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茧丝绸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22-10-08汪宏伟中国丝绸工业有限公司
文/汪宏伟(中国丝绸工业有限公司)
一、全国桑蚕生产情况
目前,国内桑蚕生产主要分布在全国27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涉及近2000万户农户。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0年全国桑园面积达到1212万亩,其中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重庆排名前五位。2010-2020年,全国的蚕茧产量基本上能够稳定在65万吨左右。因工业化生产进程加快、种养殖成本上升、劳动力紧缺,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蚕茧生产呈萎缩趋势。具体情况见表1、图1、表2。
表2 2016-2020年五大主产区蚕茧产量情况(单位:吨)
图1 2010-2020年全国蚕茧产量情况(单位:万吨)
表1 2020年全国桑蚕生产情况表
二、全国丝绸生产情况
目前,全国丝绸生产主要分布在16个省(区、市),广西、四川、江苏、浙江一直是传统丝绸主产区。但是“十三五”期间,茧丝绸生产呈现“东桑西移”的明显趋势。2020年全国丝类、绸缎产量分别为5.34万吨和38350万米,中西部地区产量占比分别达到81.03%、64.17%,较2015年分别提升9.11和15.49个百分点,茧丝绸生产逐步向广西、四川、云南等中西部地区转移集聚,“东桑西移”带动“东丝西移”“东绸西移”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具体情况见图2、图3、图4、图5。
图2 2020年各省(区、市)丝产量占比情况
图3 2020年各省(区、市)绸缎产量占比情况
图4 2016-2020年全国主要产区生丝产量情况(单位:吨)
图5 2016-2020年全国主要省区绸缎产量情况(单位:万米)
三、茧丝绸产业链发展模式
桑蚕茧丝绸产业链长,涉及一、二、三产业链,产值超过2000亿元。从各省市实践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发展模式:
(一)第一产业发展模式
1.传统养蚕模式
桑树种植—桑园管理—农户养蚕—蚕茧收购。该种模式是全国各省市最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亩桑经济效益在5000元以上,经营模式主要有“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养蚕大户”等。
2.立体种养模式
除发展养蚕外,同时桑园间作蔬菜、大豆、花生、中药材、食用菌等,桑园养殖家禽等。
3.观光农业模式
除发展养蚕外,通过栽植果桑组织桑果采摘节,辅以桑园垂钓、农家乐餐饮配套,形成集观光、采摘、餐饮、休闲、娱乐、科普等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模式。
4.精深加工模式
综合开发桑叶茶、桑果酒、桑果饮料、桑叶粉、桑芽菜、桑叶面、桑果醋、蚕沙有机肥、桑枝生物碱(降糖药)、桑饲料、蚕蛾酒、桑黄酒、桑枝饮片等。
5.生态桑林模式
主要是通过大面积种植桑林,为石漠化治理、沙漠化治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盐碱地治理、矿山修复、消落带治理等提供生态环境治理服务。
(二)第二产业发展模式
茧丝绸行业中第二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蚕茧收烘,缫丝加工,织绸加工,印染加工,服装、服饰、家纺等产品加工等。近年来,蚕丝蛋白衍生产品开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包括蚕丝蛋白化妆品、蚕丝蛋白医疗器械、蚕丝蛋白粉、蚕丝氨基酸保健品等产品。
(三)第三产业发展模式
1.丝绸产品贸易
包括丝绸实体店、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线上线下交易。专业市场主要有杭州中国丝绸城、杭州四季青、北京秀水街等。
2.丝绸博物馆
主要从事丝绸文物收藏,桑蚕丝绸历史文化及非遗技艺等宣传展示。目前已建成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国绸都(南充)丝绸博物馆、中国宋锦博物馆(苏州)等。
3.丝绸工业旅游
企业前店后厂经营,结合产品体验式旅游购物配套服务。
4.丝绸展览服务
主要从事产品展示、品牌发布走秀、行业论坛等服务,目前有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杭州)、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南充)、丝绸苏州展览会(苏州)等专业展会。
5.丝绸创意设计
主要从事丝绸文创产品及礼品的设计开发,产业集中在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等地。
6.丝绸特色小镇
主要集丝绸产业、历史遗存、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目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已建成“中国绸都丝绸特色小镇”、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已建成“锦门南丝绸之路起点”特色小镇等。
四、桑蚕丝绸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丝绸大国,但还称不上丝绸强国。中国茧丝绸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布局集中在效率低、产值低,对规模要求高的原料和初级加工领域,利润水平和收入增长依赖下游海外市场,是出口导向型产业。虽然从业企业的业绩水平波动比纺织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小,但是长期资产的收益率低于纺织行业的其他同行。
虽然在“十三五”期间,国内桑蚕丝绸产业得到稳步发展,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智能茧质测试、数字化煮茧、自动缫丝短流程等装备研发取得一些突破,特宽幅面料染整、电子提花、数码双面印花等先进工艺技术开始广泛用于丝绸制作,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逐渐向化工、生物等高新技术拓展。丝绸博物馆、文化创意园、丝绸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工业+文化+旅游”多元发展模式不断创新。蜀锦、宋锦、云锦、缂丝等非遗技艺保护工作取得成效,行业发展韧性与活力不断显现。但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多数企业实力弱、龙头企业缺少核心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弱、品牌渠道建设滞后、丝绸文化体系定位低等问题仍严重制约着桑蚕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一带一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站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推进蚕桑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我国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意义重大。蚕桑丝绸产业涵盖种养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聚集了大量农户、中小微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是典型的产业协同发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推动蚕桑丝绸产业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亟需加强以下几点:行业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及行业延伸、科技创新、品牌建设、打造丝绸文化体系。
(一)整合优化行业资源,提升行业影响力
2020年全国GDP100万亿元,纺织业工业产值45000亿元,茧丝绸产业工业年产值不到2000亿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小。全国丝绸企业2.6万家,规上企业700多家,整体呈现“小、散、乱”的特点。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创新能力弱、同质化竞争严重;大企业数量少,且大而不强,上市公司更是凤毛麟角。由于整个行业布局较为散乱,集中度不高,龙头企业少,所以无法集中行业优势资源,重点突破。
因此,为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要在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的指导引领下,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强行业资源优化整合,利用资本、品牌、科技创新等途径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紧跟国家战略及发展政策,引导鼓励国内行业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蚕桑基地、丝绸工业园区等,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设高效的营销渠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丝绸品牌,提升中国丝绸企业在世界丝绸行业的地位与影响力。
(二)推动产业融合及行业延伸
目前,传统丝绸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创新能力不足,一些技术工艺还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导致产业发展遇到巨大瓶颈,整体规模徘徊不前,大部分丝绸企业只能在一片红海中大打价格战。我们应创新发展理念,通过进行产业融合和行业延伸,打造一片新的蓝海,推动行业不断做优做强做大。
茧丝绸行业横跨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染整、服装、家纺、综合利用、贸易流通、文化、旅游等一、二、三产业,天然具有产业融合优势,可充分发挥“产业叠加”优势和“乘数发展”效力,打破产业发展瓶颈。目前,产业融合多集中在“农业/工业+文化+旅游”以及桑蚕副产品综合利用领域。
“工农业+文旅”融合,目前的主要形式为丝绸休闲旅游养生、文化体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但大多都局限在观光采摘、农家乐、生态餐、丝绸历史、桑蚕产品介绍等,千篇一律、没有特色,且规模较小、模式单一。桑蚕副产品综合利用主要是在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各个环节功能、用途的新拓展,如桑叶茶、桑葚饮料、天虫酒、桑枝食用菌、蚕蛹蛋白、桑蚕绿色食品、蚕丝蛋白化妆品/保健品、生物有机肥、桑饲料等。但产品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同质化严重,产品概念大于实际产品效果,往往陷于价格战。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考虑因素之一。要根据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突出地域、文化、行业等特色,高质量推动产业特色差异化发展。通过强化政策引导,集中优势资源,推动丝绸特色小镇、丝绸研发产业园、丝绸时尚文创中心、丝绸博物馆建设,及工业/农业旅游、文化节、设计大赛、高端论坛等多元化发展。同时,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最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之中,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数字产业生态链,形成产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新型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体系。
要积极进行行业延伸,突破丝绸传统意义上“衣”的范畴,将桑蚕丝绸行业与大健康、美妆护肤、医疗卫生、文化旅游、高科技、生态治理等行业深度融合,不断开发新的桑蚕茧丝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主要是在食品饮料、生物材料、医药卫生等领域加强桑蚕茧丝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形成极为广阔的产业规模和市场空间。如生物材料领域的蚕丝蛋白保鲜、存储器;医药卫生领域的蚕丝蛋白骨钉、鼻假体、人造皮肤、微针、桑枝碱原料药;食品饮料领域的桑枝食用菌、蚕蛹、桑叶面、桑芽菜、桑叶茶、桑果饮料、桑黄酒、天虫酒、桑蚕保健品等;生物化工领域的蚕丝蛋白护肤美妆产品、桑饲料、蚕沙生物有机肥等;在全国推动桑树沙化、盐碱地、石漠化、重金属土壤、山地生态治理工程。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为茧丝绸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改变行业科研投入少、科技创新能力弱等问题,要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推动产业链重构融合、产品提档升级、品质品牌创建提升。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新材料、分子修复等一批前沿科技加速开启产业化进程,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目前,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新型蚕丝纤维、蚕丝蛋白生物材料、桑叶蛋白转化等领域已取得了较大突破,全方位拓宽了行业发展空间。
1.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生物工厂)
改变几千年传统喂养模式,通过高密度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和工艺,集约化设备、智能物流输送系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该项技术创新,能够从供应端大幅提高丝绸产业原料供应,降低原料成本,提升丝绸制品性价比,应在全国、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
2.新型蚕丝纤维
受传统工艺制约,传统蚕丝纤维应用领域较小,基本被限定在服装、蚕丝被、家纺、丝巾、礼品等领域。同时,价格高、难打理、不易梳纺、蛋白变性等痛点使得传统蚕丝纤维不具备进入大纺织的条件。
目前,新型蚕丝纤维技术工艺已逐渐成熟,在实现绿色环保无污染、提高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保留蚕丝丝胶,增加了蚕丝纤维天然保湿、亲肤护肤、抑菌灭菌等生物功能,可机洗、易存储、不易刮丝等特点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蚕丝纤维的痛点。实现了与市面上大部分纺织材料进行混纺,真正意义上使丝绸进入包括棉纺、毛纺、针织、梭织、无纺等的大纺织领域,从应用端极大拓展了行业发展空间,使得丝绸行业进入万亿市场成为可能。
3.蚕丝蛋白生物材料
蚕丝是由18种氨基酸构成,因此作为与人体生物相容性最好、物理特性最佳的生物蛋白,蚕丝蛋白生物材料具有众多应用场景:
(1)医疗医美:蚕丝蛋白骨钉、鼻假体、种植牙、药物保存、微针、人造骨、人造皮肤等;
(2)高科技:蚕丝蛋白3D打印墨水、生物光刻胶、生物传感器、蚕丝蛋白硬盘存储器、智能纹身、脑机接口柔性电极;
(3)日用消费:食品常温保鲜、面膜、环保器具、镜片、智能涂料等。
目前上述部分应用场景已逐渐产业化落地,古老的丝绸行业即将在高科技领域焕发青春。
4.桑叶蛋白转化
桑树枝叶具有极大的价值,富含的功能性和全价性的物质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并且蛋白质含量位于各类植物前列。我国现有种植的桑树超过了2000万亩,若按照桑叶含20-25%蛋白质进行一并核算,每年大约有4000万吨的蛋白质产生。另外桑叶还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及2%的生物钙,以及维生素和多糖、生物碱等功能性物质。桑叶作为全价食物和饲料,如果按每亩桑园一吨干桑叶来算,2000万亩桑园就是2000万吨的优质食物和饲料。
由于桑树适应能力强,山区、丘陵、沙地、沙滩、消落区都可生长,所以增加桑树种植面积并不会占用过多耕地,缓解蛋白质危机、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可实现生态修复。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相关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已开始大力推进相关研究、实践,也许不久的将来桑树会成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品牌渠道建设
多年来,丝绸行业企业整体实力弱、品牌意识薄弱、品牌/渠道建设投入少,导致整个丝绸行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个别行业内做得较好的品牌也只是在特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因此,行业内大部分企业产品没有品牌溢价,陷入价格战的红海。而低利润意味着研发、品牌、渠道的低投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全国性终端渠道尤其是高端渠道,打造丝绸行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打破恶性循环和行业内卷是丝绸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商务部发布的《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实施品牌培育重点工程,建立和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中国丝绸产品向品牌转变。开展企业品牌价值评价研究,加大‘高档丝绸标志’行业公共品牌推广力度,跟踪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加强品牌渠道建设,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宣传推广丝绸领域老字号、传承人、匠人,引导企业发展品牌旗舰店、直营店、加盟店,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提升体验式购物服务质量。支持骨干企业引入社会资本,联合打造“百城千店”OMO行业平台型商业新模式。大力推动丝绸电商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电视购物、直播营销、内容营销、社群营销,通过线上主动引流促进线下现场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举办丝绸展销会、丝绸购物节,创建场景式、品质化丝绸特色商圈。研究发布“中国丝绸流行趋势”,打造国际时尚前沿风向标,引导国内外高端丝绸消费。”
在国家部委指导下,龙头企业正引领行业企业积极打造中国丝绸行业集高端品牌旗舰店、企业品牌集群店、各类特色文创店于一体的‘百城千店’新零售线下体系,以及“终端+应用+内容+平台”的丝绸“互联网+”生态链,着力解决丝绸行业销售渠道、行业标准、品牌、设计、材料、融资等痛点和难题,打造丝绸行业线上生态链体系。通过上述线上、线下体系的打造,提升整个丝绸行业的影响力,推动企业做好供给侧改革和科技创新,唤醒消费者丝绸消费意识,为丝绸行业健康发展赋能。
作为全国丝绸行业唯一丝绸品质认定标志,应“在丝绸行业持续推广使用高档丝绸标志”(工信部等六部委发布的《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同时,加大“高档丝绸标志”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在购买丝绸产品时通过高档丝绸标志辨别产品真伪及品质。国家行业主管机构、行业协会、丝绸企业应共同努力,尝试参照羊毛品质认证标志Woolmark体系,打造丝绸行业自有品质认证体系Silkmark。
行业协会应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不同主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展会,如进博会、消博会、丝绸展销会、面料展、设备展、文化旅游展等,提升丝绸行业品牌价值。通过举办“中国丝绸日”、丝绸流行趋势发布会、时装周、“丝绸女神杯”设计创意大赛等活动培育推广丝绸高端品牌。
(五)打造丝绸文化体系
丝绸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5000年的文化沉淀。行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优化行业资源,利用数字科技、文化传媒等手段打造中国丝绸文化体系。一是搭建丝绸文化资源数据共享中心,深入开展文化历史研究工作,阐释丝绸文化历史的渊源和脉络;二是加强多方合作,畅通媒体宣传渠道,联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综合运用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纪录片等多元形式展示丝绸文化。最终通过构建以丝绸文化为代表的国粹文化体系,提升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对内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对外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从而整体提升丝绸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