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式习作”:走向深度表达的路径
2022-09-29赵美月
文|赵美月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创造性表述是基于对事物深刻体验的基础之上的。习作时,学生因缺乏深度体验,所以往往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写出的习作干瘪、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为此,笔者推出了“淘宝式习作”,引领学生走入生活,体验生活,进而从生活中汲取习作之源。
“淘宝式习作”以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为指向,基于满足童心、源于生活、深度表达三个理念,以引领学生融入生活,淘取生活中的趣人、趣事、趣闻为主要内容。“淘宝式习作”分为寻宝、鉴宝、晒宝三个阶段。“淘宝式习作”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还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下面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为例,具体阐述“淘宝式习作”的实施策略。
一、寻宝——聚焦家乡风俗,激发表达欲望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因地域不同而各异。正如俗语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风俗是家乡人生活的一种特殊呈现,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探究家乡的风俗,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同学们,风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准备举办‘家乡的风俗’推荐大会,届时请同学们推荐一个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家乡风俗。”
1.制订寻访计划,了解风俗特点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家乡的风俗既熟悉又陌生。他们虽了解一些家乡的风俗,但并不透彻,有些风俗只是隐约知道而已,对于风俗的由来、寓意并不是很了解。为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风俗,我建议学生以行政村为单位,组成寻访风俗小组,小组共同制订寻访计划。(如表1、表2是横沿村小芽儿小组的寻访计划和采访记录样表)
表2:“家乡的风俗”采访记录表
完善的寻访计划为寻访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过走访活动,了解了家乡的风俗文化,特别关注各个风俗独有的特点,还用笔尖记录下了采访的点点滴滴。
表1:“家乡的风俗”寻访计划
2.走进乡土生活,体验家乡风俗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走入生活,体验生活,习作之泉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学生经历了寻访活动,对家乡的风俗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借助时机体验家乡的风俗。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历时长,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而春节的风俗在乡里乡间却各不相同。例如,正月初一的早餐就各有各的讲究:有的吃面条,寓意长寿;有的吃饺子,寓意吉祥如意;有的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的吃年糕,寓意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寒假期间关注春节风俗,体验独特的家乡风俗,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又能为其习作积累素材。
3.整理风俗资料,积累表达素材
通过多途径的寻访、感受、体验家乡的风俗,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从材料的形式来看,既有采访记录稿、上网摘抄的资料、风俗体验心得等文字稿,又有视频、照片等影像资料;从风俗的内容特点来看,有同一传统节日的不同风俗特点,也有不属于传统节日且是本村独有的风俗特点。
小组对各类习作素材进行归类整理,借助表格、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展示本小组的习作素材。多途径的体验、丰厚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鉴宝——建立评议团队,梳理表达思绪
从素材到习作,犹如从“布料”到“成衣”,还需经历量体、裁剪。由学生自主推荐的形式组建评议团队。评议团队对习作构思、素材选择、表达策略进行鉴定、评议,能为学生顺利习作做好充分准备。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鉴宝现场。我们的评议团队将会对你的习作构思、习作素材进行鉴定、评议,并为你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帮助你梳理表达的思绪。”
1.针对评价标准,厘清表达主旨
以终为始,评价标准先行。评议团队商定习作的评价标准(见表3),让学生在习作之前能做到心中有“尺”,以“尺”选择素材,从而提炼、厘清习作主旨。
评议团队站在学生的立场,从习作要求出发,拟定了“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和“记一次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两项习作内容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表3:“家乡的风俗”主题习作评价标准
2.质疑习作视角,审议表达框架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有效的问题是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评议团队借助“5W1H”提问法(见表4),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维,拓宽习作视角,引领学生更好地构思篇章、丰富表达、倾吐感受。
表4:“5W1H”提问法示例
评议团队的“5W1H”提问,帮助学生厘清了表达框架。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绘制习作思维导图,从而做到“心中有提纲,落笔也不慌”。
3.立足习作需求,指明表达要点
每一个有写作体验的人,回忆自己的写作成长史时,都会发现自己的写作起步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语言的学习,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一般都要经历从模仿、历练,到消化、吸收,再到创造、转化的发展变化。”“教学中的学生语言发展,则更需要教师提供切实的、符合学情的指导与帮助……”评议团队从习作要求出发,借助范文支架,帮助学生学习表达技巧,指明表达要点。
(1)学范文,明确表达顺序。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告诉我们,介绍时间长且活动形式多样的风俗,可以按时间顺序。《藏戏》则告诉我们,可以从风俗的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介绍中秋节舞草龙的风俗,可以讲草龙的起源、草龙的编制、草龙的演出内容等,也可以按照舞草龙前、舞草龙时、舞草龙后的时间顺序进行介绍。
(2)学范文,明晰习作结构。家乡的风俗有些贯穿时间长,不同时间节点的风俗也不一样,如春节;有些风俗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端午节有插艾叶,做青团,包粽子,赛龙舟。那如何将这一风俗介绍清楚呢?学习例文《北京的春节》,分清主次,有详有略。跟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关系密切的要多写,跟中心意思关系不大的略写,跟中心意思没什么关系的就果断不写。例如春节,要想重点表达家人团聚的喜庆场面,可以重点写除夕夜吃团圆饭。若要想重点表达爆竹声声的热闹场景,则就可以重点写大年初一的“开门红”。
(3)学范文,明了细节描写。典型的细节描写能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效果。如《腊八粥》里的“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等语句生动形象,细细读,细细品味,不知不觉中就好像自己已经闻到了腊八粥的香甜味。抓住细节,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具感染力,风俗的特色更深入人心。
三、晒宝——分享风俗之趣,体味表达幸福
“亲爱的同学们,在寻访、体验风俗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在评议团队的助力下,我们梳理了表达的思绪,习得了表达技巧。在愤悱之时,老师及时给予我们启发,给予表达的机会,我们的精彩习作由笔尖流泻而出。现在,到了我们的分享环节。请选择喜欢的方式晒出自己的习作,与大家分享表达的幸福。”
课标在对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中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乐于与他人分享是高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之一。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享风俗带来的趣味,习作带来的快乐。
1.美篇分享,图文并茂展风俗之趣
将习作与寻访风俗活动时的照片、视频等制作成美篇,然后发至班级微信群,与同学共同分享。学生、家长、老师都可以在美篇的评论区进行点赞、留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挑选典型的美篇与全班同学一同欣赏、点评,也可以邀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美篇,分享有趣的风俗故事。
2.直播共享,入境融情秀风俗之味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直播在教育领域逐渐盛行。教师可以利用直播软件,引领学生开展直播活动。直播场域可以是课堂,此时的主播是学生,整个直播活动由小主播主持,并邀请嘉宾(分享优秀习作的小作者和同学们推荐的习作点评员)对习作进行分享与点评。直播场域还可以是风俗活动的现场,小主播根据现场情况朗读习作,介绍风俗特点,与同学们共享风俗的趣味。
3.专栏展示,留言点赞呈风俗之乐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他人的认可。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习作能得到展示,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赞。教师可以在线上和线下设置“家乡的风俗”习作专栏。线上,通过班级公众号设置习作专栏,推送学生优秀习作,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为习作点赞、留言。线下,在教室设置习作天地专栏,学生将习作誊抄粘贴于专栏。每篇习作后都附有点赞区和留言区。学生可以在点赞区贴上大拇指,在评论区利用便利贴写下自己的点评语。
无论是线上展示还是线下展示,都为学生的习作交流、分享提供了平台。留言点赞活动更是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也感受到了习作的乐趣。
“淘宝式习作”从儿童好奇心强、乐于探索的心理特点出发,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强化互动,促进运用,呵护学生的真性情和创造力。同时,“寻宝”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也让学生明白了习作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习作的资源,养成了留心观察生活,用笔描绘生活的习惯。“鉴宝”活动,立足儿童立场,从习作需求出发,帮助学生梳理表达思绪,完善表达框架,习得表达技巧,从而提升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晒宝”活动,借助美篇、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等现代媒体技术,开放了习作评价,评价主体、评价形式向多元化发展,改变了教师单一的评价模式,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同时,这种多元化、开放的评价模式也促进了学生习作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