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理论对比研究

2022-10-20

西部学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黑格尔观点

陈 前

一、本体论立场

哲学家是否应该有阶级立场?这个问题似乎是过时的、浅显的、粗暴的、二元的。然而在笔者看来,“哲学为谁服务”是每一个哲学研究者不能回避的问题,所站的立场不同,回答必然不同。可惜,目前来看,不存在一种完美的哲学——即能够充满道德色彩、指导少数精英阶层达到精神圆满,完成自我实现,又能指导大多数人的实践,最终实现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学科。这种哲学的诞生是困难的,因为二者的根本利益是相冲突的。在笔者看来,回避“哲学为谁服务”这个问题,就是回避现实中的的确确存在的阶级差异的问题。这种观点必然会遭受到另一种抨击或质疑:鲜明的阶级立场必然会影响学术的客观性。在此,笔者以卡尔波普尔的普批判理论予以回应。波普尔指出,理论的客观性植根于其可批判性。也就是说,理论即便在形式上充满了学者的主观色彩,只要该理论接受来自其他学者的科学批判与辩驳,便可保证其客观性——经受住批判的理论,暂定为真,继而经受未来的更广泛的批判;被驳倒、被证伪的理论,则被舍弃。

明确了哲学为人民服务这一立场后,也就明确了在当代中国,哲学的任务应是正确地反映时代风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提供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引。中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生产力仍是最主要的任务,海德格尔消极被动、带有神秘主义的实践观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无益的,在当代中国,也绝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注脚。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观点的对比研究

纵观西方哲学发展史,“实践”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便开始衍生出其哲学内涵,即实践从一个宽泛地表示各种事物活动的概念发展为一个体现人的本质的具有道德色彩的哲学概念,实践是一种人特有的、由理性推动的、非功利的“目的在内的活动”。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是启蒙运动开展,实践的内涵逐步由道德转向世俗,即关注技术活动的领域,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探究与改造。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打开了主体性哲学的大门,在这一时期,实践开始成为人征服自然的途径和手段。

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思想体系最为显著的特点,黑格尔的实践辩证法观点关注人的现实行为背后的规律。实践在黑格尔那里首次被纳入到认识论的范畴,真理来源于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的结合,他说,“活动和劳动,这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实践辩证法通过对理性、精神、意识、意志、行为等多个哲学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致力于回答人的“行为”或“实践”何以可能的问题。黑格尔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无不遵循实践辩证法的支配,人的思维和实践从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人的思维从属于意识范畴、实践属于行为范畴,他们的属性有着根本的而区别,但是思维是实践的前提或起点,实践体现思维。黑格尔说: “理论的东西本质上包含于实践的东西之中”,“人不可能没有意志而进行理论的活动或思维,因为在思维时他就在活动”,而“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人”的原因就在于,实践与思维的“一而二,二而一”的辩证关系在人的身上得以实现。

然而,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建立在绝对精神的外化、扬弃客观精神最终达到复归的“正—反—合”辩证运动的基础上,这也就不可避免地给黑格尔的实践辩证法打上深深的客观唯心主义烙印。人的行为既有精神、理性、意志、思维等内因的驱动,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外部因素的影响,黑格尔显然对人进行了扁平化的处理,人是抽象的、类的,这给得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不可避免地带来局限性。

在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概念,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实践辩证法的合理成分,改造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观。马克思把实践摆在关乎人类生存的首要位置,实践不仅仅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同样是人生存、历史发展的前提,是人的“类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辩证地沟通了主观与客观、物质和意识、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类社会等众多范畴,科学地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问题。马克思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在这个意义上,现实生活规定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者统一于实践之中。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重在解释或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则在于改变世界,认识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前提,改变世界是对认识世界的检验,二者对立统一。通过实践活动,人得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劳动异化和“物役性”,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压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带有鲜明的阶级立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石,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哲学基础,建是广大无产阶级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发扬了改造世界的理念,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观点,其科学性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得以证明。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以对“存在”的探讨为主线,海德格尔的哲学也被称作存在主义哲学,随着对海德格尔早期在弗莱堡和马堡的讲义的发掘,以及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实践模式的浓厚兴趣,学界逐步发现实践是贯穿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一条重要的线索。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颠倒,即传统的形而上学混同了“存在”与“存在者”,只通过对“存在者”去追问存在,恰恰是对“存在”本身的遗忘。对“存在”的追问,不应该是“存在”是什么,而是“存在”如何可能。

在海德格尔那里,人—“此在”—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是探讨“存在如何可能”的窗口。海德格尔说,“它(人)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此在”被“抛”到一种“敞开状态”,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在世”,“抛”暗示着“此在”的命定性与荒诞性,由于“此在”是被“抛”的,因而“此在”总是处在一种“烦”的状态,即“操劳”和“烦忙”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层面上的实践和“筹划”。“烦”具有两重性,蕴含着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实践线索。一是“烦”体现了传统哲学意义上主客体的关系,客体,或者说器具总是以一种“上手”的姿态显现的;二是“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费尔巴哈认为,人是在主观与客观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中确立自身的,此处,“烦”用来体现人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需要缩小与他人差距或凸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而“操心”。他人在这里具有抽象意义,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常人”,是一种流行的评价范式、评价尺度。“在世”的“此在”终日烦忙于世,烦心于人,逐渐遗忘了存在和自身的可能性,生活被“好奇”“言谈”“两可”所充斥,进而沉沦到“非本真状态”。如何使去除“非本真状态的遮蔽”,使“本真状态”得以显现呢?海德格尔给出的答案是“向死而生”。“此在”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会摒弃一切杂念,陷入到巨大的恐惧和“虚无”的境界中,进而积极地筹划自身,使自身免于沉沦。

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实践”的指向逐渐由内向外转变,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实践观点意在解除技术对实践本真意义的遮蔽,使得实践的意义复归到人的生命活动本身上来。同样关注实践对人自我实现的意义,海德格尔的实践观点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范式是截然不同的。康德的实践范式中,“道德准则”不随具体情境而变化,对指导实践具有普适性的意义;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实践智慧”,即在任何境遇中,“实践智慧”都可以成为实践的具体的规定性,要求人在不同的境遇中做出不同的判断,既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要能筹划未来,因而没有一种普适的原则去指导人的具体活动。海德格尔发明了“形式显示”的方法。“形式显示”本质上是一种从普遍到具体,从“终点”到“起点”的方法,较以往实践观点而言,“显示方法”带来了方法论上的范式转换。海德格尔把具体的境遇当作存在展开的开端,使得具体境遇中的“存在者”有了某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与具体境遇是兼容的,体现为一种原初性的经验。

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人本关怀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和重视。海德格尔用“去存在”来表达人被“抛”之后,积极筹划应对以摆脱 “非本真”的状态,“筹划”即根据当前的境遇不断地、自由地做出选择,同时承担这不同选择的后果。该思想在萨特那里得到了更好的诠释,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指什么呢? 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人原本是个无。他什么都不是,等到后来才是他把自己造成的那种人。”受海德格尔启发,萨特所描绘的人,是一种有待于去成为、去完善、“去存在”的东西。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看到了上手之物使人烦忙的一面,希望通过一种调和了具体境遇和存在的实践观点解除“非本真状态的遮蔽”,有学者认为海德格尔的实践观点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人本主义方面的补充。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是及其荒谬的。先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海德格尔哲学是否真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向死而生”的观点是否经得起广泛的实践的检验?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人的存在进行了神学性的思考,提出了“向死而生”这一主张,这一主张也因所包含的其神秘性和非理性的因素而受到批评。超越“主客二分”的哲学模式似乎成了海德格尔的一种执念,他极力地消除主、客之间的鸿沟而忽视了主、客二分对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与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始终持批判态度,努力地想要突破近代主、客二分的哲学范畴,这就不免使其落入一种平庸的、原始的统一而无法超越先验主义和先验唯我论,这一特征在“向死而生”的命题中尤为明显,即强调先验的、本质的直观和人的先验认识结构,强调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其哲学观点带上消极和神秘色彩。

首先,找回被遗忘的“存在”,本质上还未走出形而上学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发动了哲学革命,创立科学的实践观点,将实践放在首要的方式,人只能通过实践解放自己。海德格尔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回忆起被遗忘的“存在”的一种手段,实践是为存在服务的,实践已让位给存在。

其思想的虚无性和消极性还体现在人的被“抛”的状态,被“抛”的人是无助的荒诞的,只有在面对死亡威胁时,才能唤起其积极筹划的欲望。而在马克思主义中,被“抛“的境遇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的确,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社会历史境遇,但不论是被“抛”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人,还是被“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都可以通过直接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改变当下的社会历史环境。其次,面对死亡威胁时,真理就一定能显现吗?笔者看来,面对死亡的威胁的时,一切意义或价值被消弭,人同样可能惶惶不可终日,陷入虚无主义或享乐主义的陷阱,这个命题是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更没有经过广泛的实践检验的。但实践已经证明的是,科学的实践观指导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在政经科教文卫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三观,才能引导人拼搏进取、自我实现。

因此,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出发点——回忆“存在”——决定了实践必须给“存在”让位,就如同黑格尔的实践观点——实践是绝对精神自我展开、归复的一个环节——一样,抛弃了实践的首要地位,退回到黑格尔那里去了。从这个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实则是画了一个“二维的圆圈”,没有“三维的螺旋上升”,而是重新回到黑格尔那里去了。

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改变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共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和中国国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独有的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总得来说,与海德格尔倒退回黑格尔那里的实践观点相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能动的、积极的。

科学的实践观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生产力,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勤奋实干的传统文化内涵。传统儒家哲学追求“内圣外王”,即将“道”藏于内心,指导行为,将“王道”的政治主张向外推行,是一种朴素的实践范式;近代以来,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系统论述了“知难行易”的主张,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知”、“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等论断,充满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毛泽东的《实践论》将中国自古以来重实践的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有机结合创新,革命性的、能动的反映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高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需要这样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观点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黑格尔观点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观点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