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要共花争发 一寸融合一寸金
——基于“融教学”理念的古诗词教学探索
2022-10-08蒋宇浩
■文/蒋宇浩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对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下,语文教育界对古诗词教学也有很多探究,有主张读诵教学的,不需要过多理解,只要读、背就行了;有主张吟诵教学的,要注意古诗词的平仄、押韵等形式;还有主张理解教学的,强调古诗词背后的情感、内容等。这些探索无非是想解决一个问题,即古诗词和学生相对相隔的问题。古诗词与学生的相隔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相隔、语言相隔、心灵相隔、文化相隔、时代相隔。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邱俊老师的“融教学”理念,笔者从四个方面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古诗词教学融合策略进行了探究。一是找准切入点,张弛有度渐入佳境;二是还原画面,绘声绘色再现意境;三是寻找类比点,求同存异感悟情境;四是扩大增长点,收放自如、自由出境。这四个方面又可以概括为“三点一面”,三点是指切入点、类比点、增长点,一面是指画面。
一、抓住“一面”融合本心——入境
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核心。“意”是情意,是主观思想情感;“境”是客观、立体的艺术图画。古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思想情感与客观景物形成的、整体的艺术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融教学”理念强调的画面感就是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如果教师单纯地割裂整体,没有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只是简单地读写背诵,便失去了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深刻思考古诗词的内涵,在反复朗读中巧妙还原画面,感受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当然,这里的读不是简单的自读和范读,也不是形式上的美读和品读。“融教学”理念强调的读更多的是形式的具体化落实,通过“轻重出声、快慢拖声、平仄变声、韵律和声”等元素体现古诗词教学的核心,让朗读变得有趣有味,让古诗词变得有情有义。《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描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讲授这首诗时,笔者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一是采用动词重读、其他词轻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人怅然的心境,如“属国过居延”中的“过”字看似无意却有意,“归雁入胡天”的“入”字看似无心却有心,反复重读这两个字,学生从中就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愤与抑郁;二是采用名词拖音的方式强调诗歌的意象,发挥读者的想象,如“居延、征蓬、汉塞、归雁”等名词,能够还原塞外画面,对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很有帮助。三是采取平仄变声的方式加强节奏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笔者从“直”和“圆”入手,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一个“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但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若根据平长仄短的方式变换声调朗读,学生会直接从形式入手,在长长短短的节奏起伏中发挥想象,这便读出了古诗词的韵味。四是采取韵律和声的方式,这里的韵律更多的是指押韵,学生朗读时还要找准韵脚,可以单人读前四字、齐读后韵脚的方式一唱一和,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实践证明,画面感的核心是意境,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意境这个面,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意境,这样才能既不偏离古诗词的特征,又能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及新课标的理念。
二、紧扣“三点”融合实践——入情
“融教学”理念提出的“三点”是指切入点、类比点和增长点,古诗词教学中的切入点更多的是从诗眼和词眼入手的。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写道:“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若能抓住诗眼入题,则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诗眼一般隐藏在诗题或关键句中,往往是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如《饮酒》中的“真意”、《行路难》中的“难”等,笔者都是围绕这些诗眼设置问题情境的,以诗眼导入教学内容,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够迅速导入情境。在讲授王绩的《野望》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古人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很多文人志士都寄情于山川湖海,王绩也是如此,他的《野望》从题目看,望是诗眼,那么他望了哪些内容,又有何感想呢?让我们一起跟着他的视角去领略、感悟古诗词的内涵。”
如果说“诗眼入情”是切入点,那古诗词教学中的类比点便是基于诗眼的深入学习和研读。“融教学”中的类比分为三类:同类字词的更换、同主题诗词的比较、同类诗词的整合。在这里,同类字词的更换即教师采取“炼字”的方式深入古诗词,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同主题诗词的比较即教师将相同主题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类似于阅读教学中的群文阅读;同类诗词的整合便是在相同的主题下寻找不同,或是在不同体例的古诗词中寻找相同。因此,“融教学”理念给古诗词教学支出了深度学习的“招式”,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选取其中的类比点,以丰富古诗词教学的深度。例如,在讲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时,笔者采用炼字的方式带领学生体味情感,用相同主题比较的方式丰富人物形象,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进行了拓展类比,将《归园田居》五首在一起类比,让学生感受山水田园背景下,孟浩然和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由此可见,切入点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拉近作者和读者距离的有效手段,类比点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是古诗词教学广度和深度的体现。
学习古诗词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语言隔阂和生活隔阂。既然古诗词是精髓,那么学了古诗词之后,学生就不应只是简单地会读、会背、会写,而应在语文积累和审美情趣上有所增长。学生可以结合生活体验写感受,可以模仿形式体例搞创作,还可以对古诗词的结尾进行扩写和补写。当然,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的后半部分拓展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拓展诗人背后的故事,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知心、扩写鸣心、仿写抒心、诗心共鸣”,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衔接教学环节,融设计于无痕中。
三、聚焦“核心”融合素养——入心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更是如此,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融教学”提出的“三点一面”教学理念从形式上说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目前,语文教研工作者虽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但真正落实在教学形式和环节中的却很少,要么没有具体的操作形式,要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显得单薄无力。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融教学”理念,加入“融教学”元素,下表便是古诗词教学各环节的融合策略。
环节导入环节关键词激趣核心素养思维提升感知环节诵读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探究环节延伸环节思维提升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作业环节融教学元素诗眼入情轻重出声快慢拖声平仄变声韵律和声意境传情类比共情知人知心类比同心扩写鸣心仿写抒心细读比读(升华)共鸣语言建构和运用
通过此表,我们可以看出,“融教学”是融合于语文课堂整个环节的理念,这种方式的“融”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融”,而是建立在学情和核心素养之上,以12个古诗词“融教学”元素和方式贯穿,达到诗声、诗情和诗心统一的“融”。
正如《我和我的语文》一书中的观点:“古诗词教学,朗读是本,兴趣是根,品味是叶,活用是魂。”若要根深叶茂,则应紧扣“三点一面”,融合本心,融合实践,融合生活,让古诗词教学中的诗声、诗情和诗心因“融教学”理念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