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体验: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范式

2022-10-08穆玺雯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互动式道德法治

■文/穆玺雯

生态体验,不仅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的崭新的学术理念,更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形态创新。所谓生态体验,是指“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而产生的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总和”,能有效地表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生态体验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范式,要以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原点,紧紧扣住“理”“情”等关键要素,通过生态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生成。

一、情境式生态体验:催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引力

在道德与法治生态体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情境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载体、媒介,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母体。只有置身于情境之中、之间,学生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体验。一般来说,情境有两类:其一是外在的物态性情境,这一类情境具有“真与美”的特质,能浸润、濡染学生的情思;其二是内在的心理性情境,这一类情境具有一种弥散性、浸润性的特质。外在的物态化的情境能影响学生内在的心理性情境,而内在的心理性情境也能投射到外在的物态性情境之中。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是“说教式”“灌输式”“填鸭式”的,这样的一种道德与法治教学能让学生获得道德与法治认知,但却不能让学生产生实实在在的道德与法治感受与体验。尽管目前还没有证明“直接的道德教学之不可能”,但道德难以直接地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细致地剖析了“道德的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的区别。情境式生态体验,就是要让学生直面道德观念,而不是道德的观念。同时,情境生态体验就是要让学生直接进行道德与法治实践,在实践中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比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感恩父母》这一课时,很多教师为了完成课程与教学目标,会讲述很多故事,以期感化学生。但实践表明,这些故事(尽管是真实的故事)对学生的感化、教化等是表面的,学生会产生“3分钟的热度”,但后续的效果甚微。笔者在教学中一改这样的“狂轰滥炸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而是要求学生准备一张与爸爸妈妈的合影,并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在课堂上,笔者运用多媒体将学生的照片投影、呈现出来,并让学生一个个讲述故事。很多学生讲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学生自身有着切身体验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学生自己。有些学生在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之后,主动给爸爸妈妈写信;有些学生回家后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事,等等。一段时间之后,很多家长都反馈“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情境式的生态体验,关键是要让学生都能进入到情境之中。这种进入不是表面的进入,而是实实在在的进入,是一种浸入、浸润、沉浸!在非生态的情境之中,学生会对情境产生疏离感、陌生感、厌恶感等,而在生态情境体验之中,学生会产生亲近感、融入感、解放感、舒展感等。在上述案例中,外在的说教式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而内在于学生生活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就会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道德的启蒙、洗礼、教化。

二、互动式生态体验:凸显道德与法治学习关怀

生态体验式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注重情境的创设,更注重引导学生互动、对话与交往。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我将之概括为一种“独白式”的教学。“独白式”教学的主要表现是:教师的“一言堂”,“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思路,等等。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是一种基于普遍观念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条文是作为一种“律令”出现的。在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往往是正襟危坐,忠实地倾听教师的教诲。这里隐含着一个道德与法治预设:即“我”(教师)比“你”(学生)有道德、懂法律,我比你强,我比你高尚。

“互动式”的生态体验教学,将师生、生生等看成平等、民主的主体。通过对话与交往,来构建一种互动式的情境。互动式的情境,凸显了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主体性与主体间的关怀。每一个主体,都是平等的。在这样的生态体验之中,每一位学生都是以参与者、协商者的姿态融入其中的。教师只是这个共同体之中的一个引路人。互动式生态体验教学,目标鲜明、形式丰富、内容贴合实际。比如,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课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小区进行物业选举,小李的爸爸认为自己比较忙,可以不去参加投票。同时,他认为小区那么多人投票,也不在乎自己的这一票。这样的一个政治生活问题,学生关注度不高,同时由于成人的各种做法已经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笔者让学生积极对话、争辩,助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在对话、互动中走向视域融合。如有学生认为:“选举是我的权利,既然是一种权利,自然就可以放弃。”有学生认为:“放弃这种权利没有对别人造成伤害,因而可以不去投票。”有学生更是强词夺理地认为:“选举是一种权利,放弃也是一种权利。”等等。面对这些学生的意见,笔者没有简单、机械、粗暴地予以否定,而是这样启发学生:“试想一下,如果小李家满意的物业公司因为一票之差而落选,你们还会觉得这一票无足轻重吗?或者,再请大家想一下:如果有好多业主都这样想,都不去参与投票,那么你们心目中满意的物业公司会差多少票?你们还会觉得这一票无足轻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畅谈起了不去投票的后果:“小区被一个不好的、资质比较差的物业公司接管,小区会遭殃多少年啊!要想选择自己心仪的、合适的物业公司,就应当排除可以排除的困难,去参加投票。”等等。如此,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互动中,学生的着眼点就从眼前的当下到了长远的未来。

互动式生态体验情境,就是要引导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交往。基于不同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等,学生的对话是丰富的,因此这样的对话就有了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尽管有些对话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些对话也同样有价值。只有在对话中,学生才能感受、体验到自我的在场,才能通过对话与交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沉浸式生态体验:感悟道德与法治情理

“道德”与“法治”是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道德”的学习,是要引导学生以一个“公正的旁观者”身份去审视、研讨;而“法治”的学习,则是要学生以一个“规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审视、研讨。“法治”是一个人社会生活的底线,而“道德”则是一个人社会生活的“标杆”。“道德与法治”是社会前进的基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沉浸式生态体验,能让学生感悟到道德与法治中相关的“情、理、法”。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化、形式化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只有让学生进行沉浸式生态体验,才能促成学生的感悟。沉浸式体验要求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重新审视自我的认知。沉浸式生态体验是一种富有亲近感、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体验模式。比如“道德两难”一直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难点。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等的影响,对一些事情的认知往往是比较片面、模糊的,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认知状态。长此以往,就容易成为“骑墙派”。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可以采用沉浸式思辨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这里的感受、体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从美国道德哲学家科尔伯格的“海因兹偷药”到现在的“扶不扶老人”“广场舞扰民”等问题、现象,“道德两难”问题等最容易困扰学生的道德认知。作为教师,必须要打开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审视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去思辨,去解决问题。比如,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这一课时,笔者创设了多个情境,如“在小区门口被邻居家的狗咬伤”“在自己的亲戚老板那儿打工被拖欠工资”“因为避让救护车违法变道”等。这样的一些思辨性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研讨兴趣,调动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能进行不同的换位思考、移情感受,进而深化了认知,促进了道德与法治反思思维、批判思维的发展。

鲁洁教授说过:“道德、道德的意义不是一种预先确定的存在。它是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生成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不能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生态体验教学模式,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扎根情境、扎根现场。在生态体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入体验之境,抵达生态关系之境。生态体验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让学生的生命获得一种圆融式的提升,促成学生达成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互动式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打造自主互动式高中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