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友反馈的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研究
2022-09-30刘冰倩李门楼林小艳
刘冰倩,李门楼,林小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教育研究院;2.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校友在高校办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高校发展来说,校友资源是高校办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西方国家对校友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早,校友调查早已成为高校评估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手段之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关注校友资源,并逐渐推进校友工作建设,学术界关于校友工作的探索以校友会、校友工作组织模式、校友资源等方面为主。
我国学界在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丰硕成果,但梳理现有文献资料发现,从校友视角出发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较为匮乏。杨娟从职业发展、发展满意度、就学体验三个维度了解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和就学满意度,并对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总结了校友调查的优势及注意事项,以期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提供有力依据[2]。陈勇等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从在校生与毕业生双重角度出发了解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指标的评价状况,发现研究生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并从跨学科和跨组织两个维度提出了改进措施[3]。
目前从校友视角出发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价的文献多侧重于能力和职业发展评价,关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研究较少。另外,在校生满意度调查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门领域,如每年的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深入研究校友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体验和满意程度,对于准确把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全面优化研究生教育生态、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一方面,校友是研究生教育的受教者、参与者、利益相关者,在评价学校提供的研究生培养这一方面具有无可争辩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校友在工作后能直接感知到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能力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的适配度,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实工作中对个人能力的需求。
鉴于此,本研究将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入手,全面系统地了解校友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满意度现状,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培养各环节的优势和不足,为守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生命线提供建议和对策,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做贡献,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遵循随机简单抽样原则,对D大学离校5年内的研究生校友进行抽样并开展问卷调查,系统收集校友们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相关数据。受疫情影响,本次问卷调查完全采用线上的方式,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设计和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所回收的问卷采用 SPSS 26.0 进行分析和处理。调查回收的研究生校友样本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研究生校友群体中以理工类和硕士为主,这与D大学研究生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表1 研究生校友样本基本信息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通过参阅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及专家咨询之后形成了基于校友反馈的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信效度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学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主要提供者,为研究生提供了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管理与服务四个维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而校友作为学校培养的对象,他们的主观评价即为满意度。问卷按照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5是非常满意,4是满意,3是一般,2是不满意,1是非常不满意。对研究生校友而言,满意度评价不仅可以反映其真实的就学体验,而且可以根据社会工作经历来判断研究生教育的价值程度。
图1 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满意度
D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理工大学,自建校起就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输送了众多人才,多年来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条件和培养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深化改革,不断助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中校友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主要从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管理与服务这四个维度进行全面回顾。从图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校友中,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达到满意以上(包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两种情况)的人数占80%;仅有3.8%的校友研究生体验并不愉快,不满意(包括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两种情况)D大学提供的研究生培养服务。
图2 校友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研究生校友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满意度进行评价,也是校友对研究生期间接受的教育和培养感知质量的测量。各培养单位根据校友调查的总体满意度数据能够获得大量信息,直接了解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的高低以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提高教育质量,保证研究生教育生命线。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同维度满意度
1.课程教学满意度
在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教学是一项重要且基础的环节,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人才质量。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专业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热点和前沿问题、专业领域新成果等,积极开拓学生创新精神,综合提升实践能力。因此,保证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开创研究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校友对研究生期间的课程教学满意率为74.3%。问卷列出了校友在研究生期间经历的6项主要指标,包括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授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学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实践和实习机会、专业实践和实习效果,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授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79%),其次是教学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满意率分别为73.3%和72.8%,最低的指标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满意率为67.6%,低于最高指标近12个百分点。相对于其他指标而言,校友对课程内容的认可度不高。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关注学科动态、注重实用性、及时更新课程知识。专业实践和实习效果以及实践和实习机会两方面满意率一般,还需进一步改进。
2.科研训练满意度
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中,校友结合自身发展对研究生期间科研训练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科研训练是调动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和意识、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综合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校友对研究生期间的科研训练满意率为73.8%。从图3可以看出,校友对科研训练具体指标认可度整体偏低。校友评价较高的指标有学校组织的高水平学术科研讲座的数量,参与各种科研活动的数量、质量、作用,学校科研支持(政策、资源等),说明学校比较注重科研管理,但认可度较低的指标为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和导师科研补助,表明学校可能存在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研究生获取学术交流信息渠道较单一,学生深层次学习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图3 校友对科研训练的满意度
3.导师指导满意度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指导的质量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了解校友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向,它能够帮助导师发现指导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帮助学校完善导师管理制度,进而提升导师指导效率和质量,提升研究生业务能力。
据调查,83.4%的校友对导师指导表示满意,并且明显高于总体满意度及其他各项维度总体满意度,导师指导受到校友的广泛认可。如图4所示,在具体的导师指导中,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满意度最高,得到了绝大部分校友的认可,说明D大学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将培养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对学生学术能力指导的同时也会承担起社会责任感、学术道德、人文关怀等职责;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满意度最低,表明学校和导师在这一方面存在职责缺失,尚未把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落到实处。然而目前我国研究生人数持续增加,若未能在培养阶段落实就业教育,会导致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
图4 校友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
4.管理与服务满意度
学生发展受个人因素和校园环境因素共同影响,高校的管理与服务相当于连接着学生投入与收获的中间桥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打造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育,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离不开高效的管理与服务。提升高校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收获。因此,了解校友对学校的行政管理与服务的满意度非常有必要。
总的来说,校友对学校管理与服务的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统计结果显示,有75.7%的校友对研究生阶段的管理与服务表示满意,20.9%的校友表示一般,仅3.4%的校友满意度不高。
在具体的管理与服务内容中,满意度较高的包括图书馆(82.8%)、奖学金制度(78.1%)、“三助”岗位设置(76.6%)等,满意度较低的包括心理咨询工作(65.3%)、就业指导工作(60.5%)。可以看出,学校在学习支持方面满足了绝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在学习资源、学习资金支持、实践机会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有效保障。但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不可忽视。
(三)校友个体特征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在初步了解校友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各维度及具体指标的满意度之后,从性别、学科门类、学位及学位类型对校友满意度差异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表2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p值均大于0.05,因此,不同性别、学位及学位类型的校友在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管理与服务以及总体的满意度上无显著差异。
表2 不同背景校友与研究生培养质量各维度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科门类的校友在科研训练(p=0.151)、导师指导(p=0.448)、管理与服务(p=0.871)以及总体(p=0.727)的满意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在课程教学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6)。如表3所示,根据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可知,校友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在学科门类上的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人文学科与理学(p=0.038)、社会科学与理学(p=0.001)、工学与理学(p=0.006)。课程教学满意度在学科门类的排序呈现出理科>工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结果。
表3 不同学科门类的差异多重比较结果
*. 平均值差值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学科门类影响课程教学满意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不同学科属性有关。相较于其他三种学科门类,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学科培养环节更为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较为丰富,易于感受到学术科研的魅力,因此,理学校友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呈现出较高水平。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校友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评价结果既可以从校友视角反映出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也可以诊断学校及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为其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在本次调查中,校友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满意率及对四个维度的满意率均达到了73%以上,说明校友对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值得肯定。但校友对课程内容、科研训练、就业与心理咨询工作等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这也折射出学校在改善这些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提升空间,应当优先给予解决。
(一)课程内容前沿性与实践性有待提升
课程内容前沿性和实用性在整个课程教学环节中满意度最低。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应该比本科生得到更高深、更专业的培养。高水平、高层次、创新型的研究生需要掌握的是更加专业、高深和前沿的知识。潘炳如指出,当前研究生课程内容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课程本科化倾向严重,教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存在过时性和重复性,无法达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真正要求[4]。这说明课程内容前沿性和实用性不足这一问题存在于大多高校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并逐渐削弱了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D大学校友反映专业实践和实习效果以及实践和实习机会两方面尚未完全满足研究生实际教育需求。对于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而言,实践是培养核心素养、启发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之一,实践环节的缺失对于研究生职业发展和学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综上,优化课程内容需要从以下两点出发,第一,研究生课程内容应该选择什么。课程内容必须凸显研究性、系统性、前沿性,应与本科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和区别。课程内容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能提升研究生学习兴趣。第二,研究生课程内容应该如何选择。授课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适当结合当下学科前沿新成果,深入挖掘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结合课程教学的要求、学生学习需求、社会现实需求等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持续提升课程内容的质量。与此同时,学校及各个培养单位可以积极组织开展交流会,让授课教师、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加强交流,增强课程学习的科学性,为研究生知识储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科研训练整体评价一般
科研训练是高效培育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之一。数据显示,在科研训练这一维度中,80%的指标满意率在70%以下,近半数的校友对学术交流机会和导师科研补助两项指标评价较低。不可否认,科研训练满意度整体有待提升,其中学术交流机会和导师科研补助是研究生科研训练环节中的短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友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特别是在科研补助方面,校友实际获得的科研补助未能充分满足主观需要,这一结果会影响学生科研工作和学习效率以及身心健康。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加强和改善。
第一,完善科研训练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有效保障科研训练的效果。科研训练的各个关键环节应当列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具体培养过程应当明确体现在培养计划中,保障科研训练的规范性和秩序性。第二,增加科研经费需内部与外部支持环境并重。这一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例如学生、导师、科研项目、高校投入等。因此,在提升科研补助认可度时应从多角度、多主体入手。学校可以合理规划科研专项基金、完善导师课题资助制度,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资助、校友捐赠等多种社会途径筹集资金,解决研究生科研训练经费问题。第三,丰富科研训练形式。根据培养目标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学术沙龙、学术讲座、专题分享会等,为学生提供充足且丰富的参与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各种学术活动的质量,加强课程中的科研训练,积极调动图书馆、实验室以及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
(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认可度不高
导师指导及各项具体指标满意度相对而言均处于较高水平。周文辉等人指出,在2012年到2021年的在读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导师指导的评价一直处于较高水平[5]。但不可否认导师参与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仍存在一些问题。满意度较低意味着导师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规划指导效果不理想,或是忽视就业指导。在学校管理与服务中,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最低,这说明学校、培养单位以及导师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面仍然存在进步空间。目前,我国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若不加强就业指导,必定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与培养环节积极联动。学生在培养阶段提升知识储备、增强综合实力、健全心理素质等,目的就在于增强就业能力。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就业指导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能直接提高就业质量。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内容选择应结合职业实际需要,为学生开展个人特质认知指导、职业规划指导、职业技能培训指导等,通过线上+线下的指导模式为学生打造灵活的学习平台。第三,落实导师责任制度建设。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也应该成为导师指导的重点内容之一,并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导师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及就业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高校应落实导师责任制度建设,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导师考核、奖励、培训等环节之中,提升导师对其重视程度和关注度。
(四)心理咨询工作未能精准指向学生需求
近一半的校友认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一般、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此方面满意度较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校友不太认可学校提供的心理咨询指导与服务,二是校友尚未从中获得自己期望得到的帮助,实际效果并不显著。朱美燕指出,研究生受科研、婚恋、人际关系、经济、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科研给研究生造成了极大压力,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高校应像重视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样重视和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6]。
对此,高校应创新举措,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撑条件,以改进高校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质量和水平。第一,创新工作理念,从研究生主体出发,根据其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协同各方力量,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效发挥到极致。第二,加大资源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提高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划拨专项经费等。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严格规范人员准入管理制度,通过人才引进、在职培训等形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此外,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
(五)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满意度并不乐观
本研究显示,学科门类在校友对课程教学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理工类的校友对课程教学的总体满意率显著高于人文社科类校友,即理工类校友比人文社科类校友对课程教学的总体评价更为正向,这与D大学以理工类优势学科闻名的现状较为符合。大部分理工类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学科,近些年受相关政策影响逐渐开始走综合化道路。理工类院校为了实现这一综合化的目标开始开设人文社科类专业,在这类高校中,人文社科类学科开设时间短、学科基础较为薄弱,加上学校重视程度和管理经验不足,相对于理工类的优势学科,各方面明显处于劣势[7]。因此,学校应平衡和完善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作为重点理工科大学,其文科建设取得巨大成果,助力其从单科工程技术学院转向多科性大学。多年的文科建设积累了大量经验,值得借鉴学习。第一,学校领导应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学科建设初期需要领导者的胆略和决心冲破阻力[8]。第二,借助理工科学科优势,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第三,大力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开设更具针对性、专业化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