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2022-12-30陆慧君关继羽贺文琦
陆慧君 , 关继羽 , 成 军 , 李 姿 , 赵 魁 , 高 丰 , 贺文琦
(1.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 吉林 长春 130062 ; 2. 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 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吉林 长春 130062)
为了全面提升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质量,从不同角度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成为专业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动物病理解剖学是兽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互相衔接的一门桥梁课程[1],也是兽医临床实践中针对动物尸体剖解和肿瘤病理诊断的必需技术,实用性较强。因此,本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在整个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教学团队经过梳理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多个方面对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与实践,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的高质量教学提供了保障。
1 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以马、牛、羊、猪等家养畜禽常见疾病的病理学为主,缺少新发动物疾病病理学和犬、猫等伴侣动物疾病病变等实验教学内容。伴随兽医诊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基础知识的需求明显增加,尤其是针对宠物肿瘤性疾病病变的教学内容更加匮乏,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1.2 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不足 多数高校开展的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大体病理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由于长期浸泡于福尔马林溶液中的病理标本失去原色,有的病变特点很难辨认。很多病理组织切片也因组织氧化而使染色结果失真,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此外,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场对免疫程序的制定趋于合理化,很多动物疾病的临床典型病例资源相对较少。
1.3 实验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通常情况下,针对福尔马林固定的大体标本,教师分别进行病变的讲解。有些同学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内容,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知识点的疏漏。针对动物病理组织学切片,目前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完成。教师讲解完教学片之后,学生再通过显微镜独立观察切片的病理组织学形态。然而,由于不同的病理组织切片之间有较大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老师很难全面地指导到每位同学,导致部分学生掌握不扎实,临床实践能力欠缺。
1.4 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简单 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考核以大体病理标本的解读、病理组织切片的阅片和实验绘图为主,其模式固化单一,学生学习仅为了应付考试,缺少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2 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2.1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缺少伴侣动物相关的素材,本教学团队与临床教学动物医院合作,对临床犬、猫等动物的肿瘤病例进行病理学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并且建立了完整的病理学档案。到目前为止已经从临床获得440例犬、猫、兔等动物的肿瘤病例,内容涉及乳腺肿瘤(161例)、脂肪瘤(15例)、围肛腺肿瘤(13例)、肥大细胞瘤(10例)、平滑肌瘤(9例)等12种肿瘤类型。在这部分内容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从临床病例中选取不同类型的肿瘤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讲解。此外,本教学团队将近年来的新发、再发的动物传染病,如非洲猪瘟、羊小反刍兽疫、牛结节性皮肤病等疾病的病理学知识及时补充到实验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及时掌握这些疾病的病理形态学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提高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知识更新进程。
2.2 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1)数字化病理大体标本库:针对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标本陈旧、病理变化不宜辨认的问题,本教学团队建立了数字化病理标本库,并录制成微课,进行资源建设。将临床病例中发现典型病理变化的组织脏器在浸入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之前,进行拍照和录像,制作成三维立体影像[2],影像编号与固定的病变组织编号一致,学生在观看大体标本的同时可从网络平台调取相同编号标本的三维影像,能够更加深刻而真实地认知病变特征,在临床实践中见到同样的病变可以准确辨认,从而提高了临床认知能力。(2)病理组织学数字切片库:数字化切片技术已成为形态学研究的一把利剑,为临床疾病诊断、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并且已得到广泛应用[3-6]。通过数字化切片扫描仪,本教学团队陆续建立了组织学数字切片库、基础病理组织学数字切片库、传染病病理组织学切片库和临床肿瘤病理组织学数字切片库,为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素材,为打造“金课”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借助网络平台可将学习资源由上课时间获取拓宽为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数字化病理标本库和病理组织学数字切片库在老师授课过程中交互转换,病理形态学特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相互推导,互为佐证,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7]。(3)新建临床案例库: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对于动物肿瘤学这部分内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即便是对理论知识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对病理组织切片进行细致解读,也仍然存在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缺少紧密衔接的问题。因此,针对临床犬、猫等宠物肿瘤性疾病以及一些疑难病例,本教学团队建设了案例库。从疾病的外科临床特征、血尿检查、生化指标、CT或B超检查、肿物的手术切除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诊断。这样的案例库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全面,提高了其综合诊断能力,为以后的宠物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更新出版实验教材:为了使实验课与理论课更好地衔接,本教学团队编写了《动物病理诊断技术》实验教材,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验教材的学习,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动物病理剖检及诊断技术。此外,本教学团队从累积的大量肿瘤病理组织学切片中,选取典型病变的超高清扫描图片,按照器官系统分类,编写了《动物肿瘤病理组织学彩色图谱》内部教学参考资料,供实验教学时使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改革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的实施:教师将理论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设计5~8道选择题,编辑成电子文档,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到网络平台,让学生轻松复习理论课的重要知识点。引入一些生活常识,比如当感冒初期会流清涕,这是一种渗出性炎,为什么会流清涕呢?是因为致炎因子刺激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其发生变性、肿胀,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的血浆成分渗出。通过线上平台进行知识点巩固[8],将病理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紧密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了理论基础。(2)情景课堂的运用:本教学团队在建设案例库的基础上,运用情景课堂对一些典型临床病例(比如犬皮肤肥大细胞瘤诊断专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PPT讲述、质疑、解答等方式将临床动物疾病进行细致剖析,从病理变化的认识、判定、鉴别、诊断到临床治疗用药,给出诊疗程序[9]。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主动研学,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而且在互动交流学习中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3)引进海外优质课程:借助“新农科”发展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不足的现状,引进海外优质课程资源。动物病理解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难点是临床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本教学团队与台湾大学兽医学院合作,由拥有40多年兽医病理学教学经验的台湾大学刘振轩教授通过线下或线上教学途径,讲授动物肿瘤病理学理论课程的同时,开设肿瘤病理组织学读片的实验课程。通过海外优质课程资源的实施,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肿瘤性疾病的诊断能力。(4)开放性创新实验的辅助教学:为了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支撑作业,本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了“动物肿瘤病理学诊断”的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室研究平台,增加了学生利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需求的能力和机会,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病理学课程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使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2.4 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体系不仅可以衡量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程度,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本教学团队建立了动物病理解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包括课堂签到、理论内容的回顾、PPT讲述、课堂互动、实验绘图、数字化大体标本库及数字化组织切片库的抽测、调查问卷等。学生每完成一项考核内容,都会得到一定分值,这种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考核目标上更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
3 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重构后的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教学改革,将重构的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2017级动物医学专业78名本科生(试验组)在大三秋季开设的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按照重构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授课,与2016级动物医学专业78名本科生(对照组)进行比较,期末考核结束后,对于学生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试验组综合成绩[(84.10±8.75)分]高于对照组[(76.80±7.12)分],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对于试验组学生的学习自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是否增加学习负担以及对教学改革是否认可等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77%(63/78)的学生认为学习自律性和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70.51%(55/78)的学生认为新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8.21%(22/78)的学生认为由于需要额外查阅文献资料、制作PPT讲解课件等增加了学习难度,占用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习负担;87.18%(68/78)的学生对新教学体系表示认可。
经过3年的实施,本科生的专业技能明显提升。本教学团队教师指导的本科生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特等奖。本教学团队获得吉林大学2020—2021学年“实践教学团队奖”。
4 总结
本教学团队开展的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优化了实验教学资源、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实施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完善了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此外,将线上主动性学习与线下引导式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数字化形态学教学资源,由“教师主导课堂”转变为“教师引导课堂”,学生由“旁观者”和“局外人“转变为“主体”[10]。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求同思维”、“聚合思维”向“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转变,符合“新农科”背景下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