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如何借助语言提升思维

2022-10-08耿婷婷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7期
关键词:刘备文言文文本

耿婷婷

(合肥北城中学 安徽合肥 231131)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会读、能读、爱读、广读。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最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但囿于高考的巨大压力,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只注重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等知识,对于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挖掘不够。不仅如此,部分教师还过分注重分析讲解而忽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几乎看不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这些误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学的时候大多数教师脱离文言文的文本特点。

二、高中文言文借助语言提升思维的实现路径

(一)用心参悟汉字文化

文言文教学需要在文字方面下功夫。实字在其形体而虚字在其性情,想要把握其志其道,必须依托实词、虚词,以此参悟汉字背后的文化价值。根据其文化背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对于“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中“还”的释义,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迁移想象:秦宫殿的设置特点;秦朝堂的礼仪;紧急情况下人的应激反应;“还”的甲骨文意义及其与“绕”字意思的差别。通过这些问题的处理,就不难看出秦王环柱而“跑”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时也能联想到文章着力刻画的荆轲形象:勇而有谋而又失于寡谋。学生自然就可以理解司马迁用词的巧妙之处。

另外,虚词并不是可有可无,它恰恰是实词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助推器。例如,《师说》中“之”字出现25次,“其”字出现17次,它们的使用有一定意义。而语气词“嗟乎”“呜呼”更是有一针见血的烘托功效。一个“嗟乎”表现出韩愈的深沉愤懑,直抒胸臆。一个“呜呼”生发出对不复师道的现实的感慨、愤懑,也有无力拯救现实的不平之气。这是情感内涵极为丰富的表达。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深刻理解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担忧,以及想要改变现实的决心和勇气。

(二)以诵读为抓手,提升语言和思维敏感性

诵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文本“悟”的过程。朗读和诵读有所区别,前者只注重读,要求不多,而诵读则并非如此。南宋朱熹认为,读书时必须足够精确,严禁出现多、少、误、倒。同时我们还应该重点关注文言文的文体,不同的文体诵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源于汉末盛于南北朝的骈文讲究对仗工整、声律铿锵。因而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其华丽辞藻背后传达的作者情感。以《六国论》为例,在诵读中注意读音变化,文章就显得颇有意味。其中的“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今日割五城,……诚不得已”等要读出愤懑之情;“六国破灭,……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则要读出愤激之情;“诸侯之所亡,……其实亦百倍”“然则诸侯之地有限,……侵之愈急”,需要读出愤慨之情;“思厥先祖父,……如弃草芥”“有如此之势,……以趋于亡”则要读出愤恨之情。这几种情感虽然都有强烈的“愤”情,但是本质却截然不同,诵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着力体味:懑乃郁结胸中的气愤,偏于外在;激是由外而生发的内在激动,情绪开始萌芽且有了变化;慨则有一种面临长期影响之后的感愤;恨在古文中的解释是“遗憾”,这种憾饱含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就作者而言,既能体现他理性看待历史的清醒意识,也能表现作为知识分子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也是作者希望通过此文借古讽今告诫当下和后来者毋再重蹈覆辙的意志所在。

而和骈文相对的散文就比较自由活泼,句式长短参差,整散结合。解读语言的过程就是领悟情感的过程。《谏太宗十思疏》打破骈体的结构形式局限,对语言进行简化重组。“善始者实繁”一段,句子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排比句式勾连前后气势磅礴;比喻句的使用,化腐朽为神奇,平添活力。需要学生在读的时候反复玩味才能有所体味。

(三)注重文本细读,探索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

孙绍振先生在谈到文本解读时,就提到“主体”的概念,即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而在课堂之上,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教师自觉主体引导学生自发主体,这个关系是不能颠倒的,而且,他谈到作为教师需要明确的就是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水平相对而言还是有限的,教师要在实践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带领学生立足文本,走得进去也能走得出来,并且能很好地把握方向、把握度。

“解读文本就是解读文本背后的秘密”。延伸的基点离不开文本自身。教学《隆中对》的时候,其中刘备自称“孤”,结合语境可知当时刘备的兵力只有2000余人,而自称“孤”,其狼子野心显露无遗。教师在这里就可以合理迁移《三国演义》片段,刘备自称“备”,诸葛亮答刘备“则霸业可成”,而刘备又自称“大业”,这些称谓的一字之差,体现得不仅是作者的态度和倾向,也可见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发展。这样的迁移是有效的和必要的,在文本细读中体味文字背后的秘密、文字中蕴涵的主旨思想,才是迁移的目的。

同时,文言文的教学要从课本入手,但决不能限于课本里的语言文字,课本的语言文字是对现实的反映,必须通过它触及现实本身。而延伸的外延便是围绕文人风骨,领略人生智慧,探索文化渊源,一切以文化为中心,不做过度的拓展。不同时代文人的风貌特征,在课本精选的文章中都有体现,这对于学生概括性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个不错的选择。

结语

语言建构的过程就是思维生成的过程。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文言文教学只有将语言文字作为文本内蕴解读的抓手,做到忠实于文言文本的阅读,这些经典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传承优秀文化乃至于落实核心素养才有实现的可能。

猜你喜欢

刘备文言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言文阅读专练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