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儿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性因子、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2-10-05袁潮钢曹丽芳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蒙脱石菌群黏膜

袁潮钢,曹丽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轮状病毒性肠炎(RVD)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传染病之一,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患儿常表现为腹泻、呕吐、低热等,可伴有电解质失衡、胃肠道出血、脱水等现象,若患儿病情不能控制或持续进展,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等情况发生[1]。每年大约有48.4%~77.1%的婴幼儿腹泻为RVD所导致[2]。目前,针对RVD的治疗并无特效药物,以补液、止泻为主,同时尽快调节患儿的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功能。本病的急性期以西医治疗为主,但西医治疗在调节肠道菌群及缩短病程方面有一定的不足[3-4]。近年来,中医药技术在儿科临床RVD治疗方面广泛应用,取得了不错的疗效[5]。本研究观察了2019年3月—2020年5月本院采用益儿散治疗RVD患儿的疗效及对炎症指标、肠道菌群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治疗的RVD患儿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4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6岁,平均(2.05±0.41)岁;病程1~7 d,平均(2.1±0.2)d;体质量 8.2~15.7 kg,平均(10.3±2.5) kg;轻度脱水38例,中度脱水16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7岁,平均(2.03±0.42)岁;病程1~6 d,平均(2.0±0.1)d;体质量 8.1~15.8 kg,平均(10.2±2.3) kg;轻度脱水37例,中度脱水17例。2组患儿一般资料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RVD诊断标准[6]:急性起病;大便次数增多,可达10 余次;大便性状改变,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伴呕吐、发热等症状;大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泄泻,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标准[7]:大便稀溏,时轻时重,色淡不臭,面色少华,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指纹淡。

1.3 纳入标准 符合RVD中西医诊断标准;6个月≤年龄≤8岁;近3个月内未服用过微生态制剂;患儿资料完整;监护人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重度脱水或营养不良者;合并胃肠道先天畸形者;其它原因引发的肠炎患儿;合并其它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拒绝本治疗方案或中途退出的患儿;使用本治疗方案以外的药物治疗本病的患儿;对本治疗方案中的药物过敏的患儿。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如降温、止吐、抗病毒、维持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措施;同时给予蒙脱石散(杭州康恩贝公司,批号:H20074198)冲服,6个月以下患儿1 g/次,1~2岁患儿2 g/次,3岁以上患儿3 g/次,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儿散治疗。益儿散(葛根8 g、党参12 g、薏苡仁10 g、白术10 g、白扁豆12 g、莲子肉8 g、陈皮10 g、山楂10 g、山药8 g、茯苓12 g)由本院中药制剂室提供(批号:Z20100163),每袋100 g;服用方法:6个月以下患儿1 g/次,1~2岁患儿2 g/次,3岁以上患儿3 g/次,每日3次冲服。2组患儿均治疗5 d后观察疗效。

2.2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5 d后,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其它症状消失;有效:治疗5 d后,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明显减少,其它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5 d后,患儿临床症状未好转[8-9]。

2.3 观察指标

2.3.1 症状恢复时间 比较2组患儿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

2.3.2 血清TNF-α、IL-18检测 采集治疗前及治疗5 d后空腹静脉血, ELISA 法检测血清TNF-α、IL-18水平变化,试剂盒由上海臻科生物科技公司提供。

2.3.3 肠道菌群检测 治疗前及治疗5 d后收集患儿粪便进行细菌培养,使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VITEK 2 COMPACT)对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3 种菌群分布进行鉴定。

3 结果

3.1 2组患儿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儿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儿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儿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3.3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8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8水平比较

3.4 2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4 讨论

RVD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步升高[10]。RVD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婴幼儿机体的免疫能力低,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下降,轮状病毒与肠黏膜上VP4 结合进入上皮细胞并大量增殖,从而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调节水及电解质功能失常,导致腹泻;同时肠黏膜乳糖酶分泌减少,无法消化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且留在肠腔中,从而升高肠液渗透压,导致腹泻持续加重[11-12]。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也是RVD发生的重要原因[13-14]。故在治疗RVD时需减少小儿肠道分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修复紊乱的肠道菌群为关键。蒙脱石散是临床上治疗RVD的常用止泻剂。蒙脱石为一种层纹状构造的硅酸盐,能与肠腔内黏液糖蛋白结合,使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阻止病毒的进入;蒙脱石有比较强的吸附作用,能够减少水及电解质的过度流失,起到止泻作用[15-16]。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蒙脱石散治疗RVD,其临床疗效并不显著,说明单一使用蒙脱石散治疗RVD,对患儿的恢复较为缓慢。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RVD疗效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17]。RVD属于中医“泄泻”之范畴,四季皆可发生,以秋、夏多见。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易卫外不固,外感六淫之邪。RVD为外感时邪从口而入,客于胃肠,则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胜则濡泻;肠道传化失常,清浊不分而下则为泄泻。故本病以补脾健胃、化湿止泻为原则。

益儿散是根据参苓白术散加减而制成的粉剂,其中葛根解肌退热、升阳止泻,茯苓、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白扁豆、薏苡仁利水化湿;莲子肉、陈皮、山楂行气消食止泻;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使则脾气得健、湿邪尽祛,腹泻自止。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退热、止泻、大便次数等临床症状的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儿散治疗小儿RVD,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同时加快各项临床症状的恢复。

研究表明,RVD发生可能与机体内的免疫应答关系密切,感染病毒后激活婴幼儿体内的各种抗炎通道,产生大量炎性因子,使疾病不断发生发展[18]。TNF-α是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病理性损伤,当机体遭受RV侵袭,肠道黏膜固有层出现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小肠炎症反应激活淋巴细胞产生TNF-α等促炎因子,血清TNF-α含量明显升高,引起肠组织损伤[19]。IL-18 是一种促炎因子,与肠道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参与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及修复过程[20]。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TNF-α和IL-18水平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尤其显著(P<0.05)。

正常人群的肠道内有多种菌群联合自身肠黏膜组成生物屏障,维护肠腔内环境的稳定及平衡。RVD的发生可导致肠道功能屏障受损,肠道的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21-22];因此,及时调节及修复肠道菌群失衡是RVD新的治疗措施。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3种肠道菌群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益儿散治疗小儿RVD疗效确切,可加速患儿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恢复肠道菌群;同时益儿散味甜,适合小儿服用,依从性高,解决了小儿口中药困难的问题,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蒙脱石菌群黏膜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促进术后康复的效果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患儿的效果分析
蒙脱石中元素杂质铅的质量控制
“我是一个小小的菌”
鼻中隔手术穿孔并发症的防范和病理评估
肠道与艾滋病
蒙脱石散可治口疮
细菌群落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