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2022-10-08吴敏燕
吴敏燕
(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江苏无锡 214206)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纲领性内容,在四大学科素养中,生命观念是人们通过实证后对生物学相关事件进行解释或者理解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生命观念不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标签化目标,而应体现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经由生物学科学习而形成的生命观与自然观里。不过就目前而言,生命观念的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讲授与生命有关的生物学科事实性知识,聚焦于生命体的局部特征,没有从整体的视角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和感知意识,从而将保护生命、珍爱生命和探究生命的理论深化于自己的血脉中。因此,教师需要将生命观念的培养和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
一、在情境创设中引入生命观念
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将生命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感知并把握生命产生的线索和来源,并在此过程中探究生命诞生的若干线索和条件。与此同时,教师适当铺垫,介绍相关事实和概念,为学生理解生命观念牵线搭桥。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教学中,其课题内容涉及光、光合作用等一系列专业概念。若从“能量”维度来看,其包括概念“光”和“光合作用”;若从“生理过程”维度来看,则又涉及“能量之源”这一概念,而“物质与能量观”为理解能量与生理过程的关系发挥了纽带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同学们,在一些从事农业生产和销售的蔬菜大棚中,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发出蓝色抑或红色光的电炽灯管挂悬于棚顶,有时白天也会开灯,你们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光照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为什么在补充光源时不使用绿色光的灯泡?”在这个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以能源为支点,借此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植物捕捉光能的色素及其相关结构,即叶绿体以及叶绿体的色素。学生对结构与色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以“色素是如何将其储存并转化的?”为问题,再一次引发学生思考光反应与暗反应中存在的能量转化规律。最终,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能量的推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是在物质中得以存储的,它也会随着物质的分解、合成而转化”的能量观与物质观。在这一连续性的情境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相关概念、理清生命的最初脉络。同时,教师的巧妙引入,对学生形成生命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可见,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巧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一边学习和探究生命的奥秘,一边唤起对生命由衷的感叹。这既引导学生认识了生命,培养了生命观念,也践行了学科育人的目的。
二、在教学设计中构建生命观念
建构高中生物生命观念需要以生物大概念作为结构支架。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化、细化大概念,并以某种标准将概念层次化、结构化、次序化,形成相互联系的若干个次级概念。根据递进关系来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层次,其中低层次概念群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高层次概念,而高层次概念则能够帮助学生对低层次概念群进行统领。通常情况下,一个大概念所涉及的知识往往体现在教材的若干个章节之中。为此,教材前后章节在内容和结构上是一以贯之的,这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联系新旧概念。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来帮助学生复习已学概念,带领学生复习《细胞膜——系统边界》相关内容要点,重点关注细胞膜的成分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等相关知识结构图。学生在对前后知识构建起联系后,便能够为后续的概念整合打好基础。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进行引导:“什么结构能够帮助细胞对物质的进出进行控制?控制的方法又是怎么样的?”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再将新课内容引入。之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与探究大分子进出细胞的实例,比如分析氨基酸、水分子、葡萄糖、气体分子、无机盐离子,然后对其物质和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事实性知识。教师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并归纳这些必要的基础性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生成相关学科概念知识,比如胞吞、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协助扩散、自由扩散等。教师再以概念图的方式,助推学生梳理并分析重要概念间的关系。学生最终掌握了“细胞生存与物质、能量有着密切联系,生物是从生存环境中获得物质与能量”这一大概念,使得学生能够构建起良好的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学生也能够从学习“知识”中逐渐养成构建“观念”的习惯,进而在观念生成中自觉培养生命观念的良好品质。
三、在实验教学中加强生命观念
实验是推动生物学科发展的主动能。生物实验既是研究生命发展的场所,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的重要渠道。学生通过实验,目睹生命的产生、发展和壮大,这本身就是生命观念形成的最佳途径。但是,生物微观世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为遥远,学生很难对其产生理解与记忆,从而无法切实地感受到生命世界与微观世界。针对这一点,教师需要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拥有探索、研究的途径与平台,通过亲身感受生物微观世界与生命的来源来加强对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材料和学校的实验器材,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奥妙与科研的乐趣,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教师在开展此类教学时,需要注意几个教学关键点:其一,实验操作的相关流程需要严格遵守,例如显微镜和药品的取用和存放、材料的规范化处理以及制片的正确步骤等;其二,教师可基于细胞内部的微观形态结构、动态变化和其细微差别等内容,引导学生用心去辨别与洞察;其三,强调实验的原理、药品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构和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此过程中,学生认识到细胞微观世界里生命的多彩性和独特性,从而筑牢生命观念,树立“生命来之不易”的情怀。当然,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适时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的伟大与神奇,让学生感叹“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最后,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适时适地地制定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同时也将生命观念深深内化于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结构中。
结语
简而言之,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并非一日之功,生命观念是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感悟、体察、理解而最终形成的。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既要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经师,更要成为培养学生形成生命情怀的人师。教师要始终将对学生的生命情怀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将生命观念植入心中,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生命情怀的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有教师率先树立新的课堂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把生命观念融入教学始末,学生才能将生命观念深植于自己的血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