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与“非遗”课程的融合*

2022-10-31郝蔚舒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7期
关键词:非遗名师课题

吴 蓉 郝蔚舒

(1.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22)(2.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61)

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学合作的共同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工作室“以师带师”,发挥着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工作室内集聚的众多优秀教师,他们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探索“非遗”传承与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方式。工作室致力于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和全员提升,开展交流活动,以搭建专业化的网站、创设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形式,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展示专题讲座、“非遗”课程教学视频、教师研修记录和多样化的研究成果等,以“线外发力”给予教师新思路。

一、融入课程资源,实现新跨越

在“非遗”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工作室的各种创造性资源,通过网络新媒体教学,全方位地呈现“非遗”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非遗”体验。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非遗”传承教学,不仅为传统文化教学注入新活力,对教师个人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做中学,把对“非遗”教学的经验和反思及时整合,形成个人成果,便于后续立体化课程的展开和研究。

(一)强化“非遗”课程研发

工作室意识到美术学科发展必须要依靠国家推行的政策,团队成员的成长需要抓住课程改革机遇期。工作室成员共同协商讨论,确立以团队协作为基、以科研教研为纲、以传统文化为线、以专业实践为本、以辐射引领为首的工作室教研思路。工作室依托合肥市教科院“庐美校园计划”校外美育基地,在安徽博物院、工作室成员所在校,以及公众号专栏等各种平台,开展“非遗”大单元教学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研讨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课题、课程、教学、教材与“非遗”有机串联,形成整体。

(二)加速“非遗”教研体系建设

工作室把成员成长的重心放在课程研发能力的培养上,努力将“非遗”特色研究项目转化成课程,并通过开展活动进入校园。工作室成立伊始,便制定了课程研发计划,每位成员承担一项课题研发项目,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每个月要汇报总结研究进度。课程研发以“趣”为主题,注重吸收更多的老师、联合成员所在区教研室来构架教研体系。工作室还邀请和聘请地域内美术教育专家,为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指导、把脉,促进教师加速成长。

(三)夯实学校“非遗”传承阵地作用

学校是“非遗”传承的基础阵地。学校内可支配性较高的“硬实力”和感召力较强的“软实力”为“非遗”教学提供了基础。教师作为教学的智慧输出者,承担着课程架构的重任。在“非遗”课程实施之前,校情、学情、“非遗”项目的可操作性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多因素影响下,教师要找到“非遗”和学校课程的关联性及最佳契合点,从而整合并拓展出符合教育教学需求的美术课程资源,通过编撰校本教材,有计划、系统性地帮助学生深层次学习“非遗”艺术。所以,在依托学校教学这个路径中,从资源挖掘、“非遗”价值提炼到课程设置、实施、展示,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二、融合各种活动,展现新面貌

工作室确立以传统文化为线,目的是把“非遗”作为基本元素,融合到教研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室教研活动“非遗”特色日渐鲜明、“非遗”活动逐渐成熟、“非遗”成果丰硕喜人。“非遗”特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带动了整个工作室的教研工作,同时辐射到整个合肥市及其他地市。一大批学校,因引入“非遗”项目,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一大批教师,因担任学校“非遗”课程授课教师,让自己的教学更具特色。工作室先后参与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二十多场。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师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教师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意识,培养了老师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美育育人的教育效果。

(一)“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遗”领域内的坚守者,他们掌握着宝贵又精湛的传统技艺。许多学校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时,会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现场演示,与学生与之面对面交流。这种真实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较为真切地触摸到“非遗”技艺,感知“非遗”精髓。从“非遗”传承活动的效果看,“非遗”传承人的“力量援助”打破了学校“一师一教,一教一学”的局限,增添了文化传承的灵活性。

(二)线上“微”分享活动

工作室一成立便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既需要有一个推广传播非遗的载体又需要有交流互动的平台,便立即申请了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分教学教研、“非遗”手工、艺术空间三大版块,每个版块中包含子栏目,刊载各种工作室教研活动及“非遗”研究成果。经过共同的努力打造,公众号已经成为工作室的闪亮品牌。

(三)区域联动教研活动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室分别到新站高新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庐江县、巢湖市的教研室及市名师工作室等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例如,工作室联合合肥市多个美术名师工作室,共同举办了“美轮美奂 多彩非遗——献礼建党100周年师生作品展”,为广大师生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展示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合肥市民驻足欣赏。

三、融汇多个项目,呈现新突破

(一)书法工作坊

为了更好地提升美术教师的“非遗”专业基本功与文化素养,进一步推动工作室教师探讨“非遗”与书法学习与交流,工作室成立以来多次联合经开区书法培训系列活动,开辟了“岳老师书法课堂”公众号专栏,栏目内容从执笔到临帖到创作,准备充分、讲练结合、效果明显。主讲人岳世清老师不仅自己的作品多次入展国展,工作室的成员书法作品频频入展、喜讯连出,书法工作室小组成员何乔、袁孝传等老师多次入展安徽省书法作品展。

(二)资源库建设。

工作室以微信公众号平台及市教育云平台工作室网站为抓手,鼓励工作室成员将自己在“非遗”方面的特长通过文章分享出来,在工作室各部门的协调下开辟了“非遗”手工社、创新课例、阅读分享等十几个栏目,收集老师们不同雅致秀美的“非遗”作品及文章。合肥六中作为工作室的“非遗”基地,长期开展“非遗”课程学习活动,推出了众多设计新、作品精、编辑美的原创课程,如《浆纸画》《烟火蘑菇版画情》《农民画、葫芦画》《非遗柳编》《非遗扎染》《布贴画》等。工作室将这些原创课程通过栏目在公众号上分享。

(三)课题研究

工作室关注核心素养,聚焦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专业发展,加大教科研的力度,特别是要通过课题研究破解教育教学难题,为教育教学服务,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工作室很早便开展了“非遗”方面的课题申报,从准备到申报到立项到研究,工作室团队先后组织和参与省市规划课题论证会、培训会、研讨会、分享会、报告会,并对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针对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价值,以及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对课题申报团队的后续修改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经过多年的努力,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感受文化、体验生活,参与实践、拓宽视野。课题对工作室的“非遗”课程的开发及教研工作起到带动引领作用,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融化精神内涵,尽现新跃升

工作室聚焦于对当前“非遗”教学实践及教科研领域的探索与思考,求真务实,着眼于把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工作室每月召开教研例会,每学期都会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议,学年度召开总结会,通过各种方式与形式创造机会,让教师表达对“非遗”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每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回顾与小结时,虽然大家就职于不同的学校,执教不同的学段,教龄存在差异,研究专长也各有特色,但大家对“非遗”美育的热情高涨。

时间匆匆而过,工作室不忘初心,将知识践行于教学教研之中,让“非遗”的硕果在教学实践中大放光彩。让工作室引以为自豪的是,正有一大批优秀的工作室老师脱颖而出,倾其所能为合肥市的“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非遗名师课题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浅议"名师"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名师读意林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