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小儿斜颈的原因
2022-09-29
斜颈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俗称“歪脖子病”。其实斜颈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按照疾病的病因分类,最常见的有3大类:肌性斜颈、骨性斜颈及眼性斜颈。
一、肌性斜颈
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肌性斜颈。先天性肌性斜颈由胸锁乳突肌内的肌纤维的病变所致,在出生时或在生后的前两周左右可扪及肿块。右侧较左侧常见,病变可以累及全部肌肉,但更多的病变只累及胸锁乳突肌的近锁骨附着点。肿块在生后1~2个月内最大,以后其体积维持不变或略有缩小,通常在6个月后逐渐变小、消失。如果肿块不消失,肌肉将发生永久性纤维化并挛缩,如不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斜颈。
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引起挛缩和变短,但引起此肌纤维化的真正原因还不清楚。目前多数学者支持产伤或子宫内位置不良引起局部缺血学说。
1.临床表现
畸形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2~3周出现。病初患儿头部运动略受限,但无明显斜颈现象,触诊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 2~4周内逐渐增大,然后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部分患儿不遗留斜颈;不少患儿若未经治疗,肌肉逐渐纤维化、挛缩硬化,形成颈旁硬的束条状物,头部因挛缩肌肉的牵拉而发生斜颈畸形,肌肉短缩侧的面部亦发生变形。随着本病的发展,胸锁乳突肌挛缩逐渐加重。头面部继发性畸形加重,患侧面部缩小,两眼不在同一平面,下颌向患侧转动受限,胸锁乳突肌挛缩呈条索状,颅骨发育偏而小,双肩不平。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弯畸形。
2.诊断
超声显像是最好的检查方法。超声观察双侧胸锁乳突肌的连续性及肿块的部位、大小内部回声情况,以及与胸锁乳突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X线片未见颈椎异常可作出诊断。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就可以确诊。
3.治疗方式
①保守治疗。主要运用在发病早期,患儿胸锁乳突肌未发生明确的挛缩,颜面部也未发生明显的不对称病变。保守治疗应该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由父母行患儿颈部被动牵拉活动,头部先向健侧牵动,然后下颌转向患侧,每个动作缓慢进行,每天做颈部被动活动2~3次,每次10分钟左右。另外,哺乳时患侧固定在母亲胸前。逗引婴儿时,站在患侧一边也是起到牵拉胸锁乳突肌的一种方法。经一年左右的保守治疗,80%左右的患儿可得到矫正
②手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的1岁以上患儿,由于肌肉已纤维化,面部出现畸形,只有通过手术才能矫正其畸形。手术最佳年龄为1~5岁。5岁以上者,因继发畸形较重,面部变形较难恢复。术后可佩戴颈托1~2月,并继续手法矫正1~2年,防止复发。一般预后良好,脸部的畸形需3~5年逐渐恢复,但12岁以上的儿童,由于脸部畸形时间较长,五官都已经定型,畸形较难恢复。
二、骨性斜颈
骨性斜颈是相对于肌性斜颈而言的另一大类的斜颈,是因颈椎椎体结构或骨质异常导致的斜颈,比较少见。可以继发于先天性肌性斜颈,也可以是先天性的颈椎发育异常。一般通过颈部的X光检查就可以确诊。
寰枢椎半脱位是最常见的一种骨性斜颈,又称寰枢椎旋转移位。指的是颈椎的第一及第二节出现了旋转移位,从而导致患儿颈部活动受限,被迫向一侧偏斜,出现斜颈畸形。寰枢椎半脱位可以自发或者由外伤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可发生寰枢关节充血、水肿导致所联系的韧带自其附着处松脱并造成脱位。不管是创伤,还是感染,关节囊有滑液渗出、肿胀和肌肉挛缩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解剖对位,导致韧带和关节囊发生挛缩形成了旋转脱位与固定。
1.主要表现
突发性斜颈,伴有颈部的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时加重,所以患儿往往拒绝活动,表现为固定的姿势,通常为头轻度屈曲,向一侧倾斜。病程较短,经过卧床休息或牵引治疗1周左右,多少症状及体征可以消失。X线片可以帮助诊断该病。但需要拍摄开口位,以免寰枢椎的状况被牙齿挡住。低龄儿不能配合开口拍片,则可以进行颈椎CT检查。
2.治疗方式
轻者可卧床休息。卧床时需去枕,可垫高肩膀,使得颈部伸直或稍后伸。
重者应该住院牵引治疗,多数采用枕颌带正中位持续牵引。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该结合抗感染治疗。如果此表现时间较长,经牵引治疗效果不好,尤其是伴有脊神经压迫症状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三、眼性斜颈
眼部的一些疾病也可导致患儿出现斜颈的表现。这一类疾病主要是因为患儿通过头部及眼睛位置的改变可以更好地看清物体,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习惯性体位,多数表现为斜颈。这种改变被称为代偿体位。导致斜颈的眼部疾病主要包括4类:斜视、眼球震颤、上眼睑下垂和屈光不正。
如果我们排除了肌性及骨性导致的斜颈后,就需要注意孩子视力的问题了。这一类疾病需要求助于专业的眼科医生,通过手术或者配镜的方式进行治疗。
(摘自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