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命叩响死亡之门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合课探究

2022-09-29张天珍康庆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5期
关键词:胜利者共同点杨利伟

●张天珍,康庆

单元整合阅读教学在课标的要求下,不再以单篇阅读为教学内容,而是综合单元选文共有的教学价值点,用教材“群文”进行教学,促使全部资源最优化利用,达成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生本教育的目标。 这种教学方法其实是对课标要求的二次审视。

一、单元整合有据可依

单元整合当然不能乱整合、随意整合,否则将本末倒置,不仅不能节省时间创造更多价值,反而浪费时间浪费一整个单元的选文。所以,选取合适的并且是整个单元贯穿的教学点至关重要。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的三篇文章,都跟探险有关,不管是南极探险,还是飞越太空,抑或是飞向地心, 都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以及对自身的挑战。 单元整合课的要求是要找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共同点,借由这些共同点,选择一个恰当主题,通过合适的教学策略,完成授课。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将“浏览”作为教学价值点,在前置学习中,学生浏览三篇长文,读后不难发现,不管是斯科特一行人,还是杨利伟,抑或是小姑娘,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面临死亡威胁, 却为了完成使命毅然决然慷慨赴死。

单元整合课聚焦这三篇文章的共同点,基于此确定教学目标:

1.浏览文章,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并从中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伟大”与“死亡”的关系,感受英雄人物身上为了热爱为了使命而献出生命的精神。

本课教学设计聚焦于教学目标,借助思维导图以及问题组,重点突出,真正做到整合有据可依、教授“一课一得”。

二、整合教学以生为本

(一)前置学习明内容

单元整合课离不开前置学习, 前置学习奠定了整合成功与否的基础。本课在前置学习中,让学生浏览课文,并布置浏览任务:

1.读完三篇文章,请用一个词语概括读完这三篇文章的共同感受。

2.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概括他所做的事情,谈谈自己对他的感受。

带着问题的阅读,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思维导图画人物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曾说 “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这张图就是思维导图。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思维导图能将思维形象化,也就能将阅读成果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

请看教学片段:

师:我发现大家的词汇感悟有很多都是跟人物相关的,这几篇文章的人物的确让人印象颇深。现在有这样一本杂志,叫《群星闪耀》,这本杂志的封面人物待定, 请你从这三篇文章里推荐一位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来,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表述。

学生活动:小组分享,合并总结,选出一个最完善的上台展示。

生:我们组选择的是小姑娘,大家可以看图,她是一位探索地下的领航员, 却遭遇不幸。 她渴望阳光雨露和风,却只能身处黑暗,面对岩浆。 她在我心里很伟大。

这个教学片充分发挥了思维导图的作用,借用了前置学习的阅读成果。 利用一张图,梳理出了三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及其事件,并由此得出简要的人物特点。 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要素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抽象思维。绘图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问题引领深入探究

整合三篇课文,问题不宜过散,可借由问题组,让学生自行解决。

请看教学片段:

师:大家的思维导图都画得非常好。通过大家的描述,我仿佛看到文中的人物在闪闪发光,他们都是英雄。 还记不记得刚刚那张词汇汇成的心脏形状的图上最中间的那个词语? ——伟大。 英雄的人物具有相似性,伟大的内核值得我们探究。

下面请看问题组(屏显),一个组领一个问题。

①带上眼镜后,小姑娘能做什么(看闻触听)?她的真实处境是什么(37-43)?

②为什么茨威格不给胜利者作传?

③作为胜利者的杨利伟, 他和其他两篇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一)

生:她的感受是(1)她突然惊叫:“呀,花儿,有花啊! 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她看到了花;(2)“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她闻到了花香;(3)“……听, 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她听到了鸟叫。

师:这个时候她所处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生:飞船被裹在6000 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 连空间都没有,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 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它们密密地挤在“落日六号”的周围……“落日六号”仿佛是处于一个巨大的炼钢炉中。

生:同行地航员相继去世,“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生: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 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她将在这不到10 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师:我们来合作朗读,男生读一句小姑娘现状,女生读一句小姑娘的感受。

师生合作朗读——

师:看着她一字一句的诉说,一花一草的珍惜,月起月落的欣喜,失去日出的沮丧,一遍遍地说害怕封闭。很不幸,“落日六号”,一个诗意的名字,告别一个落日后向着地壳出发,从此再无日出日落,与岩浆相伴,被地狱包裹,她的声音再也无人听到,孤寂会满满的将空间填充,不留下一丝缝隙。

她深知自己已绝无生还希望, 然而面对自身巨大悲剧时,她没有告知“我”事情原委以博取同情,而是自愿按照原计划努力工作,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

(二)

师:他们两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那作为胜利者的杨利伟,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太空一日》原文里有一句话“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他同其他两篇文章里的人物一样,都面临死亡,都不怕死亡。

师:作为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在安全落地之前他是没有办法预料自己的结局的,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启航、成功返回,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就如今天一样成了中国的英雄,他只知道,在登上“神舟五号”那一刻起,甚至是在他被选为首飞航天员那一刻起,他就做了赴死的决心。

师:死亡是人性的最后一块试金石。著名作家丁玲临终前发出这样沉重的叹息:“死, 原来是这样的痛苦。”因患绝症46 岁去世的美国著名教授兰迪说:“只有面对死亡时, 生命的最深沉的意义才得以彰显。 ”死亡是人类一切宗教、一切哲学都要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问题组的设置,能让教学环节精简且高效,一节课集中火力直击重难点, 这对于整合课型来说尤为重要。

第一个问题指向小姑娘在面临死亡时所做的选择。通过对比阅读我们知道,她为之触动的东西与其真实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 她在地心深处本可万念俱灰等待死亡,但她深知使命重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处可逃的困境中,选择继续处理工作,直到最后一刻。 这是属于小姑娘在面临死亡时的伟大。

第二问是《伟大的悲剧》的一个重难点,按理说茨威格应该给胜利者作传,但在作者心中,斯科特一行人明知自己已无望第一,却依然要前进到南极点,并答应胜利者的请求。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为了心中的使命,即便深知此行可能有去无回,即便遭受胜利者侮辱,也要在最后一刻不屈地倒在风雪之中。

第三问勾连前两问, 也可以说是串起三篇文章共同点的一条线, 杨利伟作为胜利者与前面两篇文章中的人物的相似点, 正好都在于他们面临死亡的不畏惧。借由这条线,才能将三篇文章合理串联进行整合。

这三问的核心目的都指向人物的伟大体现在为了使命而无所畏惧,到此,学生对三位人物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学生在理解“使命”这个词语时,亦会感知其重量。

三、单元整合的价值考量

思维导图梳理了人物经历以及初步得出人物性格,问题组则让人物性格鲜活,并不局限于贴标签式的“伟大”,这是学生思维的主动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善于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1]

单元整合课逐渐成为主流,它既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又契合日前风头正盛的“大语文观”。单元整合课的教法丰富多样,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注意目标性原则,一切的教学策略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整堂课教法的风向标,也是基石。 单元整合课教学目标众多,要大胆取舍,才能有得,如果像单篇教学那样试图面面俱到,只怕有违单元整合的初衷。

猜你喜欢

胜利者共同点杨利伟
航天英雄杨利伟
对比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
Chapter 2 A cheerful chat
航天英雄杨利伟
星际穿越,中国航天员太空自拍
哲 理漫 画
漂亮的生日礼物
抑郁流行时
把握好“四个全面”的五个共同点
《飞得最高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