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以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2-09-30朱思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读书会师生图书馆

朱思苑

(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江苏镇江 212100)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21 世纪以来的社会格局影响前所未有, 这也迫使各行各界人士为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冲击而调整自身发展模式, 避免行业衰退。 目前,我们正逐步进入到后疫情时代。 作为高校重要的文化育人阵地,图书馆理应顺势而为,调整各项管理方式和工作状态, 加快步入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浪潮之中。在此期间,阅读推广工作模式是否发生转变,值得我们探究与思考。该文以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2020—2021年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为例,探究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案例特征,为面向师生读者的阅读推广实践工作进行一些思考。

1 后疫情时代下阅读推广实践研究背景分析

1.1 “宅经济”崛起,促使文娱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后疫情时代, 顾名思义就是指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起时伏的时代。随着居家防疫、复工开学延迟等举措的出台,远程办公、网络游戏等成为人们当下迫切的需求, 悄然改变着大众的生活娱乐方式,“宅经济”强势崛起[1]。据调研,《流感》《2012》等灾难电影的播放量和下载量显著增加, 文化娱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缓解焦虑、释放自身情绪的空间,承担着“心理咨询”“情感宣泄窗口”的角色[2]。 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下,作为数字原住民的“90”后“00”后本就是“宅文化”的主要拥护者与传播者,“宅经济”崛起某些程度上会愈加丰富大学生群体的文娱生活, 而阅读书籍也可在维持积极心态、 恢复日常生活等方面提供助力。高校图书馆理应抓住“宅经济”崛起的势头,面向读者打造具有“宅文化”特征的阅读推广活动。

1.2 经济发展放缓,人文精神建设愈加重视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生动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繁荣发展享乐主义盛行下的美国,人们迷失在金钱漩涡之中的景象。 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关联, 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影响着人的价值追求,从而影响人文精神建设。疫情的出现让整个经济社会按下了“暂停键”,经济发展放缓,人们在居家隔离中被动地获得了一定的可支配的自由时间, 如何在生活方式的合理建构中将自由时间转化为人的发展空间[3],一定程度上会加强人们对人文精神建设的深度思考。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日益融合的今天,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主战场,要紧抓人文精神建设势头,通过阅读推广的方式,向师生读者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1.3 公共卫生意识增强,科普类读物需求上升

新冠肺炎的暴发, 使得公众对卫生防护和安全健康的意识有所提升。 图书馆作为具备海量资源与强大信息检索能力的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搜集疫情相关信息、科普知识,开展科普宣传、信息素养教育等工作[4]。 在后疫情时代,疫情通报、疫情信息甄别等工作已步入常态化,公众需求发生改变。对于不具备医学、药学专业的高校, 更应在进一步加强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上所努力,围绕科普类书籍、资源开展相关阅读推广工作是较为简易、直接的方式。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 例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的“每月荐读”栏目,向读者推荐《鼠疫》《生命的重建》等科普类、综合类书籍[5];兰州大学图书馆开展的“悦读抗疫”书评征集活动[6]。当然,科普类读物不仅局限于传染病防控,也可在环境治理、人体健康、心理疗愈等方面开展推广。图书馆不仅要向科普对象单向度地普及科学知识,还需要普及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等,力求在科普阅读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7]。

1.4 纸质资源利用率急剧下降, 传统阅读推广方式受到冲击

受疫情影响,大量图书馆被迫长时间闭馆。据济南市图书馆数据显示,该馆2020年6—11月间的借阅人数同比下降39.1%, 文献借阅册数同比下降49.7%[8]; 厦门大学图书馆2020年图书借阅册数同比下降50.7%、山东大学图书馆2020年图书借阅册数同比下降53.8%[9]。在纸质资源利用率被数字资源不断超越的今天, 疫情防控期间使纸质资源的推广显得“雪上加霜”。以往与读者面对面,在现场开展的各项阅读推广活动经常会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超百人的大型线下活动的开展困难重重,传统的阅读推广方式已然不能适应当下背景, 活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急需调整。

此外,基于知网平台的检索发现,后疫情时代下阅读推广实践研究的案例主体多为公共图书馆,涉及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较少。 高校图书馆更加关注后疫情时期资源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该文以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 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实践与成效

2.1 阅读推广活动实例

2021年上半年,由于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大部分城市仍提倡居民非必要不外出。 故近年度的寒暑假也成为大学生通过阅读增强抗疫信心, 获得深度阅读体验,充实和提升自我的良好时期。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利用寒暑假开展了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为师生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活动精选阅读主题和经典书目供读者挑选,让参与师生在家自我阅读并每日打卡。 以学校已常态化开展的读书会品牌为依托, 假期结束返校后开展了三期线下主题读书会(见表1),每期邀请相关嘉宾为读者进行导读。 线上云阅读共吸引全校300 余名师生报名,收集阅读感想及体会871 条。线下读书会的一般流程如图1 所示, 其中深色区域为核心环节。 每期读书会完成后,将嘉宾导读内容、读者主题分享、活动照片整理成册,在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发布。

表1 寒假线上云阅读主题及推荐书目

暑假延续寒假的模式。因暑假时间充沛,为加深阅读印象,保持打卡活跃度。图书馆将参与读者按所读书目聚类分成三组, 负责阅读推广工作的馆员各领队一组,分别开展了一周一次的线上读书会。所有参与者在读书会上轮流主持、分享阅读心得。 最终,符合每日打卡要求及满次数参与读书会并作发言的读者被授予了“优秀营员”称号,以此鼓励读者坚持阅读、主动分享的举动。

2.2 阅读推广活动成效

寒暑假“线上阅读打卡+读书会”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原有读书会的规模和深度, 也在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和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中书写了一项生动实践。

2.2.1 主题鲜明,所选书目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裨益良多

主题鲜明的活动号召师生居家阅读经典, 汲取生活勇气,提升抗疫决心。也使师生在宅家生活中不忘学会自我管理与沟通交流,积累文化底蕴,培养综合素质。 为“疫情防控+寒暑假”这样的特殊时期中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服务提供实践参考。

2.2.2 吸引力强,在校内引起师生读者的广泛参与

活动题目切合时机,抓人眼球,吸引到一批热爱阅读的师生参与。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宣传,保证了人员的参与度。参与方式的便捷及活动的奖项设置,也使读者获得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 破解了线下读书会参与人数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难题。

2.2.3 线上线下联动,创新阅读推广形式

已有的一些高校阅读推广活动表明, 线上和线下往往是相互独立、不成体系的。本案例中的线下读书会是线上云阅读的延伸与补充。 前期的每日阅读打卡,读者已对主题书籍进行了深度阅读,图书馆不用再依靠去到各学院各部门“拉壮丁”式的组织方式就可保证线下读书会每期的参与人数、阅读质量。规律性的打卡活动也促使师生读者由“浅阅读”向“深阅读”转变,丰富了以往的阅读推广形式。

3 对后疫情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思考

3.1 打破空间限制, 倡导线上线下联动的阅读推广方式

从教育层面来看, 疫情的出现正激发教育系统发生变革,互联网+教育颠覆了传统教育形态[10]。 这一变革也在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中体现, 正不断进行线上服务的实践性探索。疫情防控期间,部分高校图书馆通过推送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法规, 普及防控知识; 推荐具有人文关怀的相关书籍和心理疏导网上课程等做法来开展一系列线上服务[11]。 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以线下为主,名家讲座、图书展览、读书节开闭幕式等经典活动都依赖于实体空间的提供。线上阅读推广以好书推荐、留言寄语、作品征集等为典型,具备明显的宣传功能,承担着辅助线下阅读推广工作的角色。后疫情时代,阅读推广活动的主战场由线下转为线上,如同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一般,打破了空间限制,线上活动趋于主流。高校图书馆开展线上服务要将阅读推广纳入重点工作内容,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充分发掘、 策划适宜在线上或线上线下联动活动的开展,转变阅读推广方式,让师生读者获得与以往不同的体验感。

3.2 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创新传统阅读推广方式

近年,由于5G 网络、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图书馆数字阅读也在不断生长中,疫情又使读者更多地选择移动阅读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传统的阅读推广主要围绕纸质资源来开展, 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享用图书馆资源,提升馆藏利用率。而疫情期间纸质资源的利用率大幅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推广活动效果, 更多的人将目光转向数字资源推广。 高校图书馆由于具有技术人才的优势,技术支持服务一直走在前列,疫情又为技术推广与普及提供了加速度[12]。 图书馆业界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各类专业培训活动可为技术推广创造前提,如2020年5月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开展的“书香助力战‘疫’,阅读通达未来——图书馆员业务能力提升”主题活动、各高校图书馆自发组织开展的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和馆员在线业务学习培训等。在此条件之上,馆员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可利用图书馆智能化设备和管理平台,在保证不侵犯用户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对读者借阅记录、阅读偏好、阅读行为等数据的统计分析,有效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满足师生对于不同信息资源的需求, 开展具有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是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可实践的方向。

3.3 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优化读者评价机制

疫情防控前期的居家隔离政策使师生养成了通过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类新媒体平台来获取图书馆活动信息的习惯。 这样的势头在后疫情时代下依旧明显, 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展的东风。目前,关于阅读推广活动的读者评价体系已有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尹秀波从读者的感知和实际需求出发,以读者满意度、阅读心理、阅读能力、阅读行为四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13];姚杰从服务、资源、馆员、整体环境4 个维度构建阅读推广活动感知量表等[14]。 新冠疫情发生后,新媒体强势介入, 在阅读推广活动中读者通过新媒体获取的资源、信息与服务相较以往有所改变,尤其是环境这一维度的变化是否会极大影响读者满意度评价的研究尚不明确。 针对在新媒体平台上主推的阅读推广活动,其影响力评价、读者满意度评价、可持续性分析等, 以及在后疫情时代下如何巧妙利用新媒体平台带来的优势,而不是让优势变为劣势,避免读者产生负面评价, 这些问题都需要阅读推广工作者做深入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3.4 打造多元化活动主题,加强人文性思考

阅读推广发展至今, 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总是不缺好的活动主题。自2016年起,中国图书馆学会已连续举办多届“全国大学生阅读推广高峰论坛”,每年不乏特色鲜明、创意十足的优秀案例涌现, 为高校之间的阅读推广工作交流搭建了一个友好平台。 疫情之下,虽有线上形式替代,仍使学界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业务交流都相对减少。 人们对生命健康愈加关注,人文精神建设也被加以重视,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之下, 图书馆人多了一丝对阅读推广工作初心的思考。 活动形式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创新是为了主题和内容服务。后疫情时代,当客观条件逐步恢复到往日水平,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主题的多元化发展要着重考量, 促使形式更多样,主题更多元,评价机制更包容。 在阅读推广工作中加强人文性思考, 进一步凸显图书馆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到由“浅阅读”向“深阅读”的改变。

猜你喜欢

读书会师生图书馆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师生讨论改病句
10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名人传》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图书馆
麻辣师生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