚个体的价值与自由,并不了解中国复杂的家庭结构,对翻译工作人员来说,既要准确翻译词义,又需让国外读者通过译文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家庭审美元素,无疑增加了翻译工作的难度。

二、基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翻译对策

(一)依据文学作品体裁处理文化差异

翻译工作与文学作品文体密切相关,文体的不同则会造成语言特征、风格与翻译方式各不相同。例如,说明文言简意赅,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只需将内容如实翻译即可。而散文、小说、诗歌等体裁蕴含着大量文化因素,翻译工作人员须在尊重文化差异基础上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进行差异化翻译。

在文学作品体裁中,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最多,从诗体形式到诗歌内容都散发出浓厚的文化属性。例如,英语文学中的十四行诗、汉语文学中的五言诗和七律诗等,都体现出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准确再现原诗内容、思想、风格,还须完整地翻译出原诗的文化意蕴。汉语重视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语言中存在较多无主语句子或不完整句子;而英语重视形式(Form),句子中必然带有主语。在译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减句子主语、宾语解决文化差异的问题。例如,《静夜思》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利用英语诗句的“主谓宾”句式的结构特征,在译文中增加“I”(主语)、“see”(谓语)、“it”(宾语)。

在翻译小说或散文中的俗语、习语时,可采用替换翻译法弥补文化差异。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翻译为“人多干活更轻松”,以此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真实内涵完整地传达给英语读者。例如,“体壮如牛”可翻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水中捞月”可翻译为“fishing for the Moon in the Water”等。

(二)依据归化与异化理论处理文化差异

1.归化

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最终落脚点,将翻译文本的词汇、语句内涵纳入目的语文化范畴之中,以目的语思维理解翻译文本内涵,以此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例如,英语里的“眼中的苹果”,可翻译为“掌上明珠”,通过词汇对等实现文化对等。例如,可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译为“people propose,God makes decisions”,将汉语文化中的“天”经过归化这一翻译方式翻译为英语读者所能理解的“God”(上帝)。

2.异化

异化以源语言文化为最终落脚点,依据语法规则将与源语言紧密相连的句子、词汇、短语翻译出来,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的文化风格,忽略目的语读者对源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例如,《红楼梦》的译本(杨宪益)中,采用了较多异化翻译理论,在“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译文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词汇“风云”(storm)与“福祸”(luck),虽然失去了文化对等功能,但保留了汉语文化特色。

(三)依据动态对等理论处理文化差异

为尽可能减少原语言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美国语言学家奈达提出“动态对等理论”,即从语义到文体均采用最恰当、对等的语言再现原语言的信息。动态对等主要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形式对等以及篇章对等。利用动态对等翻译时,须完成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尽可能地创作出既能够符合原语言语义,又蕴含原语言文化特色的译文。第二步,当原语言语义与文化无法兼顾时,应放弃形式对等,通过对原语言词汇、句子形式的改变在译文中再现原语言的语义与文化。例如,“spring up like mushroom”是英国著名的谚语,其中的“mushroom”指的是“蘑菇”,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中,人们对“春笋”更为熟知,因此翻译为“雨后春笋”,通过改变原语言词汇形式达到动态对等的目的。第三步,当改变原语言词汇形式也无法表达原语言文化时,应使用“重创结构”翻译方式,即将原语言文本的深层次结构换为目的语的浅层次结构。例如,“别人感冒,他也感冒”翻译为“别人怎么想他也这么想,如同别人得了感冒,他也会感冒”。原文的内涵并未呈现在词汇和语句的表面,而是深藏在句子的深层结构之中,翻译工作人员利用目的语词汇对原语言文本进行直接说明,解释原语言文本内涵,提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

(四)依据语言思维的转换处理文化差异

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应时刻注重语言思维的转换,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中不断地转换语言结构与思维逻辑。在翻译工作开始前,详细了解译入语的语法结构、语言思维与逻辑架构,训练自我语言逻辑的快速转换。在翻译时,对原语言的衍生义和隐喻进行转化翻译,以降低原文对读者的理解难度。除此之外,翻译工作人员还需同时采用综合翻译法,在理解原文深刻含义与文学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语言重构融入译入语的本土文化与语言思维,使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结构与思维逻辑,便于外国读者阅读与理解。

结语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差异是一大障碍,自然地理、思维方式、宗教文化、传统观念、心理联想以及审美取向等文化差异均对文学作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跨文化翻译中的障碍。在跨文化背景下,翻译工作人员应当重视文化差异、认清文化差异,依据文学作品体裁、归化与异化理论、动态对等理论以及语言思维的转换方式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减少因语言造成的交流障碍,实现高质量的跨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译文词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译文摘要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I Like Thinking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