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型建构,搭建叙事类文本的脉络支架
——试析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策略

2022-09-29尹霄骏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可视化工具文本

文|尹霄骏

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图示技术呈现出来,引领教师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近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叙事类文本的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通过提要素、明关系、建结构的方式,迅速厘清文本的情节脉络,从而把握其主要内容。但是,因为在工具运用中缺少基础模型,所以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往往呈现“一课一得”的样态,无法真正引领学生习得工具运用的方法,更无法激起学生运用的兴趣。因此,我们需要为学生搭建工具运用的基础模型,让学生真正掌握工具、学会方法、产生兴趣。

一、模型建构,搭建工具运用的支架

思维可视化工具基础模型的建构,并不是用一种万能的图示囊括所有的文本,实现“一图包打天下”,而是让学生掌握搭建图示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关注构图方法的指导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罗列出常用的几种图示,并根据运用原理进行简化,去其枝蔓,留其主干,形成基础的图形结构,教给学生,帮助他们搭建学习的支架,并进行自主迁移运用。同时,在大量的运用中,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改善其思维模式,提升其思维品质。在叙事类文本把握主要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叙事类文本中的“六要素”,帮助学生搭建以下几种基础模型。

1.抓人物,建关系图

人物是叙事类文本的重要要素,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联结是叙事类文本的重要情节脉络,抓住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明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生的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故事发生的整体脉络,助力我们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以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一课为例,虽然该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在一篇叙事顺序较为简洁而严谨的故事中,清晰地分离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有些难度的。如果我们抓住故事中的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与火神、宙斯等重要人物,建立主人公与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事件,就可以清晰地分离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图1所示,建立关系是以主人公为中心,将其与其他人物连线,建立关系。在关系连线上,加注表示关系的关联词,反映人物关系与主要事件,形成人物关系图的基础模型。这种基础模型适用于人物较多的叙事类文本,对于人物较少甚至只有一两个人物的文本则不适用。

图1

2.抓情节,建关联图

情节是故事发展的主要推手,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时,了解了文本的主要情节,就能清晰地把握文本的起承转合,从而进行概括梳理。但是,对文本中主要情节梳理得不够突出、鲜明,是教学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易造成情节梳理过度跳跃和过度黏连的问题。教学中,如果我们借助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思维导图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将主要情节呈现出来,就可以大大便于学生发现情节提炼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调整,甚至可以发现情节间的相互推动关系,明晰叙事的思维路径。

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梅兰芳蓄须》一课为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寻找主要人物和事件,学生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主要事件是:藏身租界、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剃须登台。事件的排布是一种顺时的情节推动,情节线非常明朗。但当主要情节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呈现出来时,我们又能发现情节事件之间的关联(见图2)。“藏身租界、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是为了拒绝为日寇登台演出,而“剃须登台”又体现了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发现文本以“蓄须”为题的奥秘,“蓄须”不仅是梅兰芳先生独有的爱国表现,更与最后的“剃须登台”相呼应。我们不仅能更清晰地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能借助工具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让思维清晰可见。

图2

3.抓线索,建变化图

线索是叙事类文本中贯穿全文的脉络,它将文本中的人物与事件联结在一起,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叙事类文本中的线索存在的形式不一,一般为特殊事物或者话语,而且出现的频次很高,学生非常容易发现。线索在文本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随着情节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根据线索的变化,建立变化图,可以将文本的脉络清晰呈现,并且抓取核心,助力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以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芦花鞋》一课为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是借助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在《芦花鞋》这一课的学习中,由于文本篇幅过长,学生一时难以抓住事件的要点,存在概括事件表述不完整、有偏颇的问题。如果我们抓住文中的主要线索“芦花鞋”,关注芦花鞋的变化,那就清晰多了。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建构主要线索的变化图示(见图3),不仅能够提升小标题的概括质量,明晰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能从如何做鞋、卖鞋,特别是最后一双鞋中,感受到主人公青铜的勤劳、坚强、诚实与善良。

图3

无论是关系图、关联图还是变化图,虽然呈现的样式各有不同,但核心的框架是相似的,即围绕一个中心,根据文本的表达方式和个人解读提炼人物、情节、主要线索等关键要素,并通过连线与关联词建立要素与中心的关系,形成一点多线的结构样式。这就是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基础模型,立足中心不变,要素与连线根据文本进行删减与变化。这样的基础模式既符合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基础理论与操作方法,又能为学生把握叙事类文本的主要内容提供基础框架,便于学生习得方法,迁移运用。

二、模型迁移,优化工具运用的路径

思维可视化工具是一种图形工具,掌握工具的关键仍在于迁移运用,只有在不断的迁移运用中,学生才能真正习得运用的方法,并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条理性、发散性。对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模型迁移,我们不仅要关注同类文本的迁移运用,提升工具运用的熟练度,也要借助可视化的工具特点,发挥沟通协作的力量,依托众人的智慧,提升工具运用的准确度。

1.相似迁移,关注工具运用的熟练度

相似迁移是指同一模型的迁移运用,在学生掌握一种模型后,不应立刻接触另一模型,而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对已接触模型进行迁移,以提升工具运用的熟练度。在迁移运用中,我们可以在同类文本中进行迁移,如线索变化图既可以在《芦花鞋》一课中运用,也可以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运用,只不过后者的线索不是“芦花鞋”这个事物,而是依托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引导学生发现主要线索“中华不振”,从而梳理出“耳闻中华不振”→“亲历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的主要脉络。

当然,同一文本的不同模型运用也可以作为工具迁移的一个训练点。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既可以使用情节关联图,借助课文插图梳理情节,也可以关注天地的变化,使用线索变化图。通过同类文本与同一文本迁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运用发现最优的模型,提升运用的熟练度。

2.合作迁移,关注工具运用的准确度

合作迁移是指借助模型工具可视化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学习中,先让学生自主构图,然后在组内交流和修改。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对自己所画图示与他人的图示进行对比、交流、修改,发现工具运用中的关键词表述不准确、关系梳理有欠缺等问题,从而既提升工具运用的准确度,又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协作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可视化工具文本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准备工具: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