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特征调查

2022-09-29王富伟武乃雯朱春燕

中国兽医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奶牛场泌乳存栏

王富伟 , 武乃雯 , 陈 鹏 , 朱春燕 , 高 健

(1.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 北京 海淀 100193 ; 2. 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 大兴 100076 ;3. 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 上海 青浦 201708)

奶牛乳房炎是乳腺组织的炎症反应,是奶牛场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病与病原微生物、奶牛自身状况、环境和管理等因素都密切相关。临床型乳房炎通常表现为患病乳区的乳汁异常,乳区红肿热痛,患病奶牛出现全身症状等[1]。乳房炎发病率高、控制难度大,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型乳房炎的损失包括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弃奶、治疗费用,以及继发的淘汰和产量下降损失等[2]。在我国北方,尤其是河北地区,大型规模化奶牛场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管理模式相差甚远。为探究河北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特征,本研究团队对河北省部分规模化奶牛场的年发病率、发病特征和病原菌流行状况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利用整体性的调查结果,制定符合现阶段临床乳房炎特征的针对性防控和治疗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牛场信息 收集河北省内19个规模化奶牛场(存栏量600~2 500头)信息,包括存栏量和乳房炎的年发病率,为保护奶牛场的个体隐私,本调查对发病特征进行整体式归纳,不进行任何单一牛场的信息分析,不进行牛场间的对比。

1.2 临床乳房炎发病信息 收集2020年度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及部分乳房炎患病奶牛(n=1 807)的个体信息,包括发病时胎次(诊断出临床症状时,奶牛产犊第n次)、发病时泌乳天数(诊断出临床症状的当天,奶牛处于本胎次产犊后第n天)、发病乳区(观察者站于牛后,靠近观察者的左侧为左后,右侧为右后,远离观察者的左侧为左前,右侧为右前;发病乳区大于1个时判定为多乳区感染)、严重程度(仅有乳汁的肉眼可见变化,乳房及奶牛均正常判断为轻度;乳汁异常,乳房出现红热肿痛,奶牛无全身症状判断为中度;局部异常的同时,奶牛出现发热、食欲下降、沉郁等全身症状判断为重度)。将所有临床型乳房炎发病信息合并后,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临床型乳房炎在各项条目下的发病特征。

1.3 采样 对部分乳房炎奶牛的患病乳区(n=266)进行无菌采样,所有奶牛采样前均未进行抗生素治疗,首先弃去前3把奶,用药浴液对乳头皮肤进行消毒,擦干后,使用75%酒精棉球反复擦拭乳头孔,自然风干后,采集5~10 mL患病乳区奶样。采样后标记牛号和发病乳区,置于4 ℃冰箱保存待检。

1.4 微生物培养 检测病原微生物时将奶样恢复室温,摇匀后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37 ℃培养24 h后分离纯化,提取纯化菌株的DNA,并进行16S rDNA测序,通过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3]。

2 结果

2.1 存栏量与年发病率 结果如图1所示,在19个奶牛场中,最大存栏量为2 503头,同时年发病率最低,为15.9%;最小存栏量为595头,年发病率为40.4%;最高年发病率为65.4%,对应存栏量为713头。

图1 存栏量与年发病率Fig.1 Number of livestock and annual incidence rate

2.2 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的泌乳天数分布 结果如图2所示,在1 807条临床型乳房炎发病信息中,411例为奶牛产后30 d内发病,占比22.7%;993例为奶牛产后31~150 d发病,占比55.0%;403例为奶牛产后大于150 d发病,占比22.3%。

2.3 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的乳区分布 结果如图3所示,在1 807条临床型乳房炎发病信息中,仅发生于单乳区的病例数为1 749例,占总发病数的96.8%。其中,发生于前2个乳区的病例数为1 018例,占单乳区发病数的58.2%;发生于后2个乳区的病例数为731例,占单乳区发病数的41.8%。发生于多乳区的病例数为58例,占总发病数的3.2%。

图3 不同乳区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数量Fig.3 Number of clinical mastitis cases in different quarters

2.4 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分布 结果如图4所示,在1 807条临床型乳房炎发病信息中,轻度临床型乳房炎为1 163例,占比64.4%;中度临床型乳房炎为430例,占比23.8%;重度临床型乳房炎为214例,占比11.8%。

图4 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数量Fig.4 Number of clinical mastitis cases with different severity

2.5 引起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原菌种类 结果如表1所示,在进行病原菌培养的266份临床型乳房炎奶样中,有49份为阴性,有16份为污染(3种及以上病原菌生长)。在201份病原菌阳性奶样中,128份检出革兰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此外,22份奶样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检出率为10.9%。在所有样品中,环境性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CNS、乳房链球菌、巴黎链球菌)检出率为86.1%(173/201)。

表1 主要病原菌种类及其分离率Table 1 Species and isolation rate of main pathogens

3 讨论

本调查较系统性地分析了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在我国河北地区规模化奶牛场中的发病特征,涉及牛场19个,其中9个存栏量大于1 500头,占调查牛场总数的47%。本调查发现,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年)与奶牛场规模没有明显相关性,即使存栏量很大(超过2 500头),只要做好乳房炎防控工作,也可以将其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上(每年15%左右)。

乳房炎发病与泌乳天数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本调查中,泌乳高峰期(31~150 d)临床型乳房炎的病例占比最高,达到总发病头数的一半之上(55.0%);泌乳初期临床型乳房炎发病头数逐渐增加,而泌乳末期发病头数逐渐减少。与赵兰宁等[1]的报道相比,河北地区奶牛乳房炎在泌乳前、中期高发,分析其可能原因为:首先,奶牛场对于干奶药和乳头封闭剂的使用不够重视,导致环境中的病原菌在干奶期进入乳房,导致泌乳早期发生乳房炎[4];其次,奶牛达到泌乳高峰后,产奶量上升,乳腺负担加重,不仅会稀释乳房内的免疫细胞,还会导致挤奶时间延长、乳头孔受损[5-6];此外,奶牛躺卧时也会因为乳房内压力过大导致漏奶等现象,病原菌更容易通过粪便、垫料等逆行进入乳房,引起乳房炎的高发[7-8]。根据河北地区规模化奶牛场中乳房炎发病的泌乳阶段分布特征,本研究团队建议:做好挤奶卫生和操作人员手臂消毒;注意挤奶操作规范,前药浴、擦干、验奶、上杯、后药浴每一步严格进行;确保挤奶设备运行良好,无脱杯、漏气等情况;设置合理的乳头末端真空压及脉动参数,以缩短挂杯挤奶的时间[7,9]。此外,在泌乳高峰期应给予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奶牛乳腺免疫力[10]。

在奶牛的4个乳区中,前乳区的乳房炎发病率更高,可能是由于在前药浴时对前2个乳头的消毒不够彻底,如药浴液不能彻底覆盖乳头表面,尤其是乳头背侧面。与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以环境性病原菌感染为主)结合后分析得出,前药浴的主要作用是杀灭环境性病原菌,对于降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至关重要[11]。由本调查可知,不恰当的前药浴操作会增加前乳区乳房炎发病占比及环境性乳房炎的发病率。本调查结果表明,河北地区引起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为环境性病原菌,符合国内外临床型乳房炎发生的模式[12]。

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且都是环境性病原菌[13]。与以前报道[13]相似,这2种病原菌为河北地区临床型乳房炎源性主要病原菌,通常可以从垫料、粪便、污水和动物体表等处分离。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乳房炎患病牛通常症状较重,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产奶量下降、食欲减退和脱水,甚至起卧困难等症状[2,14]。因此,针对此类乳房炎应重视抗炎治疗。

评估临床型乳房炎的严重程度在大型规模化牧场的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检验奶厅工人是否能及时、准确地揭发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牛[15]。一般情况下,轻度乳房炎占比65%,中度乳房炎占比30%,重度乳房炎占比5%是较为合理的比例[15]。在本调查中,轻度乳房炎占比和前述研究相符,说明在所调查的奶牛场中,挤奶工人在揭发乳房炎时较为认真负责且诊断合理;而重度乳房炎占比稍高,可能与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率高有关。

猜你喜欢

奶牛场泌乳存栏
荷斯坦牛头胎患隐性乳房炎次数和乳中体细胞评分对2胎体细胞评分的影响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 万头环比下降0.2%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叙事护理在母婴分离住院产妇保持正常泌乳状态的效果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7月份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哈萨克马泌乳曲线的拟合研究
Floating dairy farm 漂浮奶牛场
母猪泌乳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泌乳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