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意义探究下的初中英语群文阅读课设计
——以“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the forces of nature”教学为例

2022-09-29梁滔何秀英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5期
关键词:阅读课群文人类

●梁滔,何秀英

群文从外显形式看,是材料组织者将至少两篇文本组合在一起,形成文本群;从内容上考量,群文是材料组织者按照特定的主题去精心挑选内容相关联、体裁类型相同或者各异的文本组合而成的文本群。 英语群文阅读是介于单篇阅读与整书阅读之间的一种“折衷”阅读方式。 英语群文阅读能较好地弥补单篇阅读教学零碎化、主题探究不深入的不足。且群文阅读时长需求短,可在一节阅读课中开展,因此与整书阅读用时较长、开展不便形成鲜明对比。群文阅读的设计与施行具有可行性、易操作性和实用性。 从语言知识学习、主题深入探究、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层面分析,群文阅读教学在当下初、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面也发挥了积极拓展和延伸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真实的初二年级群文阅读课例, 从群文探究主题确立依据、文本群组建原则、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论述主题意义探究下的群文阅读教学。

一、立足开放、延伸和现实教育性确立主题

群文阅读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是一种新型的课内阅读教学方式。 群文阅读“最大的外在特征就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阅读教学”[1]。开展群文阅读课的关键始于阅读“主题”的确立。 英语群文阅读课程主题的“可议论性和开放性”[2]及现实教育性决定了其开展和预期实现的价值。 在开放的主题探究下,学生与教师实现意义的共同建构并就“主题”达成共识是群文阅读课的优势。 学生在达成主题共识过程中完成语言学习, 将知识转化成素养、形成能力。 在开展群文阅读课前,教师可根据学生当前学习话题或者话题的某一个点确立探究主题,让学生能够延续学习,对话题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

人教版初中英语《Go for it》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话题是“Wha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本单元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大观念是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 “人与自然”以“自然”为视角,设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和“宇宙探索”等主题群[3]14。 因此,本单元的群文阅读课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丰富学生对自然的认知,在生活中践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课内单篇阅读“Qomolangma—the most dangerous mountain in the world”教学时,学生讨论过问题“Can humans sometimes be stronger than the forces of nature”,该问题指向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未能在阅读后对大自然力量与人类力量的关系讨论彻底,也未能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佐证而对话题有正确认识。 所以,在设置群文阅读课时考虑延用本话题“人类力量与大自然力量”关系成为探究主题,确定群文阅读题目为 “Humans,Nature and Geography”。 本群文阅读的主题具有以下性质:

(一)主题的开放性和可议论性

探究“人类力量与自然力量”关系的话题具有广阔的开放性和可议论性,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碰撞、交流的空间。学生就自身经验结合阅读文本进行学习,获取文本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梳理概括、评价分析。 人类是在征服、改造自然中获得生存空间,这凸显出人类智慧的力量强于大自然的力量。 而自然灾害来临时,如气候危机、洪灾、疫情等,人类却又脆弱得不堪一击。 就人类与自然力量关系, 学生拥有充足的开放空间用英语讨论并发表观点。

(二)主题的延伸性

“人力与自然之力”话题之所以具有延伸性是因为源自课内单篇阅读文本中的结语 “It also shows that humans sometimes can be stronger than the forces of nature”。课内单篇阅读中,学生就各国探险家勇登珠峰的事迹讨论思考问题“Can humans sometimes be stronger than the forces of nature”。由于学生自身经验有限,在了解人类克服自然之艰险登上珠峰后,多数学生认为人类的力量足以与大自然抗衡。 为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群文阅读课程中延伸本话题的讨论具有必要性。

(三)主题的现实教育性

“人与自然”的主题语境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版)》中明确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人与自然力量的较量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不胜枚举,学生需通过相关案例的学习树立正确对待自然的认知和态度。在单篇阅读教学中,多数学生片面地认为人力胜过自然之力,认为“人定胜天”,视征服自然为人力强大的表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力并不能一直胜过自然之力,有时面对自然人力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一节引发学生全面、深刻思考二者关系的群文阅读课是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的, 它体现出英语的学科育人功能。

二、兼顾主题、内容和体裁组建群文文本

群文阅读主题确立后则需根据主题选择适读的阅读文本组建群文阅读文本。关于群文的组建,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是以教材为载体,单元内部整合;以课内文本为载体,链接课外文本;以话题阅读为线索,链接课外阅读。 本文研究的课例是以话题为线索,链接课外阅读,体现文本迁移、深化对主题的认识的特点。群文文本组建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

(一)以主题为线索,链接课外文本

本单元大观念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 主题语境的教学元素涵盖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动物等。 组建群文文本时应考虑到以上元素的继续渗透,在熟悉的元素中深化主题学习。课例群文阅读文本由三篇阅读材料组成。 文本一的题目是“Going Down to the Sea—Land Reclamation”,讲述香港地区快速发展过程中可用陆地面积逐年减少与人口日益增长的矛盾,而特区政府为解决该矛盾,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填海造陆”供城市发展,文本一的主题是彰显人力胜过自然力量。 文本二题目分别是“Climate Crisis: Pollution is going up, not down”和“Wild Animals and COVID-19: What can we learn for better health of human and nature”,内容讲述人类改造自然过程引发的灾难性问题,侧面描写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报复”时表现出的脆弱与无能为力。 在人类力量强大与脆弱的矛盾中,文本三从中国古代道家观点中倡导的“和”出发,即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倡导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个阅读文本虽然内容迥异,但是都围绕探索“人类与自然力量较量”这一主题展开,学生在阅读中拓展视野,积极探究和建构主题。

(二)整合学科内容,创设有内容、有价值的学习

整合学科内容是英语教学当下提倡的方式。 英语阅读教学提倡以主题意义探究为路径,而探究的“主题”的意义和价值则需要题材新颖、贴近生活、内容真实且有价值的语言材料作支撑。韩宝成认为“有内容”的语言学习材料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给他们带来智力上的满足;“有价值”的语言学习材料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学会批判地看待各种问题[4]。关于人力胜过自然之力案例的英语出版物、报道在书籍和网络上容易找到,挑选出语言地道、适读的英语材料不难。 文本一选择香港地区“填海造陆”的案例进行学习,是因为学生在七年级地理课程中已经有学科知识储备,案例真实有效,贴近学生的学习。地理学科知识成为群文阅读的背景知识,扫除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达成了英语语言与地理知识的融合。 英语融合地理学科知识还体现在文本二第一则新闻中。目前,人类发展过程中已造成全球气候危机,“温室效应”是人类最为直接的感受。“温室效应”学科知识来自七年级地理课, 那么学生在理解文本并图示化“温室效应”的过程也就有了学科知识的支撑。 文本二第二则短新闻则是以全世界所面临的“新冠疫情”危机为话题,科学报道人类生存圈子中75%传染病毒都来源于人类直接捕获、猎杀野生动物,呼吁人类以“新冠疫情”为警示停止对野生动物的非法猎取。学生在北师大版八上《生物学》第18 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系统学习过细菌、病毒等学科知识。 同时,八下《生物学》第22 章“物种的多样性”中,学生着重学习过生物多样性及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所以,文本二第二部分内容将生物知识复现于英语学习,体现了生物知识与英语学科教学的融合。

(三)多模态语篇组合,丰富阅读体裁

社会符号学理论认为“模态”是“社会文化塑造的表达意义的符号资源”[5],包括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模态都是完整的表意系统,可以用来实现概念、人际、谋篇三大意义[6]。 例如,大学英语专业“视听说”课就是一种典型的使用视频、声音、图像等教学的课程, 传达交际意义中多感官调动学生对英语进行学习。 关于语篇,Widdowson 指出,语篇是基于传达消息、表达观点、解释事件,使受众以特定思维思考,采取行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交际文本[7]。 因此,多模态语篇可归纳为综合运用语言、图像、符号、动作等模态,以实现交际功能、传达意义的语篇组合。群文阅读教学中鼓励多模态语篇组合群文文本,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维度激发学生学习语言。

基于多模态语篇组合, 文本一是记叙文加视频组合。记叙文语言平实,简洁明了地阐述了香港地区为谋求发展实施“填海造陆”的事实。视频是模拟“填海造陆”的工作原理图,音频为地道英语讲解。 文本一希冀从听觉、视觉层面增加学生对“填海造陆”工程的认识。文本二则是选自新闻网站“News for kids”的真实报道。由于新闻报道往往受到字数限制,所以该文本言简意赅,标题生动形象能快速抓住读者眼球,让学生在了解时事问题的同时感受新闻语言的独特之处,了解新闻标题、导语与正文的结构文本特征。 文本三则节选自CGTN 网站的专题报道,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文本内容融入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结合当代中国政府对于和谐发展的阐释和落实措施。

总之,本堂群文阅读课根据主题充分考虑学生当前学情,紧扣群文组建原则来挑选和组合群文。以“主题”探究为暗线链接课外文本,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文本内容上整合了地理和生物学科知识, 在英语语境下尝试学科融合教学,体现群文阅读教学内容和价值的统一。此阅读文本类型丰富,一节群文阅读课将说明文、视频、新闻、议论文等组成的多形态语篇一次性介绍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维度激发学生学习。

三、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教学活动

与其他英语课程一样,群文阅读课的开展需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版)》指出,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主题意义探究的群文阅读课中,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关乎核心素养培养的达成[3]49。 程晓堂指出,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应该既包括语言目标, 也包括基于主题的教学目标[8]。 因此,以主题为引领的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也须同时兼顾语言目标和主题目标两个方面。 所以,本节群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能用快读、略读、猜词义等技能获取文本信息;

2.学生能口头简述“填海造陆”的工作原理和“温室效应”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就“人与自然”相处关系发表观点;

4.学生能提出日常生活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措施。

其中,教学目标1 指向阅读技能培养;目标2 指向语言习得,检测文本内容掌握情况;目标3 属于思维目标,基于文本内容深度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目标4 指向迁移行动,落实人与自然相处之道于行动。

为达成教学目标,科学、高效的阅读活动在群文阅读课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依托阅读活动将课内学习的阅读技能实践运用于获取信息; 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完成目标语言习得,落实‘扎实’学习语言的要旨,同时发展高阶思维能力”[9]。 本群文阅读课活动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分别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面组织开展阅读活动,从而落实课程教学目标,在达成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和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培养思维品质。

学习理解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与梳理文本内容信息的能力。学生使用目标1 中提到的快读、略读技能达成信息梳理与概括。 以下是本堂课中组织的“学习理解”类阅读活动。

活动一: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agraph.

Paragraph 1 a. Problems and worries caused by land reclamation.

Paragraph 2 b. The important role land reclamation plays in Hong Kong.

Paragraph 3 c.The way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its further uses.

文本一讲述香港地区“填海造陆”的技术工程,读中的第一个活动是使用快读(skimming)方法搭配段落大意。

活动二:Read the titles of the news and find out the problems(four words at most).

News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ews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标题:Climate Crisis: Pollution is going up,not down

Wild Animals and COVID-19:What can we learn for better health of human and nature?

文本二是短新闻,报道人类改造自然引发的严重问题。 英语新闻标题具有概括性、吸引读者的特征,所以信息获取的阅读活动能为快速阅读标题提取出核心问题。

活动三:Read and choose the best title.

A.The Damage of the Environment

B.Humans Fight Against Nature for Resources

C.Humans and Nature Need to Live in Harmony

文本三是议论文,论述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并论证该思想对于当下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通过段落大意搭配对段落主要内容进行初步信息获取和理解,了解香港地区实施“填海造陆”的原因、重要性、实施路径和“填海造陆”的优势和现实运用。 段落信息的获取为信息的概括梳理做好了准备,学生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形成了初步感知。 活动二中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标题锁定两个题目中的关键词“climate crisis,pollution”和“wild animals,COVID-19”。 以题目的解读为起点,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 为细节阅读做好了准备。 如前文所示, 两则短新闻的报道内容引起学生关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引发的问题, 认识到人类面对自然“报复” 时的脆弱和微小。 二者的对抗将会继续引发更多潜在的问题,阻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文本三的活动促使学生使用skimming 技能提取文章主旨大意,即人类力量始终要与自然力量保持和谐,走向可持续发展。 群文的组织逻辑脉络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如图1 所示。

图1 学生形成的组织逻辑脉络

活动四:Read and complete the two tasks.

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应用实践类活动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将知识功能化。 活动四侧重体现实践活动课的第一个层次,即描述与阐释。

本堂群文阅读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整合生物、地理学科内容,因此在应用实践活动设计时尽量考虑学生能够用英语描述与阐释学科内容,在英语语境中内化与运用所学知识。文本一对“填海造陆”的工作原理有详细描述,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采用英语阅读中常用的“转换方式”(transition device)进行文本解读,如图2 所示。 “转换方式”采用视觉帮助,使文本中的信息可视化[10]。 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完成工作原理图句子填空,对“填海造陆”的工作原理形成视觉认知。由于信息的可视化,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过程。

图2 图文解读

Task1:How does the land reclamation work?

活动四的意义在于取材地理学科内容, 学生在英语的语境下对地理课中未深入讲解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学习。

文本二的内容整合了生物学科知识,包括气候危机、动物与病毒等话题,从侧面反映人类力量在与自然力量抗衡过程中产生的危害。解读时,同样采用信息“转换方式”梳理“温室效应”形成原理,并在图上将“温室效应”的形成和相关危害的六个步骤进行标识,如图3 所示。该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用英语讲述“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危害,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

图3 梳理知识点

Task2:Read the news and put the events in order.

活动五:If we are to solve the climate crisis,where should we take actions.

学生在完成活动四后,教师追加问题:If we are to solve the climate crisis, where should we take actions?该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培养引向应用实践活动的第二个层次,即分析与判断。学生在仔细分析气候危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来源于人类日常活动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后,那么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危机问题,人类应该放弃大量使用传统的化石燃料,转向新能源的探索与开发。

文本三从中国古代道家“和”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倡人力与自然之力要和谐相处,互相对抗可能导致失衡进而两败俱伤。 文本三的阅读活动除了提取大意确定标题外还设计了根据语境猜词义。 “sustainable”这个关键词的词义为文本三应用实践活动作铺垫。

活动六:Gues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word in bold.

The Chiense governement contiuanlly calls on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developing in a sustainable way that can satisfy our present needs without damaging the needs of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________________

随后,教师追加小组讨论问题,探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式,并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行动,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活动七的讨论问题是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活动的综合体现。

活动七:Discuss in groups and express your opinions.

What sustainable ways can we take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How can we achieve it as teenagers?

活动六、活动七将学生的思维培养引向应用实践活动的第三个层次,即内化与运用。

应用实践类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在描述“填海造陆”的人类工程中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展现出的强大力量,明确人力有时可以胜过自然。针对气候危机的出现、新冠疫情肆虐的解读活动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引发的灾害,认识人类在面对自然的“报复”时的弱小,难与自然之力抗衡。在强大与弱小的矛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为学生的困惑指出了一条新的可行之路,即放下对抗转向寻求一种平衡、可持续发展。

本节群文阅读课的主题意义在此得以达成和集体建构:人类需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取得长久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情感升华总结:Humans should never over fight against nature even though we sometimes are stronger than it.Instead,we should live in harmony with it because the Earth is borrowed from our future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学生迁移此主题意义至日常生活并落实于行动之中,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生提出的措施包括节约用电用水、坚持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总之,本群文阅读课例所有活动的组织符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核心思想, 学生在主题意义探究的牵引下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思维品质,落实培养英语核心素养于课程中,体现知识向行动的转化。

总之,初中英语学习阶段开设主题意义探究的群文阅读课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 相较于单篇英语阅读教学,群文阅读具有独特的优势。 群文阅读主题具有开放性和可议论性、延伸性和现实教育性,达成了学生语言学习内容、价值引领和行动的统一。在一节群文阅读课中,学生能够读二至三篇不同体裁的文本,获取信息的容量大、阅读视野广,并体验英语在不同体裁文本中的运用特点,有助于语言知识的学习。 群文阅读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获取信息的同时对主题形成深刻的认识并探究发展思维品质,将知识转化成素养和行动。

群文阅读在中学英语学习阶段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初期,包括群文文本的组建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行课方式都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基于课例实践,以主题探究为引领,确立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主题、整合学科内容和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创设教学活动是践行群文阅读课的有效方式。

猜你喜欢

阅读课群文人类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用问题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一堂组文阅读课的感悟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人类第一杀手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