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锤百炼铸匠心 技能报国守初心
——记全国劳动模范、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1780生产线甲班倒班作业长曲晓东

2022-09-30孔庆磊黄献东

企业文明 2022年9期
关键词:鞍钢工匠

文/孔庆磊 黄献东 叶 舟

在鞍钢这片沃土上,涌现出一批批本领过硬、技术精湛的技能人才,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1780生产线甲班倒班作业长曲晓东就是其中一员。

他是鞍钢集团唯一一名同时获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职称的一线职工,是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并先后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10届国际发明展世界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IFIA)颁发的“最佳卓越创新奖”、第22届和23届全国发明展“金奖”等荣誉。他是如何成长为钢铁工匠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热轧带钢厂,探寻这位钢铁工匠的成长故事。

立下匠人志

曲晓东出身军人家庭,爷爷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父亲生前是空军飞行员。1977年3月,在他出生不到6个月时,父亲在执行飞行任务中,突遇飞机发动机故障,为保护地面群众,他放弃逃生机会,驾机撞山牺牲,被民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在曲晓东成长过程中,母亲时常把父辈们的英雄事迹讲给他听,叮嘱他一定要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的英模形象,如一面旗帜,指引着他幼小的心灵,他暗下决心要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父亲当年身为人民战士,如今我作为钢铁战士,尽自己的能力为国家作贡献,也算告慰父辈的英灵啦!”他微笑着说。

在校读书时,孟泰、王崇伦、张明山等鞍钢英模的事迹广为流传,更深深印刻在曲晓东的脑海中。向英模学习,成为独当一面、技能一流的工匠的理想,在他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全国劳动模范曲晓东

中专毕业后,曲晓东进入鞍钢原半连轧厂(热轧带钢厂前身),成为一名精轧操作工。回忆起参加工作时第一个师父李润刚,他记忆犹新:“师父教会了我如何在生产实际中进行零位调整这项重要技术,这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师傅时常告诫我,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才是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师父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曲晓东受益良多。他时常利用业余和休息时间废寝忘食地学习,并踊跃参加国家自学考试,最终获得了辽宁大学工商管理本科学历,还拿到了学士学位。

坚守匠人心

“九五”期间,鞍钢对1780轧钢生产线实施改造建设,使其成为鞍钢的“希望工程”。为适应这一技术改造重要项目工作需要,曲晓东结合鞍钢引进日本技术设备的实际,主动到原鞍山冶金干部管理学院参加日语培训,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结业。

1999年,他被组织选送到上海宝钢1580线进修,进一步提升了实际操作本领。归来后,他全程参与1780线的生产调试,为1780线一次试车成功并迅速达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工作多年后,曲晓东虽然已从入厂时的普通操作工成长为技能型人才,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一有空,就到图书馆查阅技术资料、翻看专业论文。2013年,37岁的曲晓东成为一名轧钢高级技师,这已经是职业技能评价的最高等级了,但他仍未止步于此,继续深入研修轧制工艺、金属学原理、材料加工技术等专业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鞍钢集团开展职工技术竞赛,曲晓东从轧钢工种百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该专业的技术状元。“当时很高兴,并不是因为得了状元,而是觉得自己技术成熟了,能让设备在最佳状态下多出精品,为鞍钢多创效。”曲晓东谈到。

作为鞍钢的“希望工程”,1780线从投产之初就立足“高起点、出精品”的理念。然而,热轧带钢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轧制温度比较高,带钢表面氧化快,会在轧件表面形成氧化铁皮。尽管通过相关工艺可去除氧化铁皮,但钢板表面形成的色差与条纹很难洗净,使得后续产品无法满足用户对表面质量的要求,影响产品合格率。

为改变钢板颜色不均的情况,曲晓东临危受命,开展攻关。那段时间,他天天守在现场,不分昼夜地跟踪热轧每道工序,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通过对氧化膜形成的颜色、色差、均匀性以及是否有脱落的现象进行检查,将氧化膜形成不好的位置与轧线设备一一对应,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只是曲晓东众多技术创新项目中的一项。随着技艺不断成熟,他迅速从一名普通轧钢工成长为1780线的“管家”之一。

绽放匠人彩

轧出优质钢、精品钢,是曲晓东最大的追求。

作为鞍钢“拳头”产品之一的高强钢,在轧制过程中,由于控制技术相对落后,不能有效清除残余应力的影响,又因内应力过大而产生侧弯翘曲缺陷,这不仅直接影响产品生产效率和市场拓展前景,而且制约了高强钢新品种的开发。

面对这个问题,曲晓东与不“听话”的钢板较上了劲。他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并破解了这一技术难题,让弯曲的钢板乖乖“听话”,不仅满足了客户对产品尺寸的要求,而且提高了生产成功率。目前,该项技术已在鞍钢5条热连轧线成功推广。不仅如此,该产品还拓展至工程机械用钢、刃具钢以及高强汽车钢、高强集装箱钢、搪瓷钢等领域,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亿元。

“越是高端越被他重视,越是难题他越要解决。”谈起曲晓东的创新攻关,工友们佩服不已。

极限规格的Q550NQR1高强铁路用耐候钢就曾受到他的重视。这是鞍钢新开发的高端产品,参数控制难度大,在生产中经常出现轧制温度波动大影响成品强度指标的情况,无法大批量、规模化生产。曲晓东经过反复钻研,确定了优化自动设定加动态手动调整的解决办法,科学制定操作策略。为保证实操时的高度精准,曲晓东和班组成员每天在操作盘上反复演练。操作盘上的塑料薄膜被磨掉了,手指磨得起泡脱皮,手腕累得麻木酸胀,每晚回家都疼痛难忍,但是他们依然坚持。就是凭着这股劲头,曲晓东带领团队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生产出这种技术领先的产品,为鞍钢实现“极限规格零拒单”、创造更多效益奠定了基础。

在倒班作业长岗位工作的7年里,曲晓东积极投身技术创新、产线升级,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鞍钢集团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他带领班组成员累计生产750余万吨优质钢材,成功助力“西气东输”“水立方”“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传统。《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经过千年岁月洗礼,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

当今时代,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传承不息。小到一颗螺丝钉、一块智能芯片,大到高铁、航母,它们背后都离不开新时代劳动者身体力行的工匠精神。正如文中鞍钢集团的曲晓东,他传承父辈遗志,以孟泰、王崇伦、张明山等英模为榜样,不断深入研修、精益求精,成长为全国劳模,用平凡的双手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他带领班组成员克服重重困难,攻破一项项技术难关,助力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不仅坚守了技术报国的初心,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匠心。

笃定初心,践行、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奋斗者正在共同参与的一场匠心接力赛。器物有形,匠心无界,工匠精神的指向早已超越了工匠这个单一的群体,折射出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体现为全体党员群众的实干创新和爱国奋斗。

猜你喜欢

鞍钢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跨越千山万水的大工匠“云传技”
大国工匠
鞍钢成功研发世界首套焦化尾水资源化回用与近零排放工艺技术
工匠神形
网友:“鞍钢桥梁钢厉害了,我的鞍钢,加油!”
工匠赞
鞍钢成功试制高等级双面汽车O5板
国内首个亿吨级铁矿山企业在鞍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