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院落的微环境设计分析和概念应用策略
2022-09-30钱文戬
钱文戬 邓 曦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院落式组合是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精髓特征,传统的院落空间是低层建筑、廊、围墙、照壁等的围合和组合形式,木构体系和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布局形态,巧妙地实现了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转换,在不同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下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一直面对着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辩证关系,在儒道、风水堪舆和民俗文化的思想影响下,建筑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箱子,与外部产生积极的联系,内院处于内部区域空间的核心,却又产生了外部空间的效果,将外部环境自然地引入室内,同时可变余地非常之大,根据场所空间的大小、自然环境的不同,进行组合、叠加、变换,塑造各种应用场域。对于现代建筑设计,院落式布局不仅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转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其对微环境的营造也表达着因势利导的自然生态理念。
1 建筑院落的微环境
1.1 院落的空间组织
院落空间由系列的封闭、半封闭围合构成,标定了内外领域的不同。庭院是平面构图布局的中心,也是整个组群的功能枢纽,分划和联系着周边的不同建筑,衔接和串联着组群的各条功能流线。对外相对封闭,对内互融开放,周边的房屋以各种方式设置门窗等通行及视觉廊道,从而达到内外各个空间的沟通,通过檐廊等形成用过渡空间组织内外的序列,形成内外渐变的院落特征。院落也承担采光纳阳、通风防风、控水控湿、隔音降噪的责任,是使用者之间、使用者与自然之间主要的交流场所。
1.2 院落调节微环境的功能
传统建筑院落能够形成适宜微环境,能适度自我调节气候条件,北方地区建筑为了防寒保暖,大多数建筑面北朝南,间距开阔,厢房错开对正房的遮挡,尽可能利用阳光的能量;而在东南地区,湿度大闷热,院落功能是组织通风而降温,狭小的庭院可遮蔽夏日阳光,正厅高大宽敞,前后留有通透的门窗,通风散热条件良好,院内水汽蒸发,带走空气的温度。院落的封闭性创造了声环境,建筑四周由房屋、围墙或走廊围合而成,隔绝室外环境嘈杂。植物水体布置和渗透型铺地,可调节湿度环境和热环境。总之,院落空间能在光照照度、温湿度、绿化和水体、空气、声音等多方面自我调节,形成良好的微生态环境系统。
1.3 传统院落微环境的技术分析
微环境可以通过实测和计算机软件仿真进行类型化研究。如对不同院落组织形式的建筑,在设计上找到适宜地理和气候的策略,分析比较院落进深、面宽、楼层高度等对院落周围及建筑环境的影响[1];也有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模拟合院的风热环境,定量分析气候设计策略,得出符合气候适应性的当代合院形式建筑定量化设计依据[2]。
2 传统建筑院落的微环境营造方式
对于传统建筑来说,营造方式是对地域材料、气候等情况的一种技术反映,体现了长期的实践智慧,其工法技艺价值并不低于历史文化价值。随着建筑生态和绿色营建的理念,使吸取传统经验的设计策略具备应用实践的意义,通过技术分析进行系统化环境营造[3]。
2.1 热光环境和声环境
院落具备热环境的调节效果,冬季时,墙面通过院落间距得到更多阳光辐射能,配合朝南的门窗和墙面的反射,最大限度接受阳光照射;夏季时,建筑和乔木的阴影降低太阳直射外墙,以漫射折射的方式,控制进入建筑的照度和太阳能量,营造了宜人小气候。天井尺度、照壁、“过白”等手法,能细致调节光直射和照度;围合形式也控制了场域的声环境[4]。
2.2 热风环境
在江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深墙大院,外围开窗少,空间进深大,其中设置小型庭院来满足采光需求,不同庭院形成内外空气温差,自然对流通风,有些传统民居建筑外墙与院墙之间宽度仅有一米多的距离,控制温度以形成拔风效应,这在当前建筑密度高的地区也具备应用的意义,建筑进深大时配置小型中庭,导入光线和空气。南方的天井式民居适应炎热、多雨地区,院落缩小,屋檐长挑避雨,同时构成小尺度的天井,围合院落以天井为中心促进通风,四周建筑阻挡了阳光直射,白天天井中的室外空气温度低,低温的空气流向室内温度较高的区域,形成物理学的热压通风效应,比如广州西关小屋,是因前天井受晒面积比后天井大,受晒时间长,温度高,室外为静风时,前后天井空气密度差形成热压差,空气从后天井流向前天井,速度能到0.2~0.5m/s,人有明显阴凉感,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到舒适,建筑院落对热风环境的组织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院落对热风环境的组织
2.3 植物和景观气候环境
庭院绿化是营造传统院落式建筑的重点,院落内种植各种乔木、花草、爬藤,不仅改善院内热环境,而且对院内空气、土壤、水进行生态式的循环处理,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树种大多挑选落叶的乔木,姿态舒展且高度匹配。夏天叶枝繁茂,可阻挡阳光直接照入室内;冬天叶片凋零,阳光可以透过,室内温暖明亮;在北方地区的院落内,由于缺乏活水,院落中央常常摆上鱼缸,即可以观赏,也可防火,另外还有调节庭院湿度、温度等微气候的功能。
2.4 微环境体系构成
以典型皖南民居为例(如图2所示),外墙封闭高耸,一个合院形成一个整体,高耸墙体和窄小院落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使得建筑隐于大片屋顶的阴影中,有效遮阳拔风。这种小尺度天井合院格局有利于抵御南方强烈的日照,很好地适应了夏季多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5]。
图2 皖南民居院落的微环境系统构成
3 技术分析和优化
通过类型化分析确定研究模型,现场实测结合计算机量化模拟,可以对项目案例设计进行优化,并得到符合地域环境特征的概念性策略。
3.1 江南地区院落的光热优化
对庭院尺度和建筑屋顶构造(坡度、挑檐等)的设计优化,可以控制院落的光热环境,如图3所示。图中浅色区域太阳辐射量大,深色区域辐射量小。7月份模拟中,无挑檐组上部太阳辐射量很大,有挑檐组上部辐射量较小;1月份模拟中,虽然两组下部辐射量均较小,但上部有无挑檐的辐射量相似,出檐并未对冬季建筑采光得热造成影响,江南地区出檐基本可达到夏季遮阳且冬季不影响采光的作用。根据分析,当庭院尺度一定时,庭院上部的气候调节主要依靠出檐,合适的出檐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冬暖夏凉的作用。
图3 庭院和建筑屋顶设计对光热环境的控制
3.2 南方地区院落尺度对光环境的影响
对于较小的中庭,开始尺度增加,光照并没有改善,随后快速增加至再略减,中庭面积为1.2S时出现最大值。通过室内平均照度值变化规律,可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院落面积,能够有效改善建筑室内采光,但并不随着院落面积的增加而无限增加,如图4所示。
图4 中庭院尺度对建筑室内照度影响的分析
3.3 北方地区院落的风环境优化
在院落改造的通风优化策略中,合理调节庭院尺度,中庭长宽比2:1时有最佳通风效果,涡流面积的占比小,庭院中布置适量植物可以导引风向,向院落四周发散,还可以调整门窗设置,改善房间通风条件。对于风速场,院落越开阔,风速场分布越趋于均匀,在自然通风条件下,院落空间能维持稳定的风环境,夏季引导自然通风对流,冬季防御强风冷风穿透。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坡度可以引导气流,在相同尺度条件,加大挑檐能够扩大室外风环境稳定的范围,当檐廊下形成低于1m/s左右的风速,建筑外侧的涡流效应能够有效减弱,自然通风的同时不妨碍人活动的舒适感。设置檐廊可以调节院落风环境,在建筑宽度小于高度三分之二时,能起到较好的防风作用,如图5所示。
图5 四合院的风环境优化
4 微环境概念设计应用策略
微环境包括空气环境、热环境、风环境、光环境、湿度(水)环境以及声环境等,可以通过微环境设计改善各项适应性指标,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诠释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内涵,促进人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4.1 基础条件调研
对地域的地理气候、周边环境、人文传统和建筑营造特点进行研究,包括气候、材料、地形特异性等。提取传统建筑院落的设计原理和营造技法,比如价值取向的判断依据、经验数据、建筑院落组织形式、建筑形制和构造、材料的选取和使用等,包括一些被动式低能耗和生态循环利用的方式。
4.2 建立微环境设计目标体系
汇总项目各项微环境构成要素,根据使用功能和使用者情况,对建筑院落中的各类行为和感受的需求进行评估,得到整体和局部区域的微环境控制要素,区分重要度和可实施性,形成微环境设计目标体系。
4.3 形成概念设计策略
场地的地形地势、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共生、建筑朝向、建筑尺度及对位关系、院落布置的组织形式、建筑构件构造关系和形制、各类材料选取和使用、构筑物和景观要素的布置等,构成了院落微环境的塑造和影响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层次区分,结合地域气候特点,归纳微环境的主要目标和矛盾,形成概念设计策略。
4.4 量化分析和优化
通过实测和计算机数值模拟工具,进行量化分析和优化。各类微环境模拟分析的软件很多,实践中应摒弃既有设计的图显化流程,赋予目的和成效,较为关键的是:建立目标,就是量化分析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也决定了模型的建立;系统参数输入,即包含地理气候等基础数据的模拟可靠度,也要求对场域环境真实状态的提取,否则得出的结论会偏颇甚至相反;制定量化指标评价标准,各类微环境舒适度指标,比如院落建筑的温度环境营造中,过渡区域的合理曲线变化;类型化和比较方法,基于理论概念寻找控制因素,通过分析,结合评价体系,切实优化改善微环境,并在实施后进行实测复核和经验积累。
5 结束语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体现在设计节能性能方面,还体现在如何利用空间设计将自然更好地引入到建筑,使其与自然的互动,在当今建筑设计中,需要突破形式上的模仿,转向营造传统院落体现出的自然生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